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僑史學會的宗旨,就是組織和團結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和僑務工作者,用科學的歷史觀研究華僑華人的發展過程,華僑華人的現狀,發揚華僑華人熱愛祖(籍)國的優良傳統,為祖(籍)國的建設和統一大業,為促進我國和華僑華人居住國的友好關係貢獻力量。僑史學會的業務範圍:學術研討、交流、編印出版、調研僑情、培訓僑聯幹部、諮詢等。
僑史學會定期召開學會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迄今已先後舉行過中小型學術專題研討會20餘次,僑史學術報告會、座談會50餘次。僑史學會曾分別邀請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僑史專家和香港學者作題為《澳大利亞華僑華人簡史》、《陳嘉庚先生歷史研究》、《孫中山與華僑》等學術報告;美國僑史專家麥禮謙作《關於華僑、華人、華商和華文等問題》的學術報告;日本神戶孫中山紀念館副館長陳德仁作《日本華僑現狀》的報告;新加坡中山會館學術部主任柯木林介紹孫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動的新信息;泰國研究會會長周鎮榮作《泰國華僑的歷史和現狀》;美國東華盛頓大學朱立平作《華僑在開發美國西部中的歷史和新評述》;台灣地區華僑協會總會長張希哲等一行9人來會介紹、交流台灣僑史研究的現狀和新問題等。截止2003年,我會會員已發表的論文、譯作和專著300多篇(部)500餘萬字,其中5篇論文獲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頒發的優秀學術成果獎。姚楠譯註的《海島逸志》被列為僑史著作珍本文獻。林其錟的專著《五緣文化論》(即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為內涵的“五緣文化”)對華僑華人與祖(籍)國之間可以相互溝通,共同促進的關係作了論證,對僑史研究與僑務工作相結合有現實意義。林其錟寫的《“五緣文化”與未來的挑戰》一文,獲國務院僑辦第一屆全國僑務工作研究論文評選二等獎。僑史學會還將會員的研究成果彙編成《上海僑史論叢》,於1987年、1990年、1993年、1998年、2001年、2003年出版了6輯。
僑史學會成員多次應邀前往泰國、新加坡、以色列、美國、菲律賓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進行訪問、講學和學術交流。學會還組織和參加國內有關僑史研究的國際學術會議。1989年11月僑史學會舉辦了《華僑華人問題學術討論暨姚楠教授從事東南亞研究60周年紀念會》,應邀參加紀念會的有來自新加坡、泰國、香港、台灣及蘇聯的學者、友人13人和內地六省三市的專家學者70餘人。
僑史學會注重華僑歷史的推廣普及工作,相繼在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開設華僑史課程和海外華僑華人講座,並為各級僑聯進行僑史教育和培訓僑聯幹部。僑史學會成立以來,逐漸形成如下特點:
一是探索以“五緣文化論”來詮釋華僑華人歷史的內涵;二是重視對僑情的新變化的追蹤和研究,特別是關注留學人員這一特殊人才群體的崛起和工作對策研究;三是在僑史研究與社區僑務相結合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四是吸納富有實踐經驗的僑務工作者充實僑史研究隊伍。
僑史學會是經社團管理局註冊登記,由市社聯進行業務指導的法人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