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關·水下關·廣惠橋

上水關·水下關·廣惠橋

上水關、廣惠橋、廣惠橋,兩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個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三座見證了滁城幾百年歷史的“老地標”,這一座座古橋,雖靜默無言,卻像一冊地方志,見證了滁城的發展和變遷,更像一座豐碑,連線今朝與昔時,讓人們感受著流水如故的永恆。

上水關·水下關·廣惠橋位於滁州市老城區,時代為宋、明。 上水關位於滁州市西大街南側,自北向南橫跨西澗之水。據清光
上水關上水關
緒23年熊祖詒《滁州志》,上水關建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明洪武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州趙大綱重修,為利城防,增置鐵欄柵,上設轆轤椿石以為啟閉,同時增設守衛。
上水關關樓於清太平天國進滁時焚毀,現基座保存完好,基座為磚、石結構,四個基礎墩子為青石條壘砌,三拱券及其以上均為大磚壘砌。
下水關位於滁州環城路北側,自南向北橫跨清流河,據清光緒23年熊祖詒《滁州志》,下水關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清末尚有“洪武十六年御滁州千戶所券砌”數字。嘉靖十三年(1534),知州趙大綱以上水關同樣原因,增置鐵欄柵,上設轆轤椿石以為啟閉。
廣惠橋位於滁州市四牌街和三樓街之間,自東向西橫跨於清流河之上,有志載之始建於唐永徽年間(650—655),明嘉靖二十九
下水關下水關
年(1330)重修。
廣惠橋為三孔石橋,全部由青石條壘砌,原橋面上的欄板、望柱均已不存,今保存的欄板、望柱為民國時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上水關、下水關、廣惠橋橫跨清流河上,至今仍為滁人沿用,為老城區一個靚麗的風景線,構成了滁城的完整內河水系。

地標新生

西澗之水自西向東流經滁城,是古滁州城一條重要的內河,橫亘其上的一座座古橋,也構築了滁州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時間流逝,一座座古橋卻難逃冷落與凋敝的命運,牆磚坍塌、雜草叢生、水體黑臭,面目全非。
多年來,關於古橋修復重建的聲音不絕於耳,卻又在爭議中一再擱置。直到這幾年,隨著滁城內城河改造大幕的開啟,這些古橋的修繕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根據國家文物保護局2015年最新頒發的《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和省文物部門批准規劃的保護方案,3月上旬以來,滁城內城河改造工程之上水關、廣惠橋、三元橋文保橋樑加固修繕工程全面啟動。
這三座古橋的加固修繕工作將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現狀、最低程度干預、歷史可讀性、可識別性、可逆性、與環境統一的多項原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以實現最大程度的“修舊如舊”,並力爭通過本次修繕,使文物建築和設施得到有效修護,對石結構存在的損傷進行全面加固,對毀損較嚴重的部分進行重點修復,消除隱患,延長其使用壽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