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鎮

上林鎮

上林鎮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位於臨朐縣東北部,北界青州,東鄰昌樂。鎮政府駐西上林村,距縣城16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4073公頃,轄57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2005年有10636戶、35758人。1984年堯山公社劃出勃林鄉後,改稱上林鎮。1993年勃林鄉又與上林鎮合併 引。2005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3億元,比上年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310萬元,比上年增長25%;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43億元,利稅217萬元,分別比增長40%和3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0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83元,比上年增長16%。2014年1月更名為山旺鎮。

基本信息

鎮名由來

相傳以前上林為臥駝村,明朝初期,青州衡王有一侍女名叫“香林”,下嫁於前臥駝村的一王氏村民,一日她路過此地,發現上林這片地方風水很好,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於是便居住下來。後人為了紀念香林,便沿用她名字的諧音,取名為“上林”。

歷史

上林鎮前為堯山人民公社,1984年劃出東部26個村建桲林鄉後,改稱上林鎮。1987年5753戶,22494人,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39421畝。鎮政府駐西上林村,距縣城13.2公里。 境內東、南兩面多山,北部屬丘陵,平地鮮少。臨(朐)南(郝)公路隨山就勢,蜿蜒起伏,東經桲林鄉可通昌樂縣。季節性河流南丹河、上林河發源於中部山區。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地瓜、穀子、高粱、小雜糧等為宜,小麥不易豐產。1987年,總產糧食832.5萬公斤,人均占有370.1公斤。經濟作物可種黃煙、花生。1987年植煙12636畝,總產251.3萬公斤,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縣之首。飼養大牲畜3015頭,山、綿羊9660隻,為縣內養殖大戶。全鎮農業總收入1622萬元,人均所得525元。 1956年成立鐵木聯合廠, 現有鎮辦企業6家, 1987年產值235.5萬元。 乳製品廠生產的"山旺牌"奶粉,遠銷山東、河南、四川等省。當地特產上水石,工藝品廠用此製作盆景,銷往上海、東北各地。 紙坊鄉 位於縣境西北邊沿, 隔山北鄰青州市。1984年從城關鎮劃出建鄉,轄行政村17個, 自然村34個,1987年計5396戶,20660人,極少回族,余皆漢族。鄉政府駐紙坊村西,距縣城5.6公里。 該鄉轄區23平方公里, 由東而西次第隆起,西有轎頂山,海拔571米。登高東望,半壁縣境一收眼底,沂山遙距百里清晰可辨。15946畝耕地,大部為丘陵,平原僅占20%。嶺地多已整平,耕種條件尚好。嵩山水庫西乾渠居高臨下,蓄水之年可得灌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大豆、高粱、穀子次之。經濟作物宜種黃煙。蠶繭、果品、養殖、草編等業發展較快。譚馬、鳳凰等13個村出產的金絲柿餅,遠銷日本等國。轎頂山下,通天溜中,富藏青石資源。 1987年,全鄉糧食總產751萬公斤,人均占有363.5公斤;農業總收入1552萬元,人均所得465元。 建國前有紅爐、繅絲、造紙等業,清代及民國年間桑皮紙製作尤盛。現有石料廠等鄉辦企業5家,1987年產值180.5萬元。 境內西安村,南北朝時曾為西安縣治所,現闢為集市。西部石門坊,以深秋紅葉聞名遐邇。殷家河村南,一株明代古桑枝繁葉茂。

農業概況

到2005年,全鎮農業大棚瓜菜發展到2000畝,大櫻桃、桃、杏、李子等經濟林1.6萬畝,其中大棚果850畝。新發展優質果5600畝,瓜菜2000畝,桑園1500畝,新建畜牧小區15處、180畝。2002年底,畜牧小區達390畝,糧經比例達到3:7。

上林鎮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積極發展農村規模經濟,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在上林鎮柳行溝村,已經發展大棚和露天優質大櫻桃250多畝,全村僅大櫻桃這一項年收入160多萬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

上林鎮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立足該鎮實際,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和數村一品”的指導思想,通過政策引導、典型帶動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積極發展專業鎮、專業村,培育農業特色品牌,著力增加農業的產業聚集度。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優勢形成了良好的市場和技術效應。

工業概況

截至2005年,全鎮工業初步形成了紡織、化工、食品、礦山、機械等五大支柱產業。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2300萬元,增加值4200萬元,出口創匯180 萬美元。全鎮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22個,其中投產項目16個,實際到位資金280萬美元。新建和改造了騰越化纖紡織有限公司、萬和橡膠廠、三元化工廠、鴻業針織廠、華藝工藝品廠等企業。新發展民營企業21家,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1家。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86家,註冊工商戶1100家。

城鎮建設

鎮址駐地具有臨朐東大門之稱,小城鎮建設既是形象工程,又是招商的載體。黨委和政府高標準運作。到2005年,共拆除房屋360間,院牆316米,新建綜合性辦公大樓 5座,2000平方米,沿街商住居民樓1.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總投資800萬元。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

礦產資源

上林鎮礦產資源豐富。硅藻土是全國三大儲量基地之一,純度堪稱第一。紀山周圍的寶石、花崗石、石英石、鉀長石等資源豐富,品種多樣,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遍布全鎮的玄武石,儲量達2.5億立方米

旅遊資源

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聞名於世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即產於該鎮。據專家研究考證,在山旺村東與解家河村南一帶,共發現植物化石12個門類,600餘屬種,素有“化石寶庫”之稱。山旺古生物化石形成於1800萬年前,屬世界之最,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內外友人、專家、學者經常來此地考察,國家投資配套建有化石展廳、山旺湖,活、塑兩種標本,重現山旺古生物原貌。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吸引國內外遊客來此考察和旅遊觀光。

1935年春天,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仲健在解家河西岸出露的頁岩中發現保存完好的魚類、花昆蟲蝌蚪和植物化石,完成了山旺的調查報告,並撰寫了有關蛙和魚化石的研究論文,發表在1936年中國地質學會志上。從此,山旺以盛產精美化石而廣為人知,成為中國中新世的經典地層剖面,被稱為“萬卷書”。其中山旺鳥和鹿、犀牛、東方祖熊化石最為珍貴。

1978年,建立了省級山旺化石自然保護區,1982年建立山東臨朐山旺國家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1985年在臨朐建成了山旺化石博物館,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地質遺蹟保護區,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北至靈山、東至潘家莊,南至黃山菜園,西至東周家莊、清泉溝一帶,面積約13平方公里。核心區是國家級山旺化石自然保護區。

山旺化石博物館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展出面積916平方米、展線204米,展出標本600餘件。一件臨產的近無角犀骨架堪稱鎮館之寶,母腹中小犀牛的牙齒四肢清晰可見。堯山繞道采坑建成山旺一號剖面,長160米、高25米、分三個台階、四個立面,展示了古生物化石標本和山旺沉積地層。可以清楚看到硅藻土沉積和一隻完整的犀牛骨架暴露在發掘工作面 。

堯山文化 堯山地處上林鎮政府駐地東3公里處,傳當年堯王東巡,看到此山綠樹環繞,清泉長流,山中神奇的石樓,渾然天成的石月亮,栩栩如生的山旺化石等景觀,流連忘返,讚不絕口“真吾之仙山哉”。後名為堯山。《三齊記》有 “堯山在廣周城西十里,堯巡狩所登,遂以為名。山頂有祠”的記載。堯山海拔405.5米,南連北岔,呈人字形,屬沂山支脈。山頂平坦且面積較大,四周山勢陡峭,有石月亮、石樓、石柱子、石棺材、石杯箸、雷劈石、馬子旺、山旺化石等八大景觀。山西南角有堯王祠遺址。歷代文人墨客遊覽堯山曾題有眾多詩文。

堯山文化底蘊豐厚。據四周出土的古遺址和文物考證,早在約5000年前的五帝時代,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山上有紀念堯帝在此活動的堯帝祠、堯山、堯河、堯溝,這些以遠古堯帝而命名的山地、川谷,周圍臨朐、青州、昌樂三縣交界地區數十處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證明這裡曾是堯帝的重要活動之所。

紀山 位於山旺東南數里,由於上古黃帝和堯帝父子的的登臨活動,成為一座歷史名山,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紀山的的記載。後代漢武帝等數代帝王都有登紀山的記載。紀山又稱丹山,丹山周圍為帝堯之子朱的封地,又被稱為“丹朱之虛”。

鵓鴣山 位於堯山南麓,為堯山支脈,今為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區狩獵場。相傳山上曾住著一對金鵓鴣,與人為善。它們飛到之處,都是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某日一個南方商人,晚上路過鵓鴣山東南部10公里處,發現堯山南麓金光閃閃,一片輝煌,認定此處有寶物。經數日觀察,終於發現一對金鵓鴣進出,金光是金鵓鴣所發。一天夜裡,一隻鵓鴣被客商射傷逮住,另一隻則永遠匿藏於山中。後人們將此山命名為“鵓鴣山”。

下轄村

下轄村

蒿科村 上林寺村
雷家崖頭村委 林家莊村村委
和莊村 王家寨子村委
東周家莊村委 薛家崖村
清泉溝村 山旺村
辛家溝村 上樓村
東上林村 吳家崖村
馬家窪村 西上林村
黃山店村 席家河村
洛地村 龍泉溝村
東窪子村 西窪子村
百溝村 柳行溝村
大車溝村 乜家河村
西王家溝村委 石山河村
張家台子村委 西閆家溝村委
姚家莊村村委 戰家莊村村委
大柳樹溝村委 南李家台子村
西桃花村 東桃花村
張家旺村 崔家河村村委
杏林村 紀山溝村
博林村 吳家莊村
鄭家溝村 趙家廟村
王家廟村 翟家莊村
閆家吾村 張閣店村
殷家莊村 包家河村
解家河村 潘家莊村
東王家溝村委 申明亭村
杭山村 安家溝村
齊家莊村村委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