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縣工業志

"《上海郊縣工業志》的編纂過程

目錄

序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上卷
下卷
附錄
編後記
《上海郊縣工業志》編修審定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盛世修志,是中華民族悠久、優良的文化傳統。新中國建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項建設事業欣欣向榮,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實行改革開放的各項方針、政策,經過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了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優良傳統,更好地面向21世紀的發展,全國各地都普遍開展了修志工作。關於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上海工作期間曾經指出,編纂社會主義新方誌是兩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服務當代,有益後世的千秋大業,可以起到“資治、教化、存史”的作用。《上海郊縣工業志》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由全體采編人員廣泛蒐集資料,幾易志書綱目,並按綱目要求撰寫初稿,多次進行修改,前後歷時近十年,編纂成新中國建立以後第一部全面反映上海郊縣工業發展概況的專業志。
上海郊縣工業是綜合性地方工業。根據其特點、現狀編纂的《上海郊縣工業志》,分設總述、大事記、志書正文和附錄等部分,全書共有80萬字左右。該志統合古今,詳今略古,上溯元明清手工業鼎盛時期為發端,下至1990年(總述及縣、鎮、鄉、村工業基本概況統計補記至1999年底),記述了上海郊縣(區)工業的起源、發展的過程,特別是對新中國建立以後各階段上海郊縣(區)工業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郊縣(區)工業,尤其是異軍突起的鄉鎮工業,進入80年代以後,不僅是促進郊區農村及上海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已經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發展,衝破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形成城鄉工業互相滲透、互相推動、協調發展的一體化新格局。這部志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既是一部資料豐富翔實的地方工業經濟工具書,又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有益的鄉土教材,更是為各級幹部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實業界人士了解上海郊縣(區)工業的過去,分析上海郊縣(區)工業的現狀,規劃上海郊縣(區)工業的未來,以至研究上海郊區農村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這部志書比較系統地綜述了郊縣(區)工業的歷史經驗,借鑑這些經驗,對新時期郊縣(區)工業深化企業改革,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科技水平,強化企業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借鑑這些經驗,對郊縣(區)工業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組建、壯大企業集團,建設全國一流的鄉鎮工業,乃至把上海建成“一個龍頭,四個中心”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與之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郊縣工業志》的編纂過程,也是對上海郊縣(區)工業中的城鎮集體工業和鄉村集體工業兩大工業體系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調查。采編人員從浩瀚的資料堆里,索取修志需要的史料和數據,經過分析、綜合和篩選,彙編成24卷、6000多頁、180餘萬字的歷史資料集,還吸納了新出版的上海各縣誌、區志、專業志中有關內容,匯總提煉成這部志書,因而她具有較強的資料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根據《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若干規定》,全市的各部專業志下限統一斷至1990年。《上海郊縣工業志》總纂初稿完成於1994年,時過4年的上海郊縣(區)工業又有很大的發展。這段時間正巧是上海人民順利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年變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奮鬥目標,形成了政治穩定、改革領先、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氣和順的新局面。在這樣有利的形勢下,上海郊縣(區)工業連續四年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已經成為上海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全市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以後,郊縣(區)工業在產品結構調整、科技進步、新產品開發、企業改革、企業管理、人材培訓、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又有許多新的成就,留待以後續修志書時進行記述。
這部志書的編纂出版得力於全體修志人員的艱辛努力,同時也得到了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市經委地方志指導小組等各級領導、專家,以及兄弟工業局修志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