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回眸時間長河,揭開歷史畫卷,復興校園的歷史可追溯至1907年6月3日創辦的德文醫學堂。1912年,學堂增設工科,校名改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法兩國於1920年開始在同濟德文醫工學堂的校址聯合辦學,校名為“中法國立工學院”。1946年,中法聯合辦校的校舍和設備被接收,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簡稱“國立高機”)。
解放後,學校幾經易名和發展,先後經歷“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第一機器製造工業學校”、“上海動力機器製造學校”、“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器製造學校”、“上海機器製造學校”等階段。1983年,改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96年,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6年5月,與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成為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
校園雖學脈曲折,但人文精神如一。解放前,學校始終注重實科教育,強調善事利器,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曾為學校題詞:“因物致用”;時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部長的黃紹竑更讚譽為:“有棟樑氣”。解放後,學校應新中國工業振興的需求,積極調整專業,改革辦學思路,致力於工業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
從復興園不同時期出來的學生,後來大都有良好的表現,湧現出一批科學家、教育家、實業家、工程師和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其中錢令希、田炳耕、周立偉、閔乃本、蘇定強等院士,中國鋼結構事業開拓者陳紹蕃,公路橋樑專家孫玉泰,“畢升印刷獎”獲得者施旦民,心繫祖國的實業家楊霖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復興校園不同辦學時期均倡導肩擔道義、富民強國的精神。中法國立工學院“八德”校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立高機“四維”校訓:禮義廉恥;今日上海理工大學校訓:信義勤愛,思學志遠,這些均很好地詮釋了這種人文精神。她將激勵所有的上海理工大學人在創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大學的征程中奮勇前行。
革命鬥爭史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革命鬥爭史
疾風知勁草,亂世出英雄。在1907年建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40餘年間,國家內憂外患,社會動盪飄搖,而這裡的廣大師生,更因此而展現了愛國報國、正義堅強的信念與品行。在反學閥鬥爭、抗日救亡運動、地下黨活動和迎接解放的鬥爭中,湧現了一大批熱血師生,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革命的洪流,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史詩。
20世紀上半葉,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大地一直是虎視眈眈。“九一八”事變後,中法國立工學院“學生自治會”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聯合滬上各大學發起“上海各大學聯合會”,並當選為執委,努力促成滬上學生軍的組成。同時,中法工學院學生會還參加了赴京請願、勸募、宣傳等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整箇中國,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關頭,平、津、滬等大城市的學生救亡運動掀起了整個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也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各班紛紛辦起牆報向同學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合力組織校“學生抗日救國會”來領導學生運動,並同上海大學生聯合會和上海各界救國會取得聯繫,參加了大學聯,並邀請救國會的負責人章乃器、王造時等知名人士到校講演。由於學校當局大肆干涉學生的救亡運動,在上海大學聯的支持下,“學生抗日救國會”領導同學於1936年6月宣布罷課進行反抗,並提出“全校同學放假不離校”以堅持鬥爭,組織宣傳隊上街宣傳抗日,聚起民眾抗日偉力。
抗日戰爭初期,中法國立工學院就曾設立由五名黨員組成的共產黨地下支部。中法工學院和國立高機的黨組織雖幾經風雨,但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五·二〇”事件後援會、勸募寒衣賑災、聲援“九龍事件”、迎接上海解放等事件中,始終是廣大青年學子革命信念的火種、紅色的領航員。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期,在鬼蜮橫行、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國立高機”湧現出了四位為堅持解放和革命而犧牲的烈士:趙壽先(教師)、鄭顯芝(教師)、蔣傳宗(學生)、孫龍昌(學生),平均年齡僅23歲。他們有的為保護同志,寧死不屈,在關押處寫下“我沒有了淚,只有滿腔怒火”的悲憤詩句;有的為保守機密,在獄中飽受敵人的種種毒刑,最後英勇犧牲;有的被敵人的戰機炸得血肉模糊,用不到20歲的生命捨生取義。對他們來說,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不惜用鮮血來護衛的。堅持真理,就是他們無所畏懼的動力。與此同時,校內還湧現了一大批熱血志士,為爭取學生利益,傳播進步思想,堅持革命正義,迎接上海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洋溢著濃濃的革命激情。解放後,很多學生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上的中堅力量。可以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便是他們真實的寫照。
百年風雨弦歌地,夢呈復興草木香。值此上海理工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我們回眸激情燃燒的難忘歲月,追憶革命先烈的豪情壯舉,希望更多民眾感知復興校園精神,希望廣大師生代代傳承革命薪火,用智慧、激情與力量共同鑄就上海理工大學新的百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