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大營麻花

三門峽大營麻花

大營麻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豫菜系。產自三門峽市。始創於明代晚期,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講究,口味獨特,純手工製作。

簡介

甫一向世,即風靡於豫、秦、晉三角一帶,成為達官顯貴、富豪人家待客筵賓的特色食品。由於在當時社會,白面、食油非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所及,也只是在喜慶婚宴、走親訪友、節日待客時偶爾品嘗,加之,麻花生產的工藝配方一直由創始者口傳心授,少與外人道。因而,使得大營麻花這一獨具地方色彩的風味食品一直深藏“閨房”,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時令性。 但是經過數代大營麻花人的艱辛努力和執著 追求,這一深植於豫秦晉三角區文化傳統沃土的飲食奇葩已是枝繁葉茂,香飄海內。

麻花故事

傳說紀實

一: 大營麻花,因源於古陝州大營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此地為戰時兵營,後漸聚因戰亂災荒而客居於此的民眾,逐成民居之地,其時,此一帶,草木茂盛,野獸出沒,毒蠍橫行,尤以毒蠍危害甚廣,凡中其毒者,十有半亡。人們為詛咒蠍害,於每年陰曆二月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就演變成今天的大營麻花。

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太后和德宗光緒帝由西安迴鑾北京,路過大營,品嘗了大營麻花,讚不絕口,稱其“香”、“酥”、“脆”,賜為貢品。 當晚,德宗光緒皇帝準備進膳,一小太監不慎摔了一跤,盤子上的麻花掉在地上,全碎了。後來,當地便流傳開了,“掉在地上撿不起來的,這才是真正的大營麻花……”

三:1958年,周恩來總理視察大營時,對大營麻花這樣評價:“這東西沒有牙的人都可以吃。”

發展故事

為傳承了大營麻花生產工藝配方的麻花人劉和平於1990年創辦。在近 十五年的創辦歷程中,老劉氏麻花店以一店一鋪一家三口經營的小作坊式生產模式,逐步形成 了規模化、專業化、系統化的發展態勢,成為引領大營麻花面向市場,發掘本地傳統民族特色 食品的龍頭企業。

作為大營麻花產業的龍頭企業,老劉氏麻花店在做強做大過程中,得到了當地各級政府的 大力支持和關懷,隨著老劉氏麻花店麻花品牌的含金量越來越高,社會需求和市場影響力越來 越大,麻花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迅速增長。如今,老劉氏麻花店已經形成以大營老劉氏麻花總店為中心,輻射豫、秦、晉三角區多家加盟聯鎖企業。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老劉氏麻花店回響當地政府提出的“實施品牌戰略,發展特色產業 ”的號召,深挖麻花企業的發展潛力,劉和平綜合傳統工藝配方,結合數十年的辦店經驗,逐步開發出“鹹”、“甜”、“五香”、“麻辣”、“朱古力”、“夕陽紅”、“翡翠”、“麻 葉”等數十種不同口味,不同造型,適合各種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人群食用的系列麻花產品。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全國各地在發展經濟大潮中,紛紛打出自己的傳統特色品牌,走出地域局限,走向廣闊市場,帶來無限商機。面對依然“孤芳自賞”的大營麻花現狀,傳承了麻花生產工藝配方的青年劉和平,經過多方考評論證,結合老劉氏麻花店多年的生產經驗,決心以炸出超巨型麻花,衝擊金氏世界紀錄的方式,喚醒“沉睡”中的大營麻花產業。

2001年9月27日,老劉氏麻花店在大營村燈光球場門前上千名民眾和社會各界人士圍觀中,成功地炸出一根長2.66米,直徑0.3米,重量88公斤的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巨型麻花,打破吉尼斯記錄引起巨大轟動。中央電視台七套、四套、十套節目、《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對此作了專題報導。現在三門峽城市網對其做了總結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三門峽的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