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驅鎮地處大足西部,距縣城11公里,全鎮共有16個行政村和2個街道居委會,114個村民小組和4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179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266人。全鎮幅員面積76.28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586萬元,糧食總產量完成2405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326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石材資源、電力資源、水資源、教育資源,交通設施齊全便捷。並發展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特色美食更是遠近聞名。
基本概況
大足縣轄鎮。1909年建三驅鎮,1958年楊柳、鐵橋、新復3鄉併入建三驅公社。1984年復置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11公里。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5.1萬。多條公路在此交會。轄半邊、河街2個居委會和桅桿、水星、鐵橋、群益、板橋、川門、月池、新橋、長坪、平壩、大橋、雙集、普吉、新民、白泥、蘆楠、楠林、新楠、白果、林金、千佛、石桌、佛會、獅子、月亮、玉金、高碑、現龍、燈塔、鹽井、朝陽、躍龍32個村委會。企業有運輸、建築、建材、商貿、服務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紅薯。養豬、家禽、淡水魚。手工竹編三驅竹蓆暢銷全國。有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石篆山,摩崖石刻有儒、釋、道三教混合造像200餘軀。
三驅鎮位於重慶市大足縣西部,距縣城12公里,成渝高速公路40公里,處大——榮公路中心地段,與寶興、多寶、季家、龍石四鎮相連;氣候屬亞熱帶溫暖濕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地形屬淺丘帶壩,幅員面積7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058畝,林地面積28500畝,河道水庫面積2620畝,總人口52200人,轄32個村,2個居委會。交通、通迅發達、物產資源豐富,以實施全面農網改造和電話,村村通公路;窟窿河縱貫全鎮,有電灌站29處,水能發電站2處,盛產稻穀、小麥、玉米、紅苕、柑桔、生豬、雞、鴨、鵝、魚、竹蓆、天然氣等,是久負盛名的竹蓆之鄉和小畜基地鄉;有聞名世界的石篆山千佛岩摩岩造像,是中外遊客觀光、遊覽和古文化考察的好去處。三驅人民樸實勤勞,2001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25元。場鎮建設規範合理,市場活躍、繁榮;三驅被重慶市定為市級小集鎮、建設試點鎮;2001年實現商貿流通銷售收入730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達到910萬元。基礎建設
三驅鎮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大榮路、龍三路、三響路、三燈路為骨幹的公路網路,實現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級公路硬化工作全面推進。鎮域郵政電通信網路建設全面推進。移動通信實現轄區內信號全覆蓋,鎮域內通訊狀況較好,電視信號覆蓋率達100%。 電力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供電質量有保障。鎮內有小型水電站3座,有35KV變電站一個,離電源龍水110KV變電站和郵亭變電站近。
1、鎮內旅遊資源豐富。世界文化遺產——石篆山坐落於三驅鎮佛會村。
2、石材資源豐富。
3、交通方便。三驅鎮交通運輸條件比較方便,出境主幹道已100%實現了硬化,鎮內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是縣城與寶興、鐵山、龍石、季家、高升等鎮交通樞紐。
4、電力資源比較豐富:三驅鎮內建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完成了全鎮農網改造。
5、水資源豐富。鎮內有水庫6座、石河堰33道、山平塘168口,正常蓄水量達1100萬方,人均擁有水資源650方左右。
6、教育資源豐富。
特色產業
1、農業發展基礎較好,農業資源相對豐富,農業產業以種植、養殖業為主,著力培育和扶持了蔬菜、漁業、水禽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力爭五年內,種植無公害蔬菜面積5000畝,其中,規模種植面積達2000畝;漁業力爭在五年內,養殖面積達8000畝,其中規模養殖3000畝;在水禽上,以培育大戶為重點,五年內,力爭鞏固和培育大戶150戶,年出欄水手禽80萬隻。
2、工業以傳統手工業竹編為主,年產竹蓆30餘萬張,三驅的精美竹蓆遠近聞名,暢銷各地。
3、特色美食遠近聞名,田涼粉、田粑、老鴨湯更是為人津味道。
文化遺產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西南25公里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海拔444.6米。據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造像於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開鑿而成。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石篆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0.21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0.1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47公頃。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罕見。一九五六年八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縣人民委員會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屬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
石篆山以老君洞為代表作,在2000年12月1日也同時和南山、北山、寶頂山、石門山被聯合國通過,列進了《世界文物遺產》名錄。
名優特產
田涼粉
田涼粉是由三驅鎮河街居委田正華,唐吉英夫婦結合祖輩傳下的手藝(距今約100多年歷史),以純豌豆做原料,經石磨成漿,用柴火加熱,加上自創獨特工藝,在鐵鍋內攪拌而成。冷卻後就成涼粉,其外觀為米白色,切成細絲,柔而不斷,配上香油、芝麻油、蒜泥等十多種佐料,特別味美,食客讚不絕口。在2000年10月被大足縣人民政府評為“大足縣地方風味名小吃”。
脆子甜粑
脆子甜粑最初由三驅鎮人李松柏的祖輩所創,距今大約100多年歷史。其甜粑外觀金黃,質地鬆脆,香甜可口。據說李松柏在解放前寶頂香會期間,曾在月佛灣佛緣橋頭賣過三年炸粑,邊炸邊賣,供不應求,後來結合祖輩獨門經驗,改進工藝而成。如今的脆子甜粑,其獨門手藝代代相傳,脆子甜粑在2000年10月被大足縣人民政府評為“大足縣地方風味名小吃”。
自然地理
三驅鎮域地質構造屬於川中台拱構造單元;地形地貌為淺丘帶壩開支;地質構屬新華夏系第三沉積帶四川沉降褶帶;基本地震裂度為6度;土壤為水稻土類。
三驅鎮境內地形呈現南北兩邊高中間低的走向。鎮域中部較平坦,為低丘;北部與高升鎮、龍崗鎮接壤的部分為低山;南部與龍石、珠溪鎮、寶興鎮接壤的部分為中丘。鎮域內海拔平均高度在370-385米,最高處是北面與龍崗、寶興鎮交界處的青龍咀,海拔550.5m,最低處在東南面窟窿河面,海拔330.5m,相對高差120m。境內以丘陵為主。境內氣候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具有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熱、水同季,季同氣候顯著的特點。春季暖和而冷空氣活動頻繁,夏季炎熱而多伏旱、洪澇災,秋季溫暖而多綿雨,冬季較暖和而雨、霜、雪較少。
三驅鎮年均氣溫為17.4℃,多年平均降雨量101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12.8%,年平均日照量1314.2小時。三驅鎮域流經主要河流為窟窿河及其支流,大小溪河總長度約為31.4公里。三驅鎮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植物有121科344種,動物有32種64種;有水生生物資源,有微生物及其農作物病蟲害天敵資源;藻類植物7門20屬31種;蕨類植物4種;草本植物89種;木本植物67種。
鎮西南石篆山是大足境內第三大石窟造像集中處,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