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28日)平裝:351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208100039, 7208100039
條形碼:9787208100039
內容簡介
江澤民在上海擔任市長、市委書記只有短短四年。這四年是上海在經濟轉軌陣痛期應對挑戰、開拓創新的四年,是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擺脫困境、改造振興的四年。《江澤民在上海(1985-1989)》作者走訪了許多與江澤民共事過的老領導、老同志,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走訪了江澤民曾工作和調研的企業、鄉鎮、機關學校、科研院所,向我們展示了當年探索的艱辛,事業的艱難。
目錄
引言
歷史情結
難忘的大學生活
熱心培育民族品牌
參加科研工作,投身機電事業
為民情懷
改造振興中的上海
體察民情,了解市情
建設菜籃子工程
多渠道緩解市民居住困難
解決民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題
推進為民辦實事的制度化
城市發展
面對“水深火熱”的重重困難
集中力量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使城市的三張“面孔”漂亮起來
下決心把蘇州河、黃浦江治理好
綠化上海,造福於民
郵電通信要走在經濟發展前列
探索新的融資機制和財政體制
改造振興上海要靠科技進步
自主研製秦山核電設備
中德合作生產桑塔納轎車
中美合作生產麥道飛機
技術進步的關鍵是人才
改革開放
學習廣東首先是解放思想
企業改革要進一步抓緊
一定要把浦東開發這件事情辦好
上海應當成為溝通內外的橋樑
拓展利用外資新渠道
加快推進經濟開發區建設
樹立上海對外開放新形象
推動對外友好交往
領導全局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明確上海發展藍圖
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要協調發展
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
上海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影響
堅持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
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工作效率
保持同社會各界的密切交往
關鍵時刻更顯領導風範
後記
序言
上海,位於萬里長江的人海口,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全國大陸海岸中部,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開埠以來,上海從昔日的漁村逐漸成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從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場和冒險家的樂園,發展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城市。
當歷史的畫卷翻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已經深入人心。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績。當時的上海,承載著人民共和國的經濟重擔,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八分之一強,出口總值占全國四分之一強,財政收入約占全國六分之一,上繳稅利約占中央財政支出三分之一。但是,老工業基地向何處去,城市經濟體制如何改革,這是上海面臨的一個大課題。
忽忽光陰二十年,幾多甘苦創新天,浦江兩岸生巨變,今日同心更向前。
這是江澤民同志出席2009年上海春節團拜會時賦的一首詩。
1985年夏天,59歲的江澤民同志出任上海市市長;1987年11月,江澤民同志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1989年6月,江澤民同志調離上海赴京工作,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1993年3月,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
江澤民同志任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期間,正值國內發生兩次學潮、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歷史關頭;正值我國從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向新的經濟體制轉變的重要階段;正值上海困難重重,處在改造振興的關鍵時期。這位從人民解放鬥爭中走過來、在共和國建設中歷經考驗的共產黨人以其堅定的信念、堅韌的意志、豐富的經驗應對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和考驗,開創性地在當代上海發展史上寫下重要篇章。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改革大潮在全國洶湧澎湃向前推進時,上海這個曾經是中國計畫經濟的典型地區和最大的老工業基地,從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到社會生活、人們的思想觀念,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上海是國有經濟最集中的地方,由於受到傳統體制的制約,缺乏活力,又由於受資源短缺和漲價的影響,不少企業開工不足,經濟效益下降;隨著日用工業品、食品價格的放開,物價持續上漲,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城市基礎設施落後,“欠賬”甚多,市民住房、公共運輸、環境污染成為上海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但地方財政收入留用率低,用於各種價格補貼後所剩無幾,城市改造缺乏資金,上海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的困難和矛盾集中凸現了出來。
在困境中奮起,在探索中前進,成為當時上海工作的主題。
1986年3月,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要求全市廣大共產黨員、人民民眾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為改造振興上海而團結奮鬥,紮實奮鬥,堅韌奮鬥。“愚公移山”、“三個奮鬥”,這些詞語的使用,折射了當時的困難,也表達了戰勝種種困難的決心。黨代會後不久,市八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江澤民同志在《關於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畫(草案)的報告》中對上海面臨的形勢作了客觀、全面、清醒的分析,對上海的城市建設、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科技進步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構想。這些構想,已經被實踐證明都是正確的決策。
江澤民同志任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的4年,是上海改革開放30多年歷史進程中具有轉折意義的4年。
這一時期,梳理了上海發展思路。按照國務院1985年2月批准的《關於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匯報提綱》的精神,全面提出要著重抓好3件大事: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二是積極利用外資和增加出口創匯,擴大內外經濟技術交流;三是依靠科技和人才,促進經濟振興和各項事業發展。1986年7月,上報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修改稿)》,10月,國務院批覆原則同意了這個規劃方案,從而使上海進一步明確了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這一時期,執政為民邁出了新路子。上海市政府每年辦若干件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並積極推進辦實事制度化,緩解了當時住房難、出行難、買菜難、通信難、入托入園難等市民生活中的突出問題,促進了社會穩定。
這一時期,改革開放有了重大突破。1985年12月,全國第一家地方民用航空企業——上海航空公司成立。1986年1月,國務院決定上海港下放上海市,實行交通部和上海市雙重領導;同年7月,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總部設在上海,第二年該行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同年8月,國務院同意上海間接利用外資32億美元,用於城市改造和企業技術進步,開啟了地方政府到海外籌資的先河。1988年8月8日,上海解放後的第一塊批租地塊——位於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26號地塊正式簽約,從此拉開了通過土地批租等方式加快舊區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幕。在這一時期,上海還出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證券營業部——工商銀行靜安證券營業部,第一家民間金融企業——愛建金融信託投資公司,第一家股份制證券公司——上海萬國證券公司等。
這一時期,浦東開發的策劃全面啟動。1987年,上海成立有中外專家參加的開發浦東聯合諮詢研究小組。1988年春,召開“上海市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同年秋,上海市委和市政府領導專程進京向中央匯報。這些前期工作,為浦東開發作了充分準備。1990年2月,上海正式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交關於開發浦東的報告,不久,獲得批准;同年4月18日,李鵬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這一時期,上海經濟建設翻開重要一頁。除了改造傳統工業、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外,一批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相繼建成:1985年11月,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期工程竣工投產。1988年3月,上海航天基地獨立研製的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三號”將一顆實用通信衛星送入距地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同年9月,“長征四號”又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一時期,上海石洞口發電廠、30萬噸乙烯工程等開工建設;上海參與的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秦山核電設備工程起步。
也是這一時期,上海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啟動。上海歷史上第一條捷運、市區第一座越江大橋——南浦大橋、我國沿海城市第一個特大型污水治理工程——蘇州河合流污水治理工程、亞洲第一高度的電視塔——東方明珠電視塔等或在作前期準備或已經奠基開工。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當時國內最大的火車站——鐵路上海新客站則順利建成。
還是這一時期,上海舉辦了中國第一個國際性電視節——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舉辦了首屆華東商品交易會,頒布了我國第一部保護青少年的地方性專門法規——《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等。這些都對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記
江澤民同志在上海擔任市長、市委書記只有短短4年。然而,這4年卻是上海在經濟轉軌陣痛期應對挑戰、開拓創新的4年,是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擺脫困境、改造振興的4年。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們曾經拜訪了許多與江澤民同志共事過的老領導、老同志,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走訪了江澤民同志曾經工作和調研過的工廠企業、市郊鄉鎮、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老領導、老同志對往日歲月作了深情回憶,提供了檔案文獻資料的詳實記錄,一一向我們展示了當年探索的艱辛,事業的艱難。
為真實形象地再現這段歷史,展現江澤民同志的工作作風、領導風範和人格魅力,我們在初稿完成後,聽取多方意見,進行了多輪研討和修改,歷時兩年,先後數易其稿。
本書在編纂過程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關心和支持。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們要特別感謝老領導、老同志對本書的支持、幫助與具體指導;感謝市委和市政府各部、委、辦、局,各區縣,相關新聞媒體、工廠企業和科研院校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文獻、照片和音像資料;感謝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相關同志承擔了聯絡和資料整理工作;感謝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為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