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中學

在新化縣城關鎮突兀奇特的崇陽嶺,有一所歷史悠久,校風良好,風光旖旎,環境幽雅,遐邇聞名的上梅中學。 上梅中學於民國20年(1931)創辦。當時借縣城青石街原麗則女師校舍,房屋破舊狹窄,不便教學。招收的兩班新生共100人,實在無法擠下。縣內士紳捐田捐款,選擇風景秀麗,面積廣闊,空氣清新,林蔭蔽日的崇陽嶺興建新的校舍。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崇陽嶺歷為新化縣八景之一,嶺上古木森森,綠蔭掩映,鳥語花香,朝暉夕靄,東臨滔滔資水,西與古

上梅中學上梅中學

城相互媲美,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清道光《新化縣誌》載,清末名宿歐陽鶴的《崇陽夕靄》浪淘沙:“得失盡相忘,荏苒韻光,楚天江上暮雲螢。好待夜來珠繼照,笛韻悠揚。”這是崇陽嶺的寫照。

民國23年,在崇陽嶺建成教室6間,辦公室、圖書室各一間,一幢教師宿舍和一幢學生寢室也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學校初具規模,為學校的發展擴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擴建校舍中,師生繼承發揚艱苦創業的傳統。課餘時間,積極挑磚、擔瓦、運土,興建教室、廚房、食堂,新修操坪,美化校園。從此,崇陽嶺上的朝暉夕照,資水河中的波光帆影,六角亭邊的爽人清風,洛加庵里的飄香桂花,教室的琅琅書聲,運動場上的矯健身影……將荒寂的崇陽嶺裝點得如詩如畫,令人悅耳賞心,怡人情懷。

上梅中學創辦以來,以嚴謹治校著稱。主事曾廣濟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愛護備至。每當晨曦微露,有他至寢室督促學生起床出操的身影;上課時有他查巡教室的行蹤;晚間自修有他檢查

上梅中學上梅中學

學生溫習功課的聲音。每次周會,也有他即席嘉勉學生、勤奮學習的演講……學校越辦越興旺,成績愈來愈突出。抗戰前夕,畢業五個班的94人,83人考入省立高中,8人升入黃埔軍校和交通技術學校。

抗戰爆發以後,一批省內外知名教師雲集上梅,其中有省內文壇名宿,亦有從滄陷區逃難至新化的知名

學者。當時因戰亂,教材供應困難,教師自己動手,編寫《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等教科書,內容充實,形式新穎,編排合理,不僅深受本校學生歡迎,且為外校採用。同時還有中央地下黨員受聘在校任教,以教師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編寫進步書刊,向青年學生進行革命啟蒙教育,煥發學生的革命思想和愛國熱情,為解放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嚴謹的校風,良好的教學質量,革命的傳統教育,培養造成了大批人才。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63年,高考升學率達60%,居邵陽地區第一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實行教學常規量化管理和教學改革試驗,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國中均獲教學質量優秀獎。高考升學率連續八年在全縣居前三名之列。國中畢業會考近六年一直居全縣百多所學校的前三名,中專錄取人數居全縣之冠。

上梅中學自創建以來,以愛國、求實、勤奮、上進為治校宗旨,以“勤、嚴、實、活”的獨特校

上梅中學上梅中學

風,為國家培養了二萬多名人才,有的成為黨政軍各級領導幹部,有的成為享譽國內外專家、學者或知名人``

創始人

晏孝遜(1883-1951),字叔珊,新化上梅鎮人,晚清秀才,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教育家。

1921年(民國十年),辛酉大旱,新化縣城“飢殍載道,遺孤滿街”。晏孝遜捐獻水田60畝,首創慈兒院於縣城,並任院長。當年收養父母被餓死、十歲以上的遺孤百餘人,延師教讀傳藝,使之自立成人。至解放前夕,先後救活孤兒300多名,皆能自食其力。1932年,保送孤兒曾魁岩、孫望仁等7人至北平香山慈兒院(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所辦)進修。曾魁岩於北京大學法科畢業後,赴南洋從事教育工作;孫望仁學成回新化任上梅中學英語教師。

鑒於當時新化只有縣立中學(今新化一中)、青峰農校等四所中學,招收學生有限,而國小畢業生要求上中學讀書者數以千計,在中學招生之後,眾多落第的青少年,哭涕榜下。曾畢業於湖南中路優級師範的晏孝遜目睹此情此景捐田280畝、銀洋500元作開辦資金,毅然創辦湖南省私立新化上梅初級中學於青石街,擔任校長,當年招收學生117人,於1931年3月16日開學;又以全家田契(田租2000擔)交省教育廳作學產抵押。次年,新化縣長彭義祜指撥崇陽觀為上梅中學校址。連年擴建校舍,虧空銀元近萬元,他賣水田100餘畝,償還債務。他在上梅中學任校長18年,從未向學校領取工薪。在他無私奉獻的影響下,梁季良、吳興宗、陳懇皆、晏孝迪等均義務任教,教職員工中捐薪建校者亦不乏其人,一時傳為美談。

在晏孝遜任校長的18年(1931-1949)中,上梅中學成為了積極宣傳抗日的基地、中國共產黨新化地下組織活動的中樞、新化迎接解放鬥爭的前哨。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1938),以上梅中學英語教師肖哲(中共地下黨員)為首組織的“上梅文學研究會”,創辦周刊《我們的園地》,在同年5-6月的《新化日報》上,連續發表進步學生胡念坤、曾昭仁等積極宣傳抗日的文章。上梅語文教師初源與孟樹德(均系中共地下黨員)合編的《戰時文選》,是一本積極宣傳抗戰的語文課本,共選文章72篇,其中魯迅的就有9篇。舉凡當時積極主張抗日的劭力子、巴金、郭沫若、艾蕪、楊朔等,都入選有文章,使人讀之,抗日的決心油然而生。上梅十班學生劉新富(中共地下黨員),在學校大力發展“民先隊”(“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簡稱),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先後擔任中共地下黨新化縣委第一、二、三、四任書記的蘇鏡(女)、張竹如(女)、李涵葳(女)和閻戈南(楊黎源)等,都以上梅中學教師為掩護,開展黨的組織建設和各項工作。當該校曾廣濟主事被國民黨湖南省黨部書記長廖維藩親自來新化指令縣長要予逮捕時,晏孝遜出面營救,以全家生命財產擔保曾不是共產黨,廖方準許曾暫住晏家中“反省”。一年後晏孝遜仍讓曾回上梅中學任主事。

素有愛國愛民傳統的上梅中學,解放前夕,眾多的進步師生,又積極投入迎接解放鬥爭。1949年6月,方鼎英將軍發起組織湖南人民自救會新化自救分會時,還親自拜訪了他當年在新化速成中學堂的老同學晏孝遜,在該會成立大會的邀請名單中,有上梅中學校長晏孝遜的名字。上梅學生卿石麟、胡念坤、楊開魯、晏才耀等,都是新化自救會的中堅骨幹。其中,曾被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所器重的伍大希,就是為新化迎接解放起草宣言的人。

“毀家興學,育幼及人,一片丹心,可質諸天地鬼神而無愧色!”這是上梅中學第三班學生、上梅中學退休老教師、九十高齡的著名書法家曾展成自撰自書的紀念聯語的前聯,它對晏孝遜這位經世濟民的仁人大家的平生事跡,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和如實的評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