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上梅鄉位於武夷山市東部,總面積226.9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溫最高攝氏26.4度,最低氣溫攝氏零度左右,偶有霜降、結冰、下雪等現象。北靠吳屯鄉,東與浦城縣石陂鎮接壤,南與五夫、興田鎮毗鄰,西與武夷、新豐兩街道辦交界。歷史沿革
宋元兩代,上梅鄉的區域分屬於東鄉的上梅里和外五夫里。清雍正年間屬五夫開耀鄉的鄉域。民國25年屬雙梅鄉,民國32年調整鄉保區域,白水與雙梅合併為白梅鄉。1951年白梅鄉改為上梅鄉,屬四區(五夫區)管轄。1954年縮小鄉劃,從上梅鄉分出首陽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上梅鄉屬樂園人民公社(後稱五夫公社)管轄。1972年,上梅鄉從五夫公社轄區中劃出,成立下陽人民公社,轄下陽、下梅、首陽、金竹、嶺山、里江、茶景、荷墩(武夷公社析人)、廳下(城關公社析人)9個生產大隊。1976年,設定公社良種場和采育場。1984年9月,下陽人民公社改稱下陽鄉,鄉良種場和采育場改為行政村。1989年12月,福建省民政廳批覆更名上梅鄉,行政區劃不動。行政區劃
全鄉轄11個行政村(上梅村、下陽村、荷墩村、廳下村、首陽村、地尾村、金竹村、嶺山村、里江村、茶景村、翁屯村)均為老區村。原評定革命“五老”35人,現健在3人。全鄉共有139個自然村,146個村民小組,15401人口。地理概況
上梅鄉地勢北高南低,山巒起伏。最高山峰為大王峰,海拔1554米。鵝子山海拔1002米。基礎設施
上梅鄉2007年完成了農發土地整理項目工程建設,項目區規模3189.50畝,總投資612.87萬元,新增耕地面積266.40畝;同時修復水毀公路38處,防洪堤4處,水渠4500餘米,累計投入資金30餘萬元,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及完成上梅村1700多米巷道建設;並於2008年投資100萬元,全面完成梅屯街兩側道路硬化及綠化工程。2008年100%行政村通了公路,完成公路硬化建設項目共7條57.618公里,總投資2000多萬元;在此基礎上2008年還完成廳下溪頭至首陽村5公里的自然村公路硬化工程;完成上梅至五夫1.73公里的公路硬化工程。100%農戶用上了電,全鄉已經有14000餘人擺脫了貧困。全鄉現有企業24家;新建水庫2座,蓄水500萬立方;建立發電站9座,總裝機5740千瓦。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全鄉建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村完小4所,教職工197人。
衛生教育
衛生教育事業得到鞏固。全鄉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防疫體系不斷改進,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完善長效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實現人人享有衛生待遇。2008年,全鄉1.5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95%以上;投資8萬元,改造、裝修鄉計畫生育服務所的手術室、消毒室等添置醫療設備,並充實執業醫師1人。整合教育資源,完善上梅中、國小校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萬元完成上梅中小環形跑道等設施建設,投資51萬元建設上梅中學學校食堂及附屬配套工程建設,投資15萬元完成茶景村舊教學樓改造工程。開展關注留守兒童活動,結對建立代理家長對,留守兒童群體逐步得到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經濟發展
上梅鄉特色種養初具規模。近年來,上梅鄉通過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鼓勵農戶宜煙種煙,宜菜種菜,宜蓮種蓮,宜菇種菇,實現多種產業全面發展。截止2009年,在茶景、里江等高山村片區成功樹立了種蓮、稻田養螺等示範基地,逐年在茶景、里江等高山村片區,發展蓮仔1100畝,稻田養螺1000畝;全鄉新開茶山500畝,累計種植茶葉面積達2500畝,茶葉加工企業2家,同時,禽、畜養殖得到極大發展,竹山養羊1000頭,養鴨1萬多隻,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革命老區
上梅鄉是閩北乃至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上梅鄉是閩北革命活動的中心。民國17年9月,徐履峻、陳耿、徐福元等在該鄉後壢村舉行了震撼全省的上梅暴動。上梅暴動是崇安縣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也是閩北革命史上最早的一次有綱領、有計畫、有組織、有準備的暴動,是福建“五大”農民暴動之一。區域之廣、影響之大,對閩北至閩贛邊區的革命鬥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為創立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根據地奠定了基礎。民國19年5月1日,在下屯村建立閩北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崇安縣蘇縱埃政府。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革命鬥爭中,上梅鄉人民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崇安、閩北、全省和全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紅旗不倒”的榮譽。
上梅暴動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名人
抗金名將吳介、吳遴的祖墓莽於上梅鄉鵝子山北宋工部侍郎柳宜和他的兒子著名詞人柳永以及傑出學者劉勉之(朱熹的岳父,勝稱白水先生)等均為上梅鄉鵝子峰麓的白水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