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規則
三鏡頭法是好萊塢的成規,一般先用一個交代鏡頭把空間關係交代清楚(鏡頭1),然後切一個人物A的正打(鏡頭2),之後再切一個人物B反打(鏡頭3),其中鏡頭2和鏡頭3都是鏡頭1(交代鏡頭)中的一部分,而且鏡頭2和鏡頭3中都有彼此的一部分,所以好萊塢三鏡頭法是時空統一的,符合經典好萊塢電影封閉空間觀念所追求的連貫性。
客觀鏡頭
從任意位置客觀便利的展示一個對話或場景。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的海灘移拍有很多就是這個鏡頭,萬能的上帝在戰爭焰火里穿梭,展示著它製造的這些子民間的爭鬥
主觀鏡頭
第一人稱視角,反應電影中角色的主觀視點,反映對話者角色的視點鏡頭,男女對話場景中女角眼中的男角色,或演員所看見的視角範圍. 與客觀鏡頭的區別在於必須相關於電影中的角色視點, 比如地面小狗的眼睛不會看見女主人的頭頂,而客觀鏡頭則可以處理到從天花板同時看女主人和小狗,主觀鏡頭普通的剪輯關係是 “誰說話鏡頭給誰”和“誰說話鏡頭不給誰”,誰說話鏡頭給誰:發話者說完立刻切換到說話者的主觀鏡頭:對話者的反應,稍微停頓一下給受話者一個情緒消化的時間,然後如果對話者開口應答,則繼續主觀鏡頭展示受話者的應答,應答結束在把主觀視點交給答者,換成發話者繼續言辭,誰說話鏡頭不給誰,剪輯關係剛好反過來,“誰說話鏡頭不給誰”,目的是刻畫受話者的聆聽的反應鏡頭,可憐吧吧的,受訓者的悽慘裝看起來更有意思。但更多的是混合使用這兩種剪下方法,關鍵當時那個人的主觀視點的鏡頭更能體現和表達好,更有趣的多,而不是教條的“誰說話鏡頭不給誰”或“誰說話鏡頭給誰”,而且對話時根據需要加入半主觀鏡頭,如體現二人爭執的不可開交,此時切換到半主觀鏡頭或客觀鏡頭效果會更好,半主觀鏡頭比如會體現出旁觀者的憂慮,或客觀鏡頭體現一個正在進行中的爭執事件。
半主觀鏡頭
第三者鏡頭,旁聽者的鏡頭,兩個人正在對話,你站在其旁邊好奇的聆聽,如常用的過肩鏡頭就是注意,如果現代一點的視角處理不會只講人作為角色,比如情侶旁邊的大樹可以見證這一切,這時擬人樹的視角和客觀鏡頭的區別在於鏡頭間的剪輯處理關係是否有“樹神見證這一切”的暗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