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言
凡例
人物篇
專記
總述 大事記
工藝美術篇
玩具篇
家具篇
工具五金篇
日用五金篇
塑膠製品篇
燈具篇
家用電器篇
文教體育用品篇
皮革篇
建築五金篇
機動車輛、汽車配件篇
軍工產品篇
雜品篇
經營管理篇
供銷篇
科研技術篇
職工篇
黨群篇
附錄 編後記
《上海二輕工業志》修編審定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工具五金篇
概述
上海二輕(手工業)系統工具五金品種眾多,包括傳統的匠作工具、近代機械工業興起後使用的隨機工具和以電力為動力具有不同功能的現代工具等3個大類。此外,還有少量五六十年代由機械工業部門下放的非標扳牙、絲錐和銑刀等拾遺補缺的產品。
上海傳統的鐵制匠作工具是從鄰近州縣傳入的。鴉片戰爭前後,上海已出現專門製造匠作工具的鐵鋪。清鹹豐七年(1857年),蘇州香山人李洪全在上海老學前街(現名學院路)開設李洪興鐵鋪,專門製作匠作工具。之後蘇州香山人紛紛來上海開設鐵鋪。逐漸形成“香山幫”、“無錫幫”,開設的鐵鋪則都在閘北、虹口和南市一帶。當時上海開始有了鉗子、扳手和旋鑿等舶來品工具。隨後又源源不斷進入上海市場。20世紀初,國人為挽回利權,振興實業,開始設廠生產這類工具。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葉澄衷開辦的可熾煤鐵號和祝蘭舫開辦的源昌煤鐵號製作木工鋸條;次年張萬興鐵鋪生產木工錘和木工刨刀;清光緒三十年,陸源盛等9家鐵鋪除製作銼刀外還承接進口鋼銼的修理;羅興泰、羅鴻泰2家鑽石號從修理進口玻璃刀中學會生產劃玻璃刀技術。但由於舊中國機器工業落後,舶來工具大量傾銷,工具五金行業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到抗日戰爭前夕,上海僅有百餘家五金鐵鋪和小工場,用人工鍛打榔頭、銼刀、木工刨刀、木工鑽和台虎鉗等5種產品,其中台虎鉗生產廠家從業人員有200餘人,年產量不到1萬台。
抗日戰爭期間,敵偽嚴格控制各種金屬原材料,上海的工具廠紛紛倒閉。抗日戰爭勝利後,這個行業有一個短暫的復甦期,除老廠恢復生產外,還有一些新廠開業,並推出了一批新產品,有祥協記五金廠生產的鋼絲鉗和建華機械工具廠生產的活絡扳手、管子鉗等等。嗣後,由於美英等國大量傾銷其產品,使工具五金行業又陷入困境。
建國後,上海工具五金的產銷形勢很好。1950~1955年,鉗扳類工具開發9種新產品,其中過去一直依靠進口的鋼鋸條由上海三山機械廠研製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產;鑽具、銼刀和刨刀的生產發展也較快,鑽具產量從1949年的1.4萬把提高到1955年的4.5萬把,銼刀生產廠從1949年初的51家發展到1953年的120家,從業人員900人,年產170萬支;金剛石裁劃工具和絲錐、扳牙、銑刀的發展也很顯著。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上海五金行業的個體手工業者14629人,組成263家合作社(組),並籌建了上海市五金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簡稱五金聯社)。與此同時,一些生產工具產品的私營企業進行公私合營,兩者分屬於手工業和重工業兩個局管理。當時五金聯社所屬企業產品很雜,除了手工工具外,還包括機器零件、冶煉和一般金屬日用品。
1957年,五金聯社歸口上海市輕工業局,併入新建的上海市輕工機械設備工業公司,並將初步組織起來的生產合作社(組)裁併改組為72家工廠,其中生產手工工具的有40家,從業人員5100人,當年工業總產值約1100萬元。1962年市手工業局恢復後,原五金聯社從上海市輕工業局劃歸市手工業局,並相應建立上海市工具設備金屬製品工業公司,下分9個小行業,除機械、工具外,還包括金屬加工、五金、電訊器材、金屬冶煉、鐵制炊具和燈具等。1966年3月,上海市計畫委員會根據行業歸口管理的原則決定將19家生產工具五金的全民所有制工廠從上海市第一機電工業局劃歸市手工業局,並由上海市工具設備金屬製品工業公司領導。從此,上海工具五金成為相對集中的行業,共有工廠54家,職工9063人,產品包括鉗、扳、銼、錘、鋸條和鑽類木工工具等10大類100餘種品種,年工業總產值14.94萬元。
從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近10年中,上海工具五金行業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有了很大的改進。工具的鍛坯、金屬切削、熱處理和表面處理等基本擺脫了建國初期的手工操作,實現了機械化和半自動化。1960年在全國同行業中首先採用一次加熱模鍛成型流水線,工效提高10餘倍;金屬切削加工開始採用組合工具機。工藝技術的發展使產品質量得到穩步提高,工具五金出口品種由1961年的七八種、出口值118萬元發展到1966年的15種、出口值772萬元。其間,上海工具五金行業還在技術人員和設備方面支援內地發展工具五金生產。
70年代末,作為勞動密集並需一定技術裝備的工具五金,在國內外市場上均有發展前途。1979年1月,市手工業局決定將工具設備金屬製品工業公司中的燈具、家用電器等不屬於工具五金的行業或產品劃出,另外成立相應的專業公司,保留下的基本是生產工具五金的工廠,成立上海市工具公司。1982年,上海市工具公司有企業49家,職工17883人,工業總產值22024.5萬元,其中出口產值6028.2萬元;主要手工工具鉗、扳、銼、錘等4大類產品年產量2770萬件,1978~1982年為國家創匯8082萬美元,占全國工具五金產品同期出口創匯總額的19%。
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工具五金行業為擴大產品門類和適應市場需求,開發動力工具(電動、氣動和液動工具)。1990年底,市二輕局系統生產電動工具28種、液動工具28種、氣動工具9種。在擴大產品門類的同時,上海工具公司所屬企業重視依靠科技力量發展生產,提高產品質量。1981~1990年,全行業完成技術革新1405項,其中重大革新項目67項,並改進了產品的檢測手段,使產品一級品率一般保持在90%以上。到1990年底,全行業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項,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證書30項,22種產品獲上海市優質產品證書。上海華光工具廠的CZB6302電動泵獲1990年日內瓦第十八屆新發明與新技術國際展覽會金獎。
在計畫經濟體制下,上海工具五金生產從原料到產品銷售均按國家計畫統包統銷。隨著向市場經濟轉換,這個行業的產品也逐步面向市場,但步伐較慢,上海工具五金行業1989年產品自銷額為銷售總額的28.06%,1990年為37.88%,均低於市二輕局系統當年自銷額為銷售總額平均66.1%的水平。
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1986年12月上海市工具公司作為行政性公司撤銷後於1987年7月組建專業性企業集團――上海工具公司(滬工工具集團),集團內各企業在改革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抓緊產品結構調整。到1990年底,有5家廠被評為國家二級企業,4家廠被評為上海市先進企業,1988~1990年全行業開發新產品92種。
建國以來,上海工具五金行業經過多次調整改組相對集中在市二輕局系統的工具公司,部分品種和農墾、郊縣工業等部門有些交叉。1990年底,上海生產工具五金的企業共有83家,年工業總產值3.61億元。上海工具公司所屬企業有39家(全民所有制企業21家,集體所有制企業18家),工業總產值218431萬元,其中出口產值8511萬元;實現稅利3410.71萬元;職工1491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23人;全公司占地面積24.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24萬平方米;共有金屬切削設備3657台,鍛壓設備749台;固定資產原值14135.6萬元、淨值8807.6萬元,是集生產、科研、外貿和教育為一體的工具五金行業的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