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設定
學院下設三個系,分別是計算機系、電氣信息系、機械工程系。建有汽車與動力研究所、機電控制研究生、數控加工與裝備技術研究所等六個研究所。建有一個實驗中心,下設電工電子基礎實驗室、電氣專業實驗室、計算機專業實驗室、機械工程專業實驗室、金工實習廠等實驗與實訓教學場所。建有一個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有一個校企聯合實驗室——數字社區與智慧型家居實驗室。
學院重視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擁有校級工程中心1個、創新團隊1個、重點學科5個。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學科領域有了較大發展。
本科專業
學院全日制本科專業6個,分別是汽車服務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
碩士點
學院擁有碩士學位授予點7個,分別是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包括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2個二級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包括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3個二級學科)、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包括計算機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2個領域)。
重點學科
校級重點學科5個,分別是軟體與自動化技術、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動力機械與工程、電子信息技術。
碩士點簡介
通信與信息系統
“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自1986年開始招收通信與信息系統方向碩士研究生。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自適應信息處理與無線通信、圖像、語音處理與流媒體通信、嵌入式技術與通信控制系統、生物醫學信息處理。
自適應信息處理與無線通信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自適應處理、統計信號處理、智慧型信息處理在無線通信系統傳輸特性、信道的時頻域建模中的套用技術; 編碼調製與干擾抑制技術、無線資源管理最佳化在改善無線通信系統頻寬及容量方面的基礎理論等。有關研究成果發表在《IEEE proceeding on Wireless Commun.》、《The IET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Sensor Networks》、《IEEE Proceeding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
圖像、語音處理與流媒體通信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視音頻信號壓縮和處理、圖像及視頻中的信息隱藏、網路安全流媒體產權保護軟體技術、仿生語音信號的收集、處理和輸出的機器實現、聲音和圖像信息傳輸與組網技術等。
嵌入式技術與通信控制系統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結合嵌入式系統的技術發展,依託本學科的“數字社區與智慧型家居”聯合實驗室,研究PC平台、FPGA平台、DSP平台以及SIMD並行處理陣列多媒體處理最佳化方法,開展平台針對性的新算法研究、理論探索。
生物醫學信息處理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生物系統建模、醫學圖像處理、多源生物信息融合、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生物信息處理。有關研究成果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y engineer》。現有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
近十年來,該學科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嚴格的考核方法。本專業碩士生均順利按時畢業,畢業論文均達到碩士學位的學術水平要求。畢業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電子信息和通信工程相關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本碩士點目前的負責人為李莉教授,主要導師有李莉、王沛、張靜、殷業、董建萍、方祖華、張自強、譚永紅等。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碩士點自2000年開始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軟體工程設計理論與方法、信息系統與資料庫、遺傳算法、虛擬現實。
軟體工程設計理論與方法方向主要研究內容:
(1)軟體測試技術。基於狀態轉換圖、有限狀態機理論及對象動態測試模型研究類測試技術;針對面向對象軟體測試技術的特點,利用層次劃分、邊控制域等概念進行測試用例設計,將遺傳算法、馬爾可夫鏈模型等套用於測試用例的自動生成,改善軟體測試的效果和效率。
(2)軟體可靠性工程。在對軟體容錯技術、軟體可靠性計算、設計方法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軟體可信性綜合等級分類和等級評估方法,實現對軟體質量的定量度量。
(3)軟體估算及度量。基於UML模型,建立軟體規模估算、開發進度度量及設計質量度量模型,為軟體過程改進提供量化依據。
(4)軟體過程改進模型及方法。以我國中小型軟體企業為套用目標,以CMM及CMMI為標準,研究低成本、可操作性強的軟體過程改進模型及方法。
(5)模型驅動架構(MDA)的實現技術。在MDA框架下,研究軟體模型的建立、擴展和變換等方面的技術。
信息系統與資料庫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數據挖掘技術、資料庫建模技術、資料庫中間件技術、資料庫建模新技術。
遺傳算法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遺傳算法在多目標最佳化問題上的套用, 遺傳算法與模擬退火法, 遺傳算法與粒子群算法。
虛擬現實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環境建模技術,即虛擬環境的建立,目的是獲取實際三維環境的三維數據,並根據套用的需要,利用獲取的三維數據建立相應的虛擬環境模型;人機互動技術;系統集成技術,虛擬現實系統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系統集成技術包括信息同步技術、模型標定技術、數據轉換技術、識別和合成技術。
本學科自成立以來主持科研項目多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軟體參數配對覆蓋測試集生成的若干問題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項目“軟體容錯的智慧型控制方法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組件的軟體系統的可靠性計算方法研究”、上海市曙光計畫項目“套用軟體的可靠性設計和實現策略”,以及企事業單位委託的開發項目等。
學科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嚴格的考核方法。所有的碩士生均順利按時畢業,畢業論文均達到碩士學位的學術水平要求。畢業生主要在教育部門、政府機構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教學或計算機套用與管理工作。
本碩士點目前的負責人為高建華教授、主要導師為:高建華、遲洪欽、陸黎明、徐曉鍾、吳海濤.
計算機套用技術
計算機套用技術碩士點自1995年開始招收計算機套用方向碩士研究生,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網路與多媒體、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資料庫技術、機電一體化及控制系統。
網路與多媒體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分析各種計算機網路(有線網路、無線網路等)協定性能;提高現有網路協定性能的方法;網路故障快速診斷及群體智慧型最佳化算法(蟻群算法、粒子算法、遺傳算法等),動態實現網路路由最佳化算法。
數字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二維及三維人臉識別系統中關鍵技術;基於分形編碼的圖象檢索與識別算法;隱形信息的檢測和提取技術,設計更穩定的信息隱藏方法,生物信息挖掘。
資料庫技術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數據挖掘技術、資料庫建模技術、資料庫中間件技術及資料庫系統開發。
機電一體化及控制系統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統的控制器;檢測與控制軟體的研發;仿真測試平台的開發;系統仿真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建模的基本方法;連續系統模型的離散化處理方法;高階模型及非線性模型的處理方法;連續系統仿真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面向加工的自由曲面,組合曲面的建模;自由曲面、組合曲面的建模方法;精度理論及適應性建模策略。
本學科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嚴格的考核方法。本專業所有的碩士生均順利按時畢業,畢業論文均達到碩士學位的學術水平要求。畢業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學、政府機構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教學或計算機套用與管理工作。
本碩士點目前的負責人為黃繼風教授、主要導師為:黃繼風、李魯群、馬燕、趙梗明、陳軍華、蔡文、胡荷芬,王笑梅,陳海光等。
領導班子
黨委書記: 繆德良
黨委副書記:董建萍,黃蘇平
院長:林軍
副院長:黃蘇平(兼),黃繼風,張春麗,黃新,蔡泖華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近150人,其中專任教師100餘人,具有教授職稱的12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的46人,碩士生導師40多人,50%以上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此外,學院還有數十位來自海內外高校和企業的兼職教師。
學院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與交流,與寶馬、殼牌(中國)、三一重工、亞什蘭勝牌等海內外著名企業、跨國公司和政府部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為學生實習和就業、教師進修和科研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
教學硬體
在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學生不僅能得到多方位的學習機會,還能享受到一流的教學設施和服務。學院建有一個實驗中心,下設電工電子基礎實驗室、電氣專業實驗室、計算機專業實驗室、機械工程專業實驗室、金工實習廠等實驗與實訓教學場所,擁有一個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為全院的學生的實驗教學任務,以及相關學院的實驗教學任務。
實驗中心現有8000多平方米的實驗教學用房,儀器設備8400多件,設備總資產達4100多萬。2012年,獲上海市教委資助,新建“創新實驗室”,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物質基礎保障。
學院設有電子、電工、通訊、計算機、單片機、嵌入式系統、DSP基礎、網路、數控工具機、汽車檢測和維修、機械基礎、校企聯合數字社區與智慧型家居、創新開放實驗室等實驗室,一個金工實習工場,一個現代遠程教學中心。
同時學院具有良好的實驗和實踐技能培訓條件,建有微機及通信、數字系統仿真、嵌入式系統設計、DSP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電氣自動化、電子、機械、現代加工技術、汽車、電工金工實訓等實驗和實訓場所,能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信息檢測、製冷空調檢測、現代加工技術、高級轎車檢測維護等工種的技能培訓。
國際交流
學院自2003年以來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經過10來年的努力和實踐,已經與國外10多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開展了學生交流、教師交流、教學合作和科研合作等。學院積極加強國際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德國、法國、等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其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與美國戴頓大學有合作辦學項目,汽車服務工程專業與德國巴伐利亞有合作辦學項目。
學生培養
多年來學院重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我院學生在全國首屆數控工具機操作技能大賽中,勇奪優秀獎(全國第八名);在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中獲二等獎;在全國軟體專業人才設計與開發大賽中獲三等獎;多次在全國大學生ACM程式設計競賽中獲獎。在21世紀上海市大學生“機電一體化” 畢業設計競賽中獲三等獎,上海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二等獎和三等獎。學生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
中外合作辦學
學院以塑造創新精神、培養創造與實踐能力為辦學指導思想,以培養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套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為辦學目標。學院所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面寬泛,深受社會歡迎,就業率達到98%以上,其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中美合作)和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中德合作)、電子信息工程(中美合作)等三個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專業的就業率更是達到100%。
中美合作辦學項目
上師大——美戴頓合作辦學項目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上師大——美戴頓合作辦學項目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獨特的培養模式:“3+1” 模式,即學生前三年在上師大學習,第四年在戴頓大學學習(符合條件)。教學計畫是四年一貫制,由雙方共同商討制定並執行。
兩個合作項目從2003年9月開始招生,學制均為四年制本科全日制學歷教育。至目前為止,共招收了2003級到2008級六屆學生,每年有20%——35%不等的學生到美國戴頓大學學習,並通過各自的努力學習獲得了上海師範大學和美國戴頓大學兩所大學的畢業證書。部分學生獲得了美國高校攻讀碩士學位的入學資格。
強化英語教學:學院按專業學習英語和托福考的要求安排英語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特別是如能到美國學習,學生英語水平將進一步得到提高,為今後的人生職業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
中德合作辦學項目
上師大——德國上法蘭肯區工業管理局合作辦學項目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
獨特的培養模式:“3+1” 模式,即學生前三年在上師大學習,中方和外方共同制定的教學計畫實施教學,要求學生達到既精通德語又精通專業的要求。第四年在德國上法蘭肯區學習(符合條件)。教學計畫是四年一貫制,由雙方共同商討制定並執行。
合作項目從2003年9月開始招生,學制均為四年制本科全日制學歷教育。至目前為止,共招收了2003級到2008級六屆學生,每年有45%——80%不等的學生到德國上法蘭肯區學習,並通過各自的努力學習獲得了上海師範大學畢業證書和德國汽車維修中級或高級技能資格證書,並且部分學生獲得了德國各高校攻讀碩士學位的入學資格。
強化德語教學:德語是第一外語,三年的德語學習,使學生德語達到中級水平,有比較熟練的德語聽、說、讀、寫的能力,特別是如能到德國學習,學生德語水平將進一步得到提高,為今後的人生職業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