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鄉鎮舊志叢書 14

上海地區各鄉鎮,東部的瀕海,西部的襟湖,北部的臨江,南部的近山。 加以眾多鄉鎮是在不同歷史時期陸續劃歸上海的,時間上和行政隸屬方面的差異,也造成了彼此間發展的不平衡性。 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留存至今的上海地區已刊或未刊的鄉鎮舊志,共六十餘種。

內容介紹

《上海鄉鎮舊志叢書14》內容簡介:在中國方誌典籍中,鄉鎮志是一個別具特色的門類。其篇幅或大或小,體例靈活自由,所記錄者僅一鄉一鎮,涉及的面積相當有限,小到方圓幾平方公里,大不過數十平方公里而已。但是,雖其識小,反映的卻是社會最基層的狀況,故不可以小而輕之。有人指出,“鄉志者,實為省志之肇端,亦即國史之基本”。這一說法,看似有過於強調鄉鎮志之嫌,實際上倒是非常直白地揭示了它的基礎性作用。
在今天上海市行政轄區的六千三百餘平方公里範圍內,曾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鄉鎮。有的數百年來一直隸屬上海,也有一部分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先後由江蘇省併入。儘管行政轄區不同,地域上卻同屬江南。其中,或因經濟繁盛、人文發達而聲名遠揚,或因名流鹹集、勝跡薈萃而四方仰止,當然也有鮮為人知的。但是,傳統社會所謂的“千里同風”,不過就其以大一統為標誌的社會制度、思想觀念方面的一般現象而言,對每個有著自身發展歷史的鄉鎮來說,很多方面並非籠統劃一。上海地區各鄉鎮,東部的瀕海,西部的襟湖,北部的臨江,南部的近山。各不相同的地理位置、地貌形態,必然帶來物產的不同,經濟條件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以致風俗習慣的不同。它們的歷史有長短,區域範圍有大小,文化基礎有高低,故細論其人文,也明顯表現出各自特色。加以眾多鄉鎮是在不同歷史時期陸續劃歸上海的,時間上和行政隸屬方面的差異,也造成了彼此間發展的不平衡性。
從明清兩代到民國時期,有識之士由保存一方史料、記錄本地現狀的目的出發,懷著愛鄉而及愛國的情感,熱心倡導鄉鎮志書的編纂,這一工作,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留存至今的上海地區已刊或未刊的鄉鎮舊志,共六十餘種。有些影響較大,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鄉鎮,還先後編纂過多種篇幅不同,但時間和內容都密切相關的志書。尤可注意者,鄉鎮修志,基本上都由私家承擔,較多地體現了編纂者個人的學識,所以,儘管沒有官修志書的規模,甚至時有經費匱乏現象發生,但其學術價值,卻未必不如官修。誠如梁啓超所讚賞的,“此類作品,體制較為自由,故良著往往間出”。

作品目錄

《江東志》《西林雜記》《三林鄉志殘稿》《七團鄉小志》《上海特別市高行區概況》《二區舊五團鄉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