簡介
地層名稱:上溪群
地層名稱(英文):Shangxi Gr
階代碼:Pt2
地區代碼1:38
命名
1930年李捷、李毓堯等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安徽休寧縣西北藍田上溪村。
沿革
該群最早稱上溪綠泥片岩,1935年丁毅改稱俞村變質岩;夏邦棟(1962)將其進一步分為溪口群(下部)及歷口群,並作了細分,前者包括汪公嶺片麻岩、莊前片岩、板橋板岩、木瓜坑石英岩、鄭家塢千枚岩;後者分為鋪嶺變質火山岩和羊棧嶺層;1971年安徽省332隊區測分隊將上溪群自下而上分為樟前組、板橋組、木坑組、環沙組、牛屋組;安徽省地礦局(1985)改夏邦棟的溪口群為上溪(岩)群,沿用歷口群並修訂332隊的劃分,自下而上劃分為樟前(岩)組、板橋(岩)組、木坑(岩)組、牛屋(岩)組。本典考慮上述組與(岩)組間均屬正常接觸。故仍以群、組稱之,也即上溪群自下而上包括樟前組、板橋組、木坑組和牛屋組,暫置中元古代長城—薊縣紀。
特徵
該群主要分布於皖南祁門藍田、屯溪(黃山市)等地。其下部未見底,與上覆歷口群為不整合接觸(可分別為該群的葛公鎮組、鎮頭組及西村組所不整合超覆)。上溪群為一套淺變質碎屑岩。出露厚度達5500m以上,詳見該群所屬各組。
備考
①李捷等命名地點上溪村位於安徽省休寧縣西北藍田附近,後人曾一度誤認為休寧縣西南之上溪口(簡稱溪口)故稱溪口群,經安徽省區調隊查證後,改正恢復為上溪群。②有些研究者認為上溪群屬古元古界,有待進一步研究。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李捷
年份1:1930
作者2:夏邦棟
年份2:1962
作者3:安徽省地質礦產局
年份3:1987
系名:中元古界
另外
地層名稱:上溪群
地層名稱(英文): Shangxi Gr
階代碼:Qb
地區代碼:52
命名
李捷1930年命名,命名剖面在皖南休寧縣西北的蘭田附近。
沿革
皖南震旦系之下的變質岩系,李捷等1930年命名為“上溪綠泥片岩”。1958年南京大學地質系和1962年夏邦棟等先後將其改稱“溪口群”,並分為五個岩石組合。1987年安徽地質志仍改用“上溪群”。
特徵
主要為一套灰綠色、黃灰色千枚岩、板岩和凝灰質岩屑砂岩,夾黑色砂質千枚岩、粉砂質板岩,一套由砂、泥質沉積岩所組成的副變質岩,為具遞變層理組成的復理石沉積,多種類型的底模構造及波狀層理、細平行紋層和小型交錯層理,為濁積岩。其時代,有人主張為中元古代(因有953Ma和877Ma的許村花崗岩岩體侵入);另有的將其劃歸新元古代。但因該群未見底,1987年《江西省地質志》將其置於中—新元古代。厚度>11000m。本群上部含微古植物: Leiominuscula orientalis, Leiopsophosphaera aperta, L. Infriata, L. Minor, 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 T. Sp., Orygmatosphaeridium exile, Synsphaeridium conglutinatum, Taeniatum crassum 等。
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李捷
年份1:1930
作者2:安徽省地質礦產局
年份2:1987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