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建立於1962年,前身上海市工業衛生研究所,是國家為適應原子能科學技術發展而建立的,是我國專業從事放射醫學學科研究, 為核能和射線套用技術開發提供服務較早的科研機構之一。1985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2000年改為現名。所長周志俊教授。建所四十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廿多年來,該所在套用研究和基礎研究方面同時並舉,對電離輻射的劑量和效應,放射損傷的修復、診治與預防等學科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全面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頗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和學術地位。1978—2000年間承擔國家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題、衛生部與其它部委基金題以及—上海市科委等市局級以上國家科研項目170餘項,獲各類科研成果獎53項.近年來獲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700餘篇,參加國際會議交流文章 66篇,參加編寫專著32冊,舉辦廿次業務培訓班。
放醫所在輻射損傷效應與防治, 放射性裂變產物促排藥物與輻射增敏劑研製,核事故生物與物理劑量評估技術,輻射骨細胞衰老機理與細胞因子輻射損傷基礎等研究在國內具有一定學科優勢和研究特色。
該所現有專業:放射醫學、輻射藥學增敏藥物、輻射防護及老年醫學基礎研究。
經體制改革後該所現有科技行政人員65人,其中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33人,初級職稱20人。研究所設5個研究室,1個圖書情報室與1個臨床部。1986年放射醫學學科在本所設立碩士點,1993年又建立博士點。現有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2名.迄今己培養碩士生29名,博士生10名。
本所己與美、日、法等國專家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先後共接待58批各國學者,曾先後派出40餘名科技人員出國深造或考察;並已與美英日等國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共設國際合作項目6項。
高壓氧治療簡介
放射醫學研究所與中山醫院共同開發的高壓氧治療室,地址:斜土路2094號放醫所內,開辦五年來運營良好,療效顯著。 |
一、臨床實踐證實有特效:
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它有害氣體(二氧化碳、硫化氫、氰化物、苯氣、氨氣、光氣等)。
2. 氣體拴塞及減壓病。
3. 各種原因窒息。
4. 氣體壞疽,厭氧菌性蜂窩織炎、牙周炎。
5. 腦外傷及腦功能障礙(腦挫裂傷、血腫清除後、腦振盪)、腦水腫、意識障礙。
6. 各種軟組織挫傷、擠壓傷、撕裂傷。
7. 斷肢(脂、趾)再植術後(或血管破裂外科處理後)末稍循環障礙。
二、具有顯效:
1. 腦血栓、腦梗塞、偏頭痛、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毒腦後遺症、腦性癱瘓。
2. 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炎、快速心律失常(房顫、早博、心動過速)。
3. 骨折(傷斷有嚴重血循環障礙)及俞合不良(骨不連)。
三、較好療效:
1. 突發性耳聾、躁聲性耳聾、美尼爾氏症或眩暈。
2. 急性中央性視網膜脈絡膜炎。葡萄膜炎、視網膜靜脈血栓形成、視網膜動脈栓塞。
3. 玖瑰糠疹、斑禿、白塞氏症。
4. 周圍血管病(脈管炎、雷諾氏病)周圍神經損傷。
5. 無菌性骨壞死、骨髓炎。
6. 深部感染、褥瘡、凍傷、燒傷、膀胱炎、腸炎、潰瘍性腸炎。
7. 肝炎、糖尿病、哮喘。
8. 惡性腫瘤(與放療化療同時進行)
9. 運動疲勞綜合症。
10. 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
四、有一定療效:
1.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多發性硬化。
2. I-Ⅱ老年性痴呆。
3. 結節性紅斑、麻風、青春期痤瘡。
4. 陽痿。
禁忌症:
一、絕對禁忌:
㈠ 未經處理的張力性氣胸及自發性氣胸。 ㈡ 活動性內出血。 ㈢ 未經治療的惡性腫瘤。
二、相對禁忌:
㈠ 血壓超過21.3/13.3Kpa。 ㈡ 出凝血機制異常。 ㈢ 嚴重氣腫、肺部感染
㈣ 上感導致耳咽管阻塞。 ㈤ 急性中耳炎、急慢性付鼻竇為。 ㈥ 視網膜剝離
㈦ 精神失常。 ㈧ 月經期及孕婦(6個月內)。 ㈨ 全身極度衰弱及疲勞。
專業介紹
放射生物學專業
放射生物學是放射醫學的基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是該學科的主要內容。由於核能的廣泛套用,核潛在危險的存在,放射生物劑量的估算是本專業的主要研究項目,使染色體畸變分析計算機化,並將檢測技術套用於放射事故和職業輻照人員實際受照劑量的快速估算,力爭達到國外先進水平。同時從實驗血液學和實驗腫瘤學角度,為腫瘤放射治療作基礎研究工作,探索腫瘤細胞內在的放射敏感性,尋找新的內放射治療方法,特別在放射治療腫瘤的基礎新興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為診治腫瘤提供新的可靠依據。
近年來已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金、衛生部與上海市科委重點攻關項目等多項課題,曾榮獲國家教委和衛生部科技進步獎。
放射衛生專業
本所放射衛生專業創立於1962年,在著名放射衛生專家從樹樾教授的創導下,經幾代人的努力,現擁有一支老、中、青梯隊合理的科技隊伍.在輻射危害劑量評價、輻射環境與呼吸道個體防護、固體核跡徑技術、輻射環境與生物樣品放射性核素檢測、放射性廢物處置、氚檢測技術以及核技術在稀土資源開發套用等方面在國內有一定優勢與特色,並成功地處理了十餘起上海和周邊地區各類核事故的輻射劑量估算,現場與事故人員的去污和評價,為醫學救治提供了可靠劑量依據,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本專業近年主要研究方向是核事故內、外照射物理劑量快速評估與計算機化,環境放射性對人體健康影響流行病學研究。近年來已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與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等項目。曾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到獎2項,上海市與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制定了有關放射衛生與防護的國家標準十餘項。本專業一些科技人員在國內學術團體中也擔任不少重要職務,如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學會常務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放射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市核學會副理事長與中國輻射衛生副主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