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滿語“依蘭哈喇”,漢譯“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史料記載,三姓一帶是赫哲人居住的地方。清初,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四姓赫哲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後胡姓徙居寧古塔,余盧、葛、舒三姓,遂稱其地為“三姓”。
三姓城(今依蘭縣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也是清初東北地區七大重鎮之一。三姓城三面環水,向為水陸交通要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在三姓築城,設協領駐守,隸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1731年12月20日(清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廷批准,添設三姓地方副都統。翌年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覺羅五十七為三姓副都統,隸屬寧古塔將軍(後改吉林將軍)管轄,下領三姓、富克錦(今富錦市)兩個駐防協領。
三姓副都統轄區最初範圍廣大,包括松花江下游、黑龍江下游、庫頁島及烏蘇里江流域的絕大部分地區,東到海和約色河以北地區,西隔畢占河與黑龍江將軍轄區接壤,北至烏梯河以南,南至蜂蜜山與寧古塔副都統轄區毗連。1858年和1860年(清鹹豐八年和十年),不平等的中俄《璦琿和約》和《續增條約》(又稱《北京條約》)簽訂後,中俄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劃分疆界,三姓副都統轄區大為縮小,東至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為界,西至瑪珽河(螞蟻河)與阿勒楚喀副都統轄區接壤,南與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為鄰,北以松花江北岸三四十里(不等)與黑龍江將軍轄區毗連。1906年2月(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吉林將軍奏準於三姓城設定依蘭府。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裁撤三姓副都統,設定東北路兵備道。
相關詞條
-
寧古塔副都統轄區
清代,吉林將軍轄區下設的二級政區。副都統駐寧古塔城。寧古塔,為滿語,漢譯“六居址”,“是指當時寧古塔地面上的六個大部落而言”。
-
阿勒楚喀副都統轄區
清代,吉林將軍轄區下設的二級政區。副都統駐阿勒楚喀城。阿勒楚喀城,以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阿勒楚喀,金作“按出虎”,女真語意為“金子”。清初,屬寧...
-
寧古塔將軍轄區
寧古塔將軍轄區,即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管轄的行政區域,於盛京設定駐防內大臣為盛京總管,統率八旗鎮守東北全境,逐步劃分為3個將軍轄區。
-
清朝後期
簡介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並建立的大一統政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
簡介 不平等條約 後期政變 詳細列表 -
清朝行政區劃
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盛京盛京,由盛京將軍統轄。奉天府/盛京副...吉林將軍統轄。寧古塔副都統、伯都訥副都統、三姓副都統、吉林副都統、阿勒楚...將軍轄區:盛京(奉天)、吉林、黑龍江,地位擬於內地之行省。將軍之下設專城副...
沿革 疆域 內地 東北 藩部 -
依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轄縣]
古塔將軍,三姓副都統改山吉林將軍統轄。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富克錦協領衙門,屬三姓副都統,統歸吉林將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置依蘭府,撤三姓副都統衙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將軍上奏:“三姓一...
建制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吉林將軍
),吉林將軍裁撤。改吉林將軍為吉林巡撫,兼副都統,仍駐 吉林府。 吉林駐防將軍下設寧古塔副都統、伯都訥副都統、三姓副都統、吉林副都統、阿勒楚喀副都統...都統、伯都訥副都統、阿勒楚喀副都統、三姓副都統、拉林副都統、琿春協領...
-
吉林
此詞條暫無內容,歡迎您參與編輯,享受分享貢獻知識的樂趣。建議您在編輯詞條之前,可先參考幫助中心文檔,了解更多關於詞條規範的信息...
歷史 行政區劃 地理 人口與民族 經濟 -
吉林[省]
等流域八旗事務﹔雍正五年在牡丹江注入松花江匯口之三姓城(今依蘭)置三姓副都統...副都統一人﹐領吉林烏拉﹑五常堡﹑打牲烏拉﹑伊通等旗署﹐鎮守和管理旗人事務...伯都訥(今扶餘)地方﹐設伯都訥副都統﹐管轄伯都訥﹑長春等處八旗事務。雍正...
歷史 行政區劃 地理 人口與民族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