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日本作家]

三島由紀夫[日本作家]

三島由紀夫(英文名:Yukio Mishima,平假名:みしまゆきお),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東京,是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作為日本戰後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最後,他因為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而自殺諫世。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岡公威,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與右翼思想家

官僚家庭出身。6歲起在學習院受教育長達13年之久。在校期間,思想上受日本浪漫派的影響,同時開始用現在的筆名發表習作。1944年考入東京大學法學部,1946年經唯美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推薦,發表短篇小說《菸草》,從此正式進入文壇。1947年大學畢業後考取高等文官,分配到大藏省(財政部)銀行局任職,8個月後辭職,成為專業作家。1949年發表《虛偽的告白》,奠定了作家地位。在他進入文壇的20年中,總共寫了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300多篇,僅新潮社一家就出版了他的全集36卷。戲曲集《近代能樂》(1956)曾在一些國家公演,受到歡迎,他生前曾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前期主要受20世紀初法國作家雷蒙·拉迪凱(1903一1923)和19世紀英國作家王爾德(1854~1900)的影響,大多描寫青年男女的性苦悶和浪漫的愛情故事,以不少筆墨刻畫變態心理和風流韻事。代表作有《虛假的告白》(1949)、《潮騷》(1954)、《志賀寺上人之戀》(1954)、《金閣寺》(1956)等。

1970年11月,三島由紀夫煽動軍隊組織武裝政變失敗,切腹自殺。他是一個在政治思想上謬誤多端、在藝術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複雜人物。

生平經歷

出身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大正14年)1月14日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是水戶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栖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神經質的傳統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南部地區的稱呼,其官職相當於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但是也因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幼少啟蒙期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國小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與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於校內文學雜誌《學習院輔仁會雜誌》的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

1938年時,三島在《輔仁會雜誌》的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酸模(すかんぽう)~秋彥の幼き思ひ出)。隔年的1939年(昭和14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在1月18日時逝世,享年64歲,而同年第二 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最有影響的一件事,卻應該是他遇到了擔任其國文老師的清水文雄,後者可說是真正促動三島正式進入文學界的伯樂。

1940年,三島開始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常一天就可以寫出好幾首,因此在這年紀時就有能力發表《十五歲詩集》這般的合集作品。在同年的輔仁會雜誌166期中,他發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彩繪玻璃》(彩絵硝子(だみえがらす))。

戰時青春期

三島由紀夫少年時期三島由紀夫少年時期

1941年,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他的國文老師清水在看了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在參與的文學同人誌《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三島這名字正式豋場的契機。之後他陸續在該志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也收到徵兵檢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與銀手錶,與日本駐德大使饋贈的文學書三冊。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份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還是被徵召,首先是先至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征入軍伍。但由於在準備出發參戰之前罹瘓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被馬上遣送回鄉。他原本所屬的部隊在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折損幾乎全軍覆沒,使得三島一直有自己是應該壯烈為國犧牲但卻苟活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逝世前激烈的政治主張與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敗戰投降,四天之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同年10月23日三島的妹妹美津子因為傷寒病逝,時年僅17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進入文壇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菸草》到鎌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川端的推薦下,《菸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鎌倉文庫雜誌《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鎌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誌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也參與了大藏省財務協會的機構內部雜誌《財政》的編輯,並且持續的在各種文學創作的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他決心從大藏省辭職,開始一個專職作家的身份。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真光社出版),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正式付梓由河出書房出版,是三島由紀夫以專業作家的身份,第一本發表的小說作品。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新潮社出版),這段期間他開始嘗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例如當時他開始撰寫的長篇《青色時代》(青の時代)就是以一個東大學生當地下銀行社長,最後因為失敗而自殺的事件作為題材。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自焚並放火燒毀京都鹿苑寺(金閣寺)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除了詩詞、散文與小說等文學創作外,三島對於戲曲方面的創作也有高度的興趣。他曾編寫過《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火宅》(1948年11月)與《燈台》(1949年5月)等戲曲劇本,其中《燈台》一作還實際由大阪放送劇團在第四回的關西實驗劇場中公開演出。1950年時他又完成《魔神禮拜》與《近代能樂集》的第一篇--《邯鄲》(邯鄲(かんたん)~近代能楽集の內)等兩部戲曲作品,在這年的9月時,三島加入了包括岸田國士、福田恆存、小林秀雄、千田是也、大岡昇平與中村光夫等文壇名人所組織的“雲之會”(雲の會),以“文學立體化運動”作為他們的主要宗旨,是個以演劇方面的活動為中心的組織。

由三島擔任劇本原作,或以他的作品改編登上大螢幕的情況,對於像這樣多產的作家而言是正常的,但是除了電影原作外,三島由紀夫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電影演員。他的個人首次大螢幕登場,是在1951年8月29日上映的《純白之夜》(純白の夜),這部由松竹大船攝影所出品,大庭秀雄導演的電影是由三島擔任原作,並且在影片中擔任了特別演出。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與《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朝日新聞社)。其中因為《禁色》的男主角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是較為聳動的題材,因此時下的輿論都將故事中的主角視為是三島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後,在朝日新聞出版局長嘉治隆一的協力下,三島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份,於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遊世界一周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於他而言,在希臘所獲得對於西方文明的美學經驗,可能是造成他日後作品重大轉戾的關鍵。他在1952年的10月發表遊記《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朝日新聞社出版),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

登上巔峰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1952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個很多產的一年,不過因為他的環遊世界之故,這一年之中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是遊記型態之作。不過,他仍然沒有忘卻純文學的創作,在歸國後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秘樂》(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的冒險》同樣由松竹大船進行了電影化,隨後發表長篇小說《日本制》(にっぽん制,朝日新聞社出版),並且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的神島。潮騷一書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並且開始電影化的工作,於10月由東寶完成拍攝而上映。小說與電影在推出後大受好評,該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屆的新潮社文學賞,三島靠著《潮騷》一書拿下首屆的大獎。

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此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可以說作者在現實中的想法,完全是與他的創作內容互相呼應。

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迴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但他與日本大學拳斗社的

小島智雄結識,開始為期8個月的拳擊練習,可能才是很難與一個作家有所關聯的特殊作為。這一年,三島的《潮騷》一書被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被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這年美國的日本文學家唐諾•金恩(Donald Keene)將三島的《近代能樂集》翻譯成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特別邀請三島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係》(日本文壇の現狀と西洋文學との關係)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遊歷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得主是川端康成,三島在第一時間得知得主不是他,臉色鐵青一言不發駕著自家跑車上高速公路奔數小時,顯見未能得獎對他打擊極深。

自殺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畫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回響。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他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

一般推測是川端認為三島自儘是因為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川端也為此疚責自己間接害到三島輕生故跟隨自盡。早在一個月前的十月,三島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照攝影展,標題“玫瑰刑”,好友紐約大學參展並作評,在三島自盡後這位美籍好友教授分析三島動機:他認為三島心中過於右翼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成“救國妄念”遺害三島,他認為攝影展里三島照片,大量模仿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被迫害刑求模樣,就已經透露他想為武士道殉道的企圖。

人物評價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小說家、劇作家,還演過電影,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45歲時自殺。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人們對他的評價不一。比較多的說法,認為他是一個複雜的人物,雖然有人指出他的日本軍國主義傾向,但依然對他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評價。三島由紀夫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依然被視為迄今為止日本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被稱為天才,因此,一些關於天才與自殺的理論,也常藉助三島由紀夫而羅嗦鼓譟。總的來說,從日本到中國到國際社會,評論界對於三島由紀夫的評價大都處於模稜兩可、模糊不清的狀態。三島與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以及後來的得諾貝爾獎的大江健三郎等都是在國際間聞名的日本作家,其中三島的影響力是最大的,除了因為他自己積極費心努力,讓自己追求美的小說等是被翻譯成最多外語版本之外,他的戲曲作品如《沙度伯爵夫人》,或是《近代能樂集》等不斷在日本以及法國等諸外國上演,是最為多采亮麗的一位作家,但是因為他的自刃的死法,與芥川龍之介或是太宰治選擇相當文學的神秘的死之儀式不一樣,三島在自己四十五歲,知名度已經登上世界頂峰,成為「世界一百人」中唯一被選出來的日本人,他的藝術家地位屹立,美國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等,但是在此當兒,他對進行軍事訓練的右翼團體的同志留下檄文,並在辭世之歌託付了自己「諫世」的感懷,並衝進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室,然後在陽台上呼籲自衛隊隊員起義,然後用日本傳統的方法自盡,因為是如此的死法,讓三島文學從他死的煞那起便逆光四射,如果不將三島由紀夫的死冷靜地客觀化的話,是無法正確地認識三島文學的。

作品列表

名稱

寫作年代

英譯者

年代
仮面の告白(Confessions of a Mask,假面的告白 1948 Meredith Weatherby, 1958
愛の渇き(Thirst for Love,愛的渴望) 1950 Alfred H. Marks, 1969
禁色(Forbidden Colors,禁色) 1954 Alfred H. Marks, 1968-1974
潮騒(The Sound of Waves,潮騷) 1954 Meredith Weatherby, 1956
金閣寺(The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金閣寺) 1956 Ivan Morris, 1959
鏡子の家(Kyoko's House,鏡子之家 1959
宴のあと(After the Banquet) 1960 Donald Keene, 1963
午後の曳航(The Sailor Who Fell from Grace with the Sea,午後的曳航) 1963 John Nathan, 1965
サド侯爵夫人(Madame de Sade) 1965 Donald Keene, 1967
真夏の死(Death in Midsummer and other stories) 1966
わが友ヒットラー(My Friend Hitler and other plays) 1966 HiroakiSato, 2002
太陽と鉄(Sun and Steel,太陽和鐵) 1970 John Bester
豊穣の海:(The Sea of Fertility tetralogy,豐饒之海) 1964-1970
之一: 春の雪(Spring Snow,春雪) 1966 Michael Gallagher, 1972
之二: 奔馬(Runaway Horses,奔馬) 1969 Michael Gallagher, 1973
之三: 暁の寺(The Temple of Dawn,曉寺 1970
E. Dale Saunders and Cecilia S. Seigle, 1973
之四: 天人五衰(The Decay of the Angel,天人五衰) 1970 Edward Seidensticker, 1974
葉隠入門(The Way of the Samurai,葉隱入門 1970 Kathryn Sparling, 1977
三熊野詣(Mode Acts of Worship) 1970 John Bester, 1995
絹と明察(Silk and Insight) 1970 Hiroaki Sato, 1998

電影作品

原作

製作年 作品名 製作(配給) 導演 主要演員
1953年 夏子の冒険 (※カラー映畫) 松竹大船 中村登 若原雅夫 角梨枝子 高橋貞二 桂木洋子 淡路恵子
1953年 にっぽん制 大映東京 島耕二 山本富士子 三田隆 上原謙
1954年 潮騷 東寶 谷口千吉 久保明 青山京子 三船敏郎
1957年 永すぎた春 大映東京 田中重雄 若尾文子 川口浩 船越英二 角梨枝子
1957年 美徳のよろめき 日活 中平康 月丘夢路 葉山良二 三國連太郎 宮城千賀子
1958年 炎上 大映京都 市川昆 市川雷蔵 新珠三千代 仲代達矢 中村玉緒
1959年 燈台 東寶 鈴木英夫 河津清三郎 津島恵子
1961年 お嬢さん 大映東京 弓削太郎 若尾文子 田宮二郎 川口浩
1962年 黒蜥蜴 大映東京 井上梅次 京マチ子 大木実 葉順子 川口浩
1964年 大映京都 三隅研次 市川雷蔵 藤由紀子
1964年 潮騷 日活 森永健次郎 吉永小百合 浜田光夫
1964年 獣の戱れ 大映東京 富本壯吉 若尾文子 河津清三郎
1965年 肉體の學校 東寶 木下亮 岸田今日子 山崎努 山村聰 東恵美子
1966年 復雑な彼 大映東京 島耕二 田宮二郎 高毬子
1967年 愛の渇き 日活 蔵原惟繕 淺丘ルリ子 中村伸郎 山內明
1968年 黒蜥蜴 松竹 深作欣二 丸山明宏 木村功 川津佑介
1971年 潮騒 東寶 森谷司郎 朝比奈逸人 小野里みどり
1972年 音楽 行動社/ATG 増村保造 黒沢のり子 細川俊之
1975年 潮騒 東寶 西河克己 山口百恵 三浦友和
1976年 金閣寺 映像京都/ATG 高林陽一 筱田三郎 柴俊夫
1976年 午後の曳航 日本ヘラルド映畫
1980年 幸福號出帆 東映 斎藤耕一 藤真利子 倉越一郎
1985年 潮騒 ホリ企畫/東寶 小谷承靖 堀ちえみ 鶴見辰吾
1986年 鹿鳴館 MARUGEN-FILM/東寶 市川昆 淺丘ルリ子 菅原文太 三橋達也
2005年 春の雪 東寶 行定勲 妻夫木聡 竹內結子 若尾文子 真野響子

出演

1951年《純白の夜》,1959年《不道徳教育講座》,1960年《からっ風野郎》,1968年《黒蜥蝪》,1969年《人斬り フジテレビ/勝プロ》。

監督

1966年《憂國》。

舞台劇作品

《近代能樂集之弱法師》

紀念獎項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獎(日文三島由紀夫賞,簡稱三島獎)由日本新潮文藝振興會主辦,創立於1988年,旨在嘉獎開拓文學前途的新銳作品,素有“純文學登龍門”之稱。不過,亦有中堅作家榮膺該獎,如田中慎彌、東浩紀等。

三島由紀夫和新潮社有很深的淵源,其創作的小說多由新潮社出版,晚年“豐饒之海”四部曲也在雜誌《新潮》上連載。三島由紀夫死後由新潮社出版了全集,其小說和戲曲也多收錄在新潮文庫。

該獎的設立有一種說法是,一邊是文藝春秋文庫(當時舉辦芥川龍之介獎的文庫)一直保持著其優勢地位;另一邊在文學獎上的地位無法與其他出版社平起平坐的新潮社,為了與芥川獎和直木獎抗衡,於是設立了三島由紀夫獎和山本周五郎獎

與芥川獎相比,三島獎純文學以外類型出身的作家得獎的情況很多(舞城王太郎、古川日出男等)。並且、三島獎得獎的作家有成為芥川獎候選的情況,但沒有得過芥川獎的作家成為三島獎候選的先例。

影視塑造

黃曉明在《風聲》中飾演一名日本軍官——日軍特務機關長武田,是全片的核心人物,一手布置和掌控“捉鬼”過程。關長武田的形象參考了三島由紀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