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齒躄魚

三齒躄魚,體粗短,側扁,長橢圓形,背緣弧形,腹部突出,後部漸細,尾柄較短。頭大,頭高和頭長几相等,前端高而圓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三齒躄魚
拉丁名稱 Antennarius pinniceps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鮟鱇目
拉丁目名 Lophiiformes
中文科名 躄魚科
拉丁科名 Antennaridae
中文屬名 躄魚屬
拉丁屬名 Antennarius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I,I,I,12;臀鰭7,胸鰭10,腹鰭5,尾鰭9。

三齒躄魚三齒躄魚
體長為體高2.0~2.3倍,為頭長1.6~1.8倍。頭長為吻長5.2~5.8倍,為眼徑11.7~17.6倍。
體粗短,側扁,長橢圓形,背緣弧形,腹部突出,後部漸細,尾柄較短。頭大,頭高和頭長几相等,前端高而圓鈍。額部在背鰭第二鰭棘的後方具一凹陷區,凹陷區皮膚光滑,無小棘突。吻較短,約為眼徑2.0~2.2倍。眼很小。眼間隔寬。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具鼻瓣,圓形,後鼻孔大,橢圓形,嗅囊較大,具初級嗅板。口大,口裂幾近垂直狀。下頜突出,長於上頜。上頜後端為皮膜所蓋,不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牙尖銳,多行排列,梳狀,可向內倒伏,犁骨、齶骨具4塊牙叢,2犁骨牙叢橫列, 2齶骨牙叢縱列。唇發達,下唇邊緣具若干皮須狀小突起。舌發達,游離,前端圓形。鰓孔小,圓形,位於胸鰭基部下方。鰓1/2+2+1/2個。第一鰓弓背面無鰓絲,腹面前半部具發達鰓絲。鰓耙退化。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體無鱗,皮膚粗雜,密被細絨毛狀小棘突。側線不明顯,由腺孔連線而成,一支側線由吻端經眼上方沿體背緣延伸,在胸鰭後上方下彎,伸達尾鰭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頰部外緣作弧形彎曲,向上在額部凹陷區側方與側線相連。
背鰭具3分離鰭棘;第一鰭棘形成吻觸手,位於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柄細長,頂端具3分支穗狀皮瓣,左右兩側皮瓣寬長,中間皮瓣短,基部黑色,第二鰭棘在第一鰭棘後方,位於額部凹陷區的前方,粗強,似棍狀,基部為皮膜所蓋,第三鰭棘位於頭的後上方,粗強,為皮膜所蓋,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鰭棘和鰭條部均較遠。背鰭鰭條部較高,基底長,起點在胸鰭基部前上方,各鰭條以膜相連,僅尖端外露,最後數鰭條分支。臀鰭起點在背鰭第十鰭條的下方,鰭條分支。胸鰭位於體側下方,具假臂,埋於皮下。腹鰭近喉位,較小,在頭腹面常作水平狀向兩側伸展。尾鰭圓形;胸鰭前方沿體側至頭腹面具稀疏的深黑色須狀小突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