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衛生志

上海衛生志

《上海衛生志》,上海位於東海之濱,滬上居民曾是華洋雜處、五方薈萃的移民群體。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使上海在百多年歷史中獲得空前發展,逐步成為中國商業、工業、金融的中心。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更以其日新月異的巨變,邁向國際大都市的行列。

基本信息

上海位於東海之濱,滬上居民曾是華洋雜處、五方薈萃的移民群體。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使上海在百多年歷史中獲得空前發展,逐步成為中國商業、工業、金融的中心。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更以其日新月異的巨變,邁向國際大都市的行列。
與上海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伴隨,上海的衛生事業博採眾長、不斷創新,在中國的衛生髮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在黨的衛生工作方針的指引下,上海衛生事業在各個領域以其絢麗多彩的成就,贏得世人的矚目。改革開放以來更是獲得空前的發展。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民族文化歷史的悠久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實施,有賴於滬上一代又一代有志於衛生事業的人士勤奮努力。編纂《上海衛生志》正是對這段歷史追本溯源,尋找其興衰起伏的軌跡,對於存史、資政、教化,推動滬上醫學科學和衛生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喜可賀的是,這部歷時十載、七易其稿、跨度千年、篇幅130萬字的《上海衛生志》終於面世了。眾所周知,編寫志書是一項十分艱苦複雜的工作,它要求系統、全面、準確、真實地反映歷史和現狀,要求編寫人員既要有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又要有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年來,編寫人員正是以這種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使這項卷帙浩繁的巨大工程得以圓滿完成。本志書結構合理,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流暢,是一部統合古今,縱覽興衰,並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專業特點、地方特色的好志書。
光陰荏苒,滄桑流變。在這世紀之交我們回首昨日的輝煌,直面明天的挑戰,任重而道遠。我們相信,《上海衛生志》的出版,一定會在上海衛生事業的發展中發揮她預期的作用,上海的衛生事業也定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更新更燦爛的篇章。

凡例

一、《上海衛生志》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全面、系統記述上海衛生事業的歷史和現狀。
二、以1990年上海市行政區轄為記述範圍,上溯事物的發端,下限止於1990年底。大事記、人物篇延伸至1993年底,總述延伸至1995年底。
三、體例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以志為主體。卷首列題詞、圖照、序,設總述、大事記;志文採用篇、章、節、目結構,橫排門類,縱述歷史,計18篇;卷末設附錄,包括衛生法規條例選輯。
四、重點記述醫療、預防、保健,兼及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國際交流、行政機構、醫藥衛生團體、人事、財務基建諸篇,力求體現時代特徵、衛生特點、上海特色。
五、依照“生不立傳”的慣例,人物篇收錄對上海衛生事業有重要貢獻和較大影響的中外籍歷史人物,並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分設傳略、名錄,以卒年排序。未入傳、錄的有名歷史人物和在世人物,因事繫於有關章節。
六、紀年,辛亥革命前用朝代年號,辛亥革命後用民國年號,均夾注公元紀年,上海解放後一律用公元紀年。解放前後以1949年5月27日為界,建國前後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
七、行文規範參照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1994年3月頒發的《上海市專業志、區志行文規則(試行)》。行文標點、數字書寫、計量單位均以國家有關規定為準。
八、資料來源主要取自檔案、檔案、舊志、專著、報紙、期刊、歷史文獻以及口碑、實物和調查材料。編有資料長編,文稿一般不註明出處。

總述

(一)
上海地區唐代已有中醫設診行醫,宋、元間逐步發展,明、清大盛。舊志收錄的歷代名醫有340多人。南宋有何氏、唐氏兩醫學世系,歷代相傳;元有徐復等;明有“一代宗師”李中梓等;清有中西醫匯通學派的早期代表王宏翰及李用粹、劉道深、徐子瞻、沈元裕、陳蓮舫等名家。均以祖傳師授方式培育人才。文獻記載,當此之時,疫癘流行,民多疾病。明景泰五年(1454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先後發生大疫10次,清康熙元年(1662年)至宣統二年(1910年)發生大疫44次。中醫在醫療保健、人口繁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境內最早的衛生行政機構,當推設於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崇明州官醫提領所。松江府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官醫提領所,並於大德三年(1299年)設惠民局。泰定年間(1324~1328年),嘉定州也置醫學提領所和惠民局。官醫提領所、醫學提領所均掌理醫學教育和衛生行政事宜。明洪武年初,改松江府官醫提領所為府醫學,設醫學正科一人主之;改崇明、嘉定兩州為縣,與松江府屬華亭、上海兩縣各建縣醫學,各設醫學訓科一人,由當地醫生兼任。清沿明制。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後,醫學廢弛,上海、金山兩縣尚有縣醫學,其他各縣都已無存。
上海開埠後,西方醫學東漸,不少傳教士醫師來滬辦醫,以醫藥促進宗教事業。道光二十四年正月(1844年2~3月),英國傳教士洛克哈脫(Wm.Lockhart)創辦上海首家西醫醫院中國醫院(仁濟醫館)。後來開辦的有公濟、同仁、婦孺、廣仁、廣慈等教會醫院。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4月),國人創辦的第一所西醫醫院體仁醫院開診。其後有中國防疫醫院、上海醫院、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分醫院、中國公立醫院、滬寧鐵路醫院等。外僑、工部局辦有寶隆醫院、西人隔離醫院等。宣統二年,上海共有醫院19所,床位2100多張,占全國醫院數8.4%。光緒六年(1880年),聖約翰書院增設醫科,為上海近代醫學堂之肇始。光緒三十年(1904年),李平書等創辦女子中西醫學堂。光緒三十三年,同濟醫院附設德文醫學堂。宣統二年,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建醫學堂。同一時期,醫藥社團和醫學刊物不斷湧現。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國博醫會最早成立,光緒十四年出版《博醫會報》。光緒二十九年至宣統二年間接踵而起的有醫學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中國醫學會、中西醫學研究會等,刊物有《醫學報》、《醫學世界》、《上海醫報》、《中西醫學報》等。20世紀初,上海醫務人員、醫學生去國外進修和西方醫學專家、學者來滬考察、講學者逐漸增多。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上海成為西方醫學在中國傳播的視窗和東西方醫學交流的中心。
辛亥革命後,一些教會和民間團體競相開展各種形式的衛生宣傳教育活動。民國5年(1916年)3月,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演說部衛生科、中國博醫會衛生部、中華醫學會公眾衛生部聯合組織中華衛生教育聯合會,倡導公共衛生、個人衛生,預防疫病。此種預防和醫療二者之結合,被稱為上海“全面的衛生事業的起點”。但此時仍無統一的衛生行政管理機構。兩租界和華界“鼎足三分”,租界分設工部局衛生處、公董局公共衛生處。華界又是淞滬警察廳衛生科、閘北工巡捐局巡務課、南市市公所衛生處並立,各司其政,所事偏重於清道、清潔。民國15年8月,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丁文江借鑑西方和租界公共衛生管理經驗,將華界三處合組為淞滬商埠衛生局,由淞滬警察廳廳長嚴春陽兼局長,胡鴻基任專職副局長,始有獨立的衛生行政機構。商埠衛生局下設第一、二、三科,分別掌管清潔清道、生死統計、醫師醫士登記、接種牛痘、滅除蚊蠅等事宜,工作重點放在治理和整頓環境衛生方面,70%的衛生經費用於道路清潔,先後頒布《清潔違章條律》、《食品衛生條例》等,違者按情節輕重處1~5元罰金。局內專設85名衛生警察,負責維護公共衛生。
民國16年7月9日,上海特別市政府衛生局成立,委胡鴻基為局長,鏇改稱上海特別市衛生局、上海市衛生局。此時華界政令逐漸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當年公布清道辦法及醫藥團體註冊規則。翌年4月,在全國率先開展由省一級行政當局舉辦的衛生運動,每年夏、秋季舉行,成為制度。民國18年春,制定清道、防疫等6項辦法,作為整頓各區公共衛生的初步實施標準。同年,正式辦理學校衛生,對學生進行體格檢查、普通治療、預防接種、防治牙病眼病等。翌年,在各區進行產婆訓練,提倡新法接生,推廣免費注射霍亂疫苗和普遍種痘。後又與中央大學醫學院(國立上海醫學院前身)及江灣區士紳合作,試辦農村衛生,分別設立吳淞鄉村衛生模範區、高橋區衛生事務所和江灣區衛生事務所;在市區則設立滬南、滬北兩區衛生事務所,強化區級衛生管理,各區設立診療所,實行免費門診。民國24年,在江灣新市區新建“上海市立醫院”,並在滬南、滬北舉辦婦嬰衛生,開展產前檢驗、產後訪視、安全接生、育嬰指導等,保障母嬰健康。租界衛生事業也穩步發展,醫藥註冊、防疫接種、環境衛生、食品菜場管理、衛生教育、學校醫務等有所加強。民國21年開始辦理生育登記。公共租界新建宏恩醫院、雷士德醫學研究院,法租界新建公董局施診所、衛生試驗所(巴斯德醫學研究所前身)等機構。至民國25年,全市醫院發展至108所,較宣統二年增加4.7倍,占全國醫院總數5.9%,共有床位9000多張,其中公立、市立醫院10所,工部局辦7所,教會辦16所,私立74所,包括廣益中醫院、四明醫院、謙益傷科醫院等5所中醫醫院在內;高等醫學院校發展至18所,增加2.6倍,占全國醫學院校總數23.1%,其中國立2所,教會辦3所,私立13所,包括上海中醫學院、中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3所中醫學院在內。醫藥團體發展至52個,增加近8倍,中華醫學會、中華麻風救濟會、中國防癆協會、中華護士學會、中華民國藥學會、全國醫師聯合會等團體的總部都設在上海。衛生技術隊伍迅速成長,江浙等地名醫、歸國醫科學生匯集滬地。西醫增至約4000人,中華醫學會2800多名會員中上海會員768人,占27.4%,張竹君、顏福慶、石美玉、刁信德、牛惠生、伍連德、牛惠霖、陳方之、余雲岫等屬其中佼佼者。中醫約3000人,丁甘仁、曹頴甫、惲鐵樵、蔡小香、丁福保、謝觀、夏應堂等皆名噪一時。雷士德醫學研究院、公董局衛生試驗所擁有侯祥川、余?NFDC9?、沈霽春、湯非凡、劉永純等一批高級醫學研究人員,開展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當時上海醫技力量之雄厚甲於全國。
20~30年代,影響上海醫務界至巨的突出事件是中西醫之間的長時期論爭:一部分西醫主張“廢止舊醫”(“舊醫”:對中醫的貶稱),中醫界主張“弘揚國粹,容納新知”,一部分中西醫則主張“熔中西醫於一爐”、“中西醫匯通”。民國18年2月,國民政府衛生部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上海醫師公會等團體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並制訂了“施行舊醫登記”、“禁止報刊介紹舊醫”、“禁止非科學之醫學宣傳”、“禁止成立舊醫學校”等六項限止措施,激起全國中醫藥界的強烈抗議。3月17日,上海中醫團體在河南路橋總商會發起召開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決議成立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設總部於上海,並派代表團去南京向當局請願,要求改變其錯誤政策。此次抗爭雖取得暫時勝利,但“廢止”和“反廢止”的鬥爭以後幾年中仍時起時伏。
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市衛生局被迫停止工作。東南醫學院真如院址、同德醫學院江灣新址毀於炮火,上海市立醫院、中山醫院、同仁醫院、西門婦孺醫院等或被迫關閉,或遷入租界,或搬遷內地,上海的衛生事業受到嚴重破壞。難民大量湧入,疫病迅速蔓延。霍亂、天花、白喉、猩紅熱、傷寒、痢疾、麻疹等急性傳染病相繼流行。民國27年,霍亂髮病11365例,死亡2246人。民國30年宣布為霍亂疫港,絕跡25年的登革熱捲土重來。是年3月,偽市政府成立偽上海特別市衛生局,裁撤此前設定的警察局衛生科和市政府秘書處衛生科。民國32年夏,汪偽政權接收兩租界,原工部局衛生處、公董局公共衛生救濟處解體,分別改建為偽第一區、第八區區公署衛生處,鏇又併入偽市衛生局。至此,“鼎足三分”的局面宣告結束。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9月12日,國民政府委派俞松筠接收偽市衛生局。鏇又派員接收日本同仁會上海醫院等敵營醫院和被敵偽盤據的前工部局醫院、各市立醫院,經過整頓,改組為10所市立綜合性和專科性醫院。全市劃分為八大衛生區,每區設一衛生所和若干分所。翌年8月又按行政區改組為22個區衛生事務所,掌理各該區域內的有關衛生業務和行政事宜。民國35年,霍亂、天花流行,海港檢疫所宣布上海為有疫口岸,全市從5月份起大規模注射霍亂疫苗。民國36、民國37兩年又開展霍亂、天花等疫苗的預防接種,撲滅蚊、蠅,清除宿積垃圾,禁售不潔飲食物品等。市衛生局還在“醫藥社會化”口號下在各市立醫院設定若干免費、半免費門診和住院名額。這一時期,各市立醫院一次性門診免費累計43.4萬人次,住院免費2.6萬人次,年均一次性覆蓋率為全市人口數的3.6%。但此時國民黨政府已經腐敗不堪,市衛生局長張維慨嘆:“烽火不息,金融紊亂,幣值低落,物價暴漲,百業凋零……市庫財源枯竭,預算無法執行,維持日常業務已經覺得困難叢生,更談不到衛生建設!”
民國38年5月上海解放時,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58所,其中市立公立醫院28所,私立醫院125所,醫療保健站188所,專科防治所3所,其他衛生事業機構14所;醫院病床10033張,衛生技術人員12983人,每千人口醫院病床2.0張,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2.6人;人口死亡率20‰以上,傳染病死亡數占死亡總數40%以上;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320/10萬、120~150‰,平均預期壽命35歲左右。
(二)
1949年5月28日起,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衛生處先後接管市衛生局、區衛生事務所、各市立公立醫院及其他有關醫藥衛生單位。6月10日,市人民政府衛生局成立,崔義田為局長。鏇又陸續接辦澄衷肺病療養院、四明醫院等8所社團辦醫院,接辦或徵用伯特利、聖心、廣慈、普慈等18所外資津貼醫院和私立護(產)校,鼓勵私人診所在自願基礎上組成聯合機構。1954年,召開全市私立醫院工作會議,確定對待私立醫院的方針是:“積極領導,加強團結,提高技術,逐步改造,以發揮私立醫院在城市醫療預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並對私立醫院的業務、財務、人事等制度作出統一規定。1955年底,全市尚有私立醫院60所,1956年2月全部改為公立。
在接管、改造舊上海遺留下來的衛生行政和醫藥衛生機構的同時,貫徹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精神和中國共產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即衛生工作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和與民眾運動相結合,防治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種疾病。解放才半月,即1949年6月11日,全市就開展以防治霍亂為中心的夏令防疫運動,是年下半年起上海不再發生霍亂。1950年1月建立由專家和醫務人員1400多人組成的血防大隊去市郊和江、浙毗鄰地區為當地解放軍防治血吸蟲病,揭開大規模血防工作的序幕。鏇又先後開展擴大清潔衛生運動和以預防天花為中心的防疫運動。是年10月,進行全民種痘,三個月中接種106萬多人次,1951年7月下旬消滅天花。以普及新法接生旨在減少產褥熱、新生兒破傷風,以及防治兒童急性傳染病為重點的婦幼衛生工作積極展開。1951~1952年,全市實施勞動醫療保險和公費醫療制度,全民所有制交通運輸、郵電、財貿商業和工廠企業單位職工,國家機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和國家工作人員、大專院校在校學生享受免費醫療。1951年1月,派出首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至1955年共派出6批、隊員838人。1952年3月,市人民政府成立衛生防疫委員會(後改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市長陳毅為主任委員。1954年,傳達貫徹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關於中醫工作的指示,努力發展中醫業務,提高中醫在防治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1956年起,根據中共中央《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對衛生方面的要求,把愛國衛生運動列為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隨著防、治、教、研的深入開展,陸續改建、擴建、新建華東醫院、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市衛生防疫站、第十一人民醫院、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館、市衛生學校以及市藥品檢驗所、醫學化驗所、血吸蟲病防治所、職業病防治所等中西醫院、衛生防疫、專科防治機構及其他設施。1956年起,又將一批市管機構下放給區或劃給醫學院和有關局管理,逐步調整結構、布局。
1957年1月,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在全市試行劃區醫療方案,按照醫院的地區分布合理安排醫療預防任務,三級分工,掛鈎協作,並實行地段醫生負責制。1958年江蘇省所轄上海、嘉定、崇明等10個縣劃歸上海市,衛生事業由上海市衛生局負責管理。是年,城鄉聯合診所、保健站進一步“大聯合”:市區按街道組成地段(街道)醫院,農村按公社(鎮)組成公社(鎮)衛生院,除少數屬全民所有制外,余均為集體所有制。農村還創立集體醫療保健制度,建立生產大隊衛生室,發展大隊保健員,市區則建立居委衛生站。全市初步形成市、區(縣)和基層的三級醫療衛生網。衛生防疫、婦幼衛生、專科疾病防治相繼建立各該專業的三級預防保健網。
1958~1960年,以除“四害”(老鼠、蒼蠅、蚊子、麻雀,後將麻雀改為臭蟲)、講衛生、消滅疾病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連續掀起大規模民眾性突擊活動高潮,進一步改善城鄉衛生面貌,此後逐步轉入經常化。1960年起,衛生防疫從一般預防接種發展為按程式有計畫免疫接種,傳染病死亡率明顯下降。1962年,全市基本消滅性病。
市、區、縣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單位還大辦醫學教育,在辦理全日制教育的同時,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採取多種形式,舉辦高、中級業餘醫學院校和函授學校,組織職工脫產或在職、短期進修或系統提高。全市組織200多名中青年中醫和西學中醫師拜老中醫為師,開展學習繼承工作,程門雪、黃文東、顧筱岩、石筱山、陳大年、朱小南顧渭川陸瘦燕夏仲方、張贊臣、姚和清等一批著名老中醫為繼承對象。1958年,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史濟湘、楊之駿等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邱財康獲得成功,使我國灼傷治療躍居世界先進水平。1960年,市第一結核病院(今第一肺科醫院)裘德懋和市針灸研究所黨波平合作,運用針刺麻醉成功地施行肺葉切除術獲得成功。1963年,市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錢允慶等首例斷肢再植成活,被國內外同行譽為“醫療史上的奇蹟”,有關人員受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毅的接見。是年,繼馮蘭洲之後,陳中偉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杜大公、程門雪、陸瘦燕、石美鑫、蘇德隆、楊銘鼎、余?NFDC9?、郭秉寬、王淑貞、鄺安堃、蘭錫純、黃銘新、葉衍慶、董承琅、毛守白等人受聘為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
“大躍進”中,上海的衛生工作出現過一些失誤。1960年,對“病史下放”、“萬人大軍下鄉、下廠、下里弄”,以及“一年實現‘四無’城市”、“三年基本達到中西醫合流”等不切實際的做法和口號,進行檢查、糾正。1962年,制訂《上海市醫院工作條例》、《上海市聯合醫療機構暫行管理辦法》和《上海市開業醫務人員暫行管理辦法》,重申一系列管理制度、技術規程,醫療和工作秩序較快恢復正常。1965年,毛澤東主席發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上海有計畫地派遣衛生技術人員以醫療隊、衛生工作隊、“留種”等形式加強農村衛生建設;同時繼續抽調技術力量支援兄弟省市。
1966年統計:全市醫療衛生機構2270所,其中醫院346所,醫療保健站、所1675所,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專科防治站(所)85所,醫學科研機構12所,高等醫學院校4所,中等衛生學校10所,其他衛生事業機構62所;醫院病床33381張,每千人口3.1張;衛生技術人員48298人,每千人口4.4人;人口死亡率5.3‰,傳染病死亡數占死亡總數的8%,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30/10萬左右和12‰,平均預期壽命男性68.1歲,女性71.7歲。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造反”組織以所謂“徹底砸爛城市老爺衛生部”為幌子對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非法奪權。1967年9月28日,上海市衛生局革命委員會成立。十年動亂,給上海衛生事業造成嚴重破壞。解放後十七年的衛生工作被全盤否定。開業醫務人員在“單幹”、“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名”下橫遭取締。一部分醫院推行“醫、護、工”一條龍,實行班、排、連建制,取消醫生、護士、公務員之間的職責分工和主任、主治、住院醫師的分級負責制。行之有效的各種衛生管理條例、規章制度和技術規程被視為修正主義的“管、卡、壓”。醫療服務質量普遍下降,醫療差錯事故增多,看病難、住院難的矛盾加劇。此一時期全市縣及縣以上醫院治癒率、病床使用率、周轉率為解放後的最低水平,病死率為最高。不少防治、教育、科研機構被撤併。廣大衛生幹部和知識分子成為“專政”對象,受到不應有的批判和迫害。1967~1974年間,多次發生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感冒、急性眼結膜炎、病毒性肝炎大流行。全日制高等醫學院校1966~1977年間停止招收本科生,中等衛生學校長期停止招收中專生,導致衛生技術人員來源枯竭,青黃不接,比例失調。但是,這階段中的局部工作在廣大衛生技術人員和人民民眾的努力下仍然有所前進。1968年9月14日,毛澤東主席批轉川沙縣江鎮公社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後,全國普遍培訓赤腳醫生,上海赤腳醫生隊伍和合作醫療制度迅速壯大。1971年9月,《人民日報》發表《中西醫結合的光輝範例》一文,報導上海市創造成功針刺麻醉的事跡。70年代中期,各血吸蟲病流行縣都達到基本消滅該病的要求。
(三)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撥亂反正,上海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恢復、健全。何秋澄王聿先先後重新擔任市衛生局局長職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加強衛生隊伍建設。同時恢復技術職務晉升工作,明確各級各類人員的崗位職責。1980年起,組織業務培訓,7年中累計培訓13萬餘人次。1982年後,逐年從高、中等醫學院校補充醫本科畢業生、研究生和中專畢業生。接著又建立、健全成人教育制度,逐步進入制度化培養。在此期間,對衛生事業有步驟地整頓、改革。1980年9月,恢復個體開業行醫。翌年7月起,醫院實行兩種醫療收費標準。1983年起,選擇一部分不同所有制單位分別進行衛生改革試點:集體所有制地段(街道)醫院、鄉(鎮)衛生院,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民主管理、按勞分配”的管理原則;全民所有制單位,試行院(所、站、校)長負責制,實行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內容的考核評分計獎,逐步擴大自主權。醫院之間開展橫向聯繫和技術協作,建立協作病房。局長王道民宣布放權“鬆綁”的若干規定。繼又進一步放寬政策,提倡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辦醫,出現了眾多的專家門診、業餘門診和社會醫療機構。1986年1月,市政府原則同意市衛生局《關於上海市衛生工作改革的幾點意見》,由市衛生局組織實施。接著批准在全市試行公費醫療制度改革。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職業道德建設,改進醫療作風,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工作質量。
在控制、消滅疾病方面,1985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上海市消滅血吸蟲病。1986年12月,衛生部宣布上海基本消滅瘧疾,是為全國第一個實現該目標的省、市。翌年11月,市郊10縣通過防治血絲蟲病考核驗收,全部達到消滅標準。麻疹、脊髓灰質炎接近消滅。1988年春季,上海發生A型肝炎流行,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全力防治,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989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衛生部確認上海計畫免疫工作達到世界已開發國家水平。至1990年,白喉、斑疹傷寒、布魯氏桿菌病、脊髓灰質炎相繼消滅,狂犬病、瘧疾、麻風病、絲蟲病、百日咳基本消滅,除病毒性肝炎、性病外的其他傳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
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科技合作向深度、廣度拓展。1980年3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合作中心。後又陸續命名癌症、心血管病、免疫、婦幼保健、人類生殖、傳統醫學、神經科學、精神衛生、衛生教育、初級衛生保健等17個合作中心,占全國此類合作中心總數的1/3。實行兩種收費以後,醫院將增收部分用於引進國外醫學儀器,更新裝備。縣及縣以上醫院一般配備有多種纖維內窺鏡、B超、500~800毫安X線機、自動生化分析儀等;一些大型醫院配備有電子監護裝置、1000~2000毫安X線機、伽瑪掃描機、計算機斷層掃瞄器(CT)、單光子計算機掃瞄器(ECT)、??60?鈷治療儀、直線加速器、核磁共振等先進診療設備。從1978年起,先後制訂並實施1978~1985年八年科研規劃、1985~1990年“七五”攻關計畫。規劃確定的腫瘤、肝炎、心腦血管病、顯微外科、生物醫學工程、分子生物技術、計畫生育和中西醫結合等重點項目均如期完成,取得655項重大科技成果(國家級58項。部委級335項,市級262項),另有軍隊科技進步獎647項。上述成果中不少項目達到或保持世界先進水平,許多項目填補國內空白。在此期間,還新建4所市級獨立研究所,42所附設研究所和18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
“八五”計畫期間,著重於內涵建設,包括醫療衛生基地建設、隊伍建設、法制建設和學科建設。1991年起,著手建設4所省、縣級示範中醫醫院、農村中醫工作試點縣和若干箇中醫專科(專病)協作中心。旨在實施分級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醫院等級評審逐步推開。全市接產醫院爭創“愛嬰醫院”。深化醫療衛生單位勞動人事制度綜合改革進行試點。市衛生局還陸續制訂《上海市衛生系統文明單位建設實施細則》、《上海市醫院服務公約》等,深入開展文明達標活動。1992年,健全、完善成人教育制度,住院醫師進入全面規範化二級學科培訓。在此前後,兩次舉辦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班,先後確定44位專家為指導老師,負責帶教94名有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中青年中醫藥師,培養為高層次中醫藥人才或學科帶頭人。繼“七五”計畫期間頒布實施醫療事故處理暫行規定、公民義務獻血條例、食品衛生監督處理辦法、婚前健康檢查暫行辦法以及與《藥品管理法》相配套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規條例之後,1991~1995年,又先後頒布實施《上海市流動人口衛生防疫管理暫行規定》、《上海市傳染病防治監督處罰辦法》、《上海市公共場所禁止吸菸暫行規定》、《上海市職業病防治條例》、《上海市城鎮企業職工住院醫療保險辦法》、《上海市紅十字會條例》等16項法規、條例。同時,以食品衛生監督、傳染病防治和藥品管理為重點,全面開展衛生執法監督工作,多次培訓衛生執法人員,規範衛生執法行為。1994年,醫學領先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的跨世紀工程啟動。市衛生局成立醫學領先專業建設領導小組,局長劉俊擔任組長,計畫通過每三年為一周期的集中建設,爭取到2000年建設一批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領先學科,湧現一批高水平的醫學成果,培養一批年輕的知名專家,探索一套醫學學科建設的管理辦法。當年評出第一周期第一批54個項目,由市衛生局及有關單位撥發專款給予支持。
同一時期,衛生改革繼續深入發展。1991~1992年率先在國內實行少年兒童住院醫療保險制度。1993~1994年,在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對勞保醫療和公費醫療改革進行研究,著手制訂職工醫療保險方案。接著又在醫療單位推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重大改革舉措,通過理順價格體系,改變運行機制中的無序狀態,遏制醫療費用上升勢頭,減少衛生資源浪費,增加衛生技術勞務收入。
1995年,第一周期的醫院等級評審工作告一段落,評出一批三級甲等、二級甲等和乙等醫院。173所醫院通過市衛生局和市文明建設辦公室的考核驗收,成為率先達標單位。82所有10張以上接產床位的醫院均被評為愛嬰醫院。對106所區縣以上醫院進行萬人問卷調查,社會對醫院的綜合滿意度為94.5%。4所示範中醫醫院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驗收,被命名為全國示範中醫醫院。累計建成40個互具特色的中醫專科(專病)醫療協作中心,其中中醫腫瘤、急腹症、膽石病、推拿、藥劑改革、中西醫結合脈管病醫療、中西醫結合運動系統康復醫療等7項被列為全國醫療中心。在吳孟超、陳竺之後,是年陳宜張又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湯釗猷、顧玉東、王振義、江紹基、張滌生、胡之璧、顧健人、曾溢滔等8人被推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鏡人、顏德馨、裘沛然、董廷瑤、沈自尹、於爾辛、施杞、夏翔等57位中醫、中西醫結合專家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全市評出第二批45個領先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連同第一批,兩年評出建設項目99個,其中重點學科26項,特色專科42項,初級衛生特色項目31項,業已簽約實施。職工醫療保險由市醫療保險局會同有關委辦局選擇95個代表性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模擬運轉。
1995年年底統計:全市醫療衛生機構5286所,比解放時增加13.8倍,其中醫院485所,醫療保健站(所)4604所,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專科防治站(所)77所,醫學科研機構17所,高等學校6所,中等醫學校24所,其他衛生事業機構73所;共有病床70996張,其中醫院病床66952張,比解放時增加5.7倍,每千人口醫院病床5.2張;衛生工作人員15160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10633人(正高1585人,副高4157人,主治主管級20331人,住院醫、護、藥、技師49281人),比解放時增加7.7倍,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8.5人;人口死亡率7.5‰,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19.4/10萬、10.1‰,傳染病死亡數占死亡總數2.2%以下,平均預期壽命男性74.1歲,女性78.0歲。

編纂、審定人員名單

《上海衛生志》編纂委員會
主任委員: 王道民 劉俊 ​ ​ ​
副主任委員: 張明島 周立光 邵浩奇 施杞 谷芬
何克明 方曉 ​ ​ ​ ​
顧問: 王聿先 王希孟 張鏡人 蔣興權 ​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翹 朱廣傑 朱世能 朱炎苗 劉雲 許冠生 ​
孫讓 嚴世芸 嚴福妹 楊祝平 楊敷敦 應愛勤 ​
陳瑋 陳炳根 張建中 張忠良 張美娥
陸峰 周洪濤 周海洋 趙崇和 趙嘉然 胡錦華 ​
俞治平 俞沛霖 施志經 姜廉益 忠儉 錢中傑 ​
唐國裕 黃雨舜 梅榮連 靜德 章月星 ​ ​
主編: 張明島 邵浩奇 ​ ​ ​ ​
副主編: 何克明 方曉(以上兩人為常務副主編) ​ ​
​ 孫讓春 張鋼 ​ ​ ​ ​
《上海衛生志》編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
主任: 孫讓春 ​ ​
副主任: 朱榮娣 ​ ​
工作人員: 顧宗法 秦欣 任硯秋
曾任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委員、副主編
副主任委員: 俞慎修 ​ ​ ​ ​ ​
委員: 王慶侗 葉文正 劉永良 朱志強 朱耀定 陳蘭英
​ 陳高義 陳瑞麟 陸偉 楊益 楊昭華 孟憲益
​ 袁惠章 屠建平 ​ ​ ​ ​
副主編: 俞慎修 張建中 ​ ​ ​ ​
曾任編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
主任: 張建中 張鋼 ​
副主任: 張忠慶 孫佳薇 ​
工作人員: 徐守義 顧星衍 古恩元
編寫人員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庠 王麗珍 王翹楚 仇卓 方曉 古恩元 葉家憲
樂嘉豫 呂英寬 呂舜 華明 華嘉增 朱炎苗 朱榮娣
鄔堯清 劉雲 劉克鈞 江風 許超 安之璧 孫讓春
李霞 汪代富 汪仲賢 蘇蘭英 壽仲先 嚴競章 吳麗娟
吳金蘭 邱雲剛 何克明 邵俞阿 沈永 沈允藏 瀋陽生
宋桂香 陳瑋 陳君勝 陳浩泉 陳家琨 陸大經 張文菊
張忠良 張美娥 張翊楠 張穎禾 范英 周紀緯 鄭克諒
鄭蓮華 趙林 趙嘉然 胡志英 胡錦華 胡慕青 鍾潤先
施志經 秦和 秦欣宙 顧宗法 顧星衍 袁忠儉 錢中傑
徐守義 徐耀昌 徐崇禮 翁素珍 唐國裕 陶俊 黃雨舜
黃德生 曹新明 崔耕 章月星 蔣政權 蔣頌權 蔣野萍
蔣鑒 董玲珠 董恆德 傅雲羅 蔡純 ​ ​
資料人員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馬千里 馬勤 王劍萍 王春瑛 王振潮 王維林 王維玲
王耀忠 一麟 朱秀寶 朱沛 任硯秋 李文熙 李連庚
李明珠 李玲芳 李德祿 吳家琳 吳瑞生 吳慧先 何鳳炫
何宇平 沈逸華 張玲 張勘 張敏 張瑾 張秀英
陳恆 陳永豪 陳有成 羅如如 周瑩 周國芳 周菊蘭
周崇儉 周惠芳 趙寶興 胡漢英 胡錫榮 祝培英 顧青
仲清 黃若梅 閻慶 蔣德洲 傅雲芳 傅林 程都麗
謝超峰 樓德蓉 路清堂 ​ ​ ​ ​
照片、繪圖
照片編輯 顧宗法
提供照片
上海醫科大學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職工醫學院 第二軍醫大學 虹口區衛生局
楊浦區衛生局 寶山區衛生局 金山縣衛生局
青浦縣衛生局 上海衛生檢疫局 中山醫院
華山醫院 婦產科醫院 仁濟醫院
瑞金醫院 新華醫院 ​
曙光醫院 龍華醫院 市第一人民醫院
市第六人民醫院 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兒童醫院
市精神衛生中心 普陀區中心醫院 徐匯區中心醫院
浦東新區人民醫院 永嘉路地段醫院 小北門地段醫院
上海市紅十字會 上海市醫學會 上海市愛衛會辦公室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寄研所 上海市寄生蟲病研究所 市腫瘤研究所
市氣功研究所 市結核病防治所 市婦女保健所
市兒童保健所 市計畫生育技術指導所 市中醫文獻館
市衛生防疫站 虹口區衛生防疫站 東門街道辦事處貝魯平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衛生學校 第九人民醫院陳祖亮 ​
市健康教育所唐余貴 ​ ​
繪製分布圖 顧宗法 任硯秋
繪製統計圖 顧宗法 百鈞
《上海衛生志》審定驗收人員
林克 黃美真 劉其奎 曹憲鏞 吳雲溥 姚金祥 姚以恩
黃榮魁 何承 黃曉明 過文瀚 沈莊禮 王一塵 ​

編後記

上海衛生系統第一部統合古今的專業志《上海衛生志》同讀者見面了,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專業志的出版,有助於廣大衛生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了解上海衛生事業發生、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特色和它在全國所處的地位。但願此書發揮其應有的資治、教化、存史功能,對上海衛生事業的進一步開拓有所貢獻。
編修《上海衛生志》是一項系統的文化工程。從1988年底啟動到1998年,先後經歷了組織發動、蒐集整理資料、編寫資料長編、撰寫志稿和初評以及總纂驗收等各個階段,十度春秋,七易志稿,這部歷史跨度千餘年、卷帙130萬字的志書才得以完成。先此脫稿的還有上海地方志系列的主體工程《上海通志》中的衛生卷。
1988年12月24日,《上海衛生志》編纂委員會成立。編委會辦公室鏇即著手制訂工作計畫和蒐集資料的篇目;發動有關部門、單位建立25個專題編寫組;同時開始蒐集解放前有關資料,摸索資料工作的經驗。1990年1月第二次編委擴大會議上討論並原則通過搜資篇目(第五稿)。4月,對編寫人員進行培訓,部署工作。此為第一階段。
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1年年底,為集中蒐集、整理資料階段。根據前些時期資料工作的實踐,確定編委辦主要蒐集、整理解放前衛生史料,編寫組主要蒐集、整理解放後各篇有關史料。修志人員分赴市檔案館、圖書館、南京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圖書館等處,先後查閱上海舊地方志、報刊、工部局和公董局年報、上海市年鑑、衛生檔案和各種醫藥衛生期刊、專著等,還開展個別訪問,組織座談,廣徵博採。鑒於解放前資料短缺甚多,選擇《申報》影印本(1872~1949)400冊作為查閱重點,兩年中累計摘抄資料卡25000份約1000萬字,整理成《申報資料選輯》23大類101卷,1990年底起向衛生系統修志單位免費提供服務。1991年後又定向補充蒐集重點資料。總計修志過程中摘錄各種資料卡片70000多份,約4000萬字,其中不少資料甚有歷史價值。
1992年至1993年上半年,為編寫資料長編階段。在資料整理、核實考證並將搜資篇目調整為編寫篇目的基礎上,對精選出來的入志資料按篇、章、節、目進行彙輯,務求資料性、真實性、系統性、完整性,作為撰寫志稿的依據。編委辦多次舉行研討會、交流會,討論編寫中遇到的共性問題,介紹先行組的經驗,相互促進。各組寫出的資料長編約共400萬字,為資料卡片總字數的十分之一。
1993年下半年起進入撰寫志稿和初評階段。先由各組擇定少數章節試寫,取得經驗後再撰寫全篇,邊撰寫志稿邊調整長編,同步交叉進行。編委辦除組織研討、交流經驗外,重點對各篇進行個別指導。1994年上半年,行政機構、婦幼衛生等篇寫出初稿並改成評議稿,率先進入初評,聽取各方面特別是老領導、老專家和老衛生工作者的意見,然後修改成送審稿。此後成熟一篇,評議一篇,是項工作至1996年末告一段落。20篇志稿通過會議評議者計12篇;各篇均書面徵求意見,有的徵求意見2次以上。對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建議,編委辦和各編寫組認真研究,擇善而從,仔細地作了修改。
1995年5月~1997年為編寫《上海通志、衛生卷》和專志總纂階段。1995年5月起,按照市地方志辦公室統一部署,編委辦的主要精力向通志衛生卷轉移,適當照顧專志。1996年6月,如期完成下限為1995年的衛生卷初稿約15萬字,並於年底通過驗收。是年,陸續總纂完成專志志稿10篇,占專志總篇數的50%、總字數的40%。此外,徵得各類照片約4000張,選入專志160餘張,另送一批照片供通志選用。1997年,在做好衛生卷補充、修改等善後工作的同時,繼續完成專志總纂事項。8月中,專志全部合龍。9月,報局編委會審查並報市志辦評審。11月28日召開評審會,與會者認為專志指導思想正確,篇目結構合理,資料豐富,文字表述嚴謹、流暢,全面系統地記述上海地區衛生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專業特色鮮明,符合新編地方志的質量要求,同意定稿。同時對存在問題提出了修改意見。會後編委辦再次對志稿進行雕琢,於1998年3月底將驗收稿送上海市地方志審定委員會驗收,5月交付出版。
面世的《上海衛生志》無論謀篇布局或內容記述,都比編寫初期、中期有明顯進步。全書包括總述、大事記在內,共20篇76章263節434目。經過14次修改形成的總纂篇目(目錄)主要門類齊全,突出醫療、預防、保健,結構比較科學、合理。衛生運動、國境衛生檢疫、健康教育、生命統計均獨立設篇,不從屬衛生防疫篇。國際交流、醫藥衛生團體從上海的實際出發,也單獨列篇。記述內容方面,《醫療》篇中的“醫療業務”、“醫療技術”、“醫療制度”,《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篇中的“流派·特色”,《衛生防疫》篇中的“疫情”、“防治”,《婦幼衛生》篇中的“婦女保健”、“優生優育”,《人事》篇中的“調配”,《專病防治》篇中的“血吸蟲病”、“腫瘤”、“精神病”等章節,均重彩濃墨,較好地體現了時代特徵、專業特點、地方特色。其他各篇也都注重了基本面貌、重點特色和歷史軌跡的記述。人物立傳、入錄和以事系人者近3000人。按照詳今略古、詳近略遠的要求,全書解放前後內容之比大體上為2∶8,少數篇為3∶7。
《上海衛生志》的編纂工作是在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及市志辦、市教衛辦地方志指導小組和中共上海市衛生局委員會、市衛生局的領導下進行的。市衛生局黨政領導對經費、人員和辦公條件給予保障。各高等醫學院校、區縣衛生局、工業及其他部門的衛生行政機構、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為專志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和有價值的文字、圖片資料。市、區衛生志協作組先後10次開展活動,各區的修志經驗對《上海衛生志》是有力推動。部分局屬單位借調人員協助編委辦蒐集資料。局機關不少部門不僅承擔修志任務,為專志出謀獻策,還多次審閱志稿。局辦公室秘書科、檔案科、統計科、打字室不厭其煩地為修志調閱檔案,提供統計數字,組織列印,協助校對。專志得以編纂完成,首先要感謝領導的支持、督促,各部門、單位的通力協作和同志們的熱情幫助。
《上海衛生志》得以成書,深賴於修志人員的努力拚搏。他們不避艱辛,廢寢忘食,甘願長期埋首在故紙堆里、格子山中,用汗水和心血進行澆灌。不少老同志帶病工作,以致病情加重。有些同志身在醫院,心繫專志。血吸蟲病章主筆蔡純勇同志臨終前幾天還在病榻上修改志稿。市護理學會主筆安子璧同志右臂癌腫無法書寫,就堅持口述,請他人代為整理,不久即與世長辭。他(她)們獻身方誌、忘我勞動的精神是修志人員相互鼓勵、鍥而不捨的前進動力。在專志出版之際,謹向作出奉獻的同志們致以誠摯的敬意,向逝世者表示深切的悼念。
《上海衛生志》尚有不足之處。由於歷史原因,解放前部分檔案散失,蒐集困難;工部局、公董局兩租界衛生處的大量外文檔案只譯出少數幾卷,未能充分利用;修志人員初涉志海,方誌理論和實踐都感匱乏,文字寫作能力不盡相同,工作中會有疏漏,深望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