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要求
一、思想積極,品行高尚,熱愛班級、學校。學習積極努力,熱心為集體服務,在班級、學校各項活動中起模範帶頭作用。
二、模範遵守學生守則及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法規。
三、講文明,懂禮貌,有團結意識,有愛心。
四、學習勤奮,刻苦努力,成績優秀。
五、積極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兩操一課”表現認真,成績優秀,有自覺鍛鍊的好習慣,達到國家體育鍛鍊標準。
三好評選
評選條件
各個地區的“三好學生”評選標準略有不同,但大體遵循的還是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三個標準。
1、思想品德好。即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熱心為集體服務,積極參加勞動,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守社會公德,自覺執行《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在同學中能起模範作用。
2、學習好。即為“四化”學習的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學習成績優秀(低年級90分以上,中年級85分以上,高年級80分以上)或有顯著進步。
3、身體好。即堅持鍛鍊身體,積極參加文體活動,有良好的衛生習慣,身體健康,體育綜合成績在75分以上(或達到國家體育鍛鍊標準)。
評選方法
1、“三好學生”和“先進集體”每學年評選一次。評定採取先總結後評比,先民主後集中的方法。
2、“三好學生”的評選,先讓學生評議提名,接著由班主任公正評價(徵求有關教師意見)再實事求是地填寫三好學生登記表報學校審批,最後召開表彰大會,授予三好學生證書。
3、“先進集體”的評選,先由年級推薦,再報學校審批、公布、獎勵。
注意事項
1、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防止以學習好代替其它兩好,或者對其它兩好降格以求。美術、文藝、體育等方面有專長,其它學科的成績在及格以上,各科平均成績優良,也應視為學習好。這樣有利於鼓勵學生活潑地主動學習,培養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發展愛好、特長。
2、既要表揚一貫先進的學生,也要注意把原來基礎較差,經過努力,有顯著進步,表現突出的學生評為三好學生,以鼓勵全體同學努力上進。
3、既要看學生在學校的表現,還要看學生在家庭、社會的表現。
4、評選工作要按照標準,實事求是地進行,既不能過嚴苛求,也不能盲目追求數量。要切實保證三好學生的質量。
三好學生分幾個級別,普通三好生是在學校評選,而市三好生則是由市教育局頒發的榮譽。
政協提案
提案建議
2012年3月,81歲的沈鵬發起停止評選三好學生的提案。既是編輯出版專家又是著名書法家的沈鵬認為,三好生的評比弊多於利,三好生成了重點中學錄取的必要條件或優先條件,背後的利益鏈滋長了腐敗。有的教師以學生送禮多少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一旦孩子被評上三好推優,便省錢省力,所以家長為此疲於奔命。 他在這份提案中寫道:“三好生評選中的全班同學投票,成了一場鬧劇。比如所謂‘倒數投票法’,學生把票投給票少的同學以增加自己被選上的幾率,還有的訂下‘攻守同盟’,約定互相投票。社會上的腐敗侵蝕學生心靈深處。”他明確表示,評三好學生不符合教育規律。“基礎教育的目的在於為人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一切還沒有定型,我們的教育要讓大家都好起來,而不是僅注意突出少數‘尖子’。”目前,這份由沈鵬擔任第一提案人的提案已經得到多位全國政協委員的支持,新聞出版界別共有13位政協委員聯名參與。
權威回應
針對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發起的停止評選“三好學生”提案,教育部發言人續梅2012年3月4日表示,教育部並未對“三好學生”評選作出統一規定,也沒有設定全國、全省性質的此獎項,無論實行或廢止,教育部都不干涉學校決定。
“無論什麼獎項,我們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鼓勵學生健康發展”,續梅表示,“三好”只是一種鼓勵形式,無論什麼形式,只要面向全體學生,只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部都是鼓勵的。而這種獎項,也需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對於是否贊成評選“三好”,續梅表示“不便發表評論”。
歷史沿革
爭三好,政治為先
建國之初,中國就確立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1953年6月30日,毛澤東在接見共青團二大主席團時,祝賀青年們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這些“青年”,其實是指全國各行各業中工作的青年,並非青年學生。不過,“三好”一經毛澤東提出,很快就被套用進教育方針。1955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守則》的第一條,都提到“努力做個好學生,做到身體好,功課好,品行好。”
自此,“三好學生”的評選活動就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開來。尤其是1963年2月,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後,“學雷鋒、爭三好”成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核心活動。
毛主席提出要使青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1953年6~7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毛澤東發表了《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特點》的重要講話,其中,提出把“三好”作為青年團工作的方向,要求青年們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及培養目標的提出。1957年2月,毛澤東在國務院擴大會議上發表
題為《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文化大革命中廢止了三好學生標準。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始終沒有明確“三好學生”的地位。相反,由於全面否定了建國17年的教育戰線成果,“三好學生”成了所謂“白專學生”的同位語,取而代之的是“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榜樣形象。 撥亂反正重申“三好”目標。在文化革命動亂結束後的撥亂反正過程中。學校共青團組織以“三好”為目標開展了各種活動。“三好”被重新提出,並給予重申和肯定。
《關於在中學生中評選三好學生的試行辦法》正式頒布。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出通知,公布《關於在中學生中評選三好學生的試行辦法》。規定“三好學生”的標準是: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
新時期著重提高了三好學生的相關待遇。例如:上述《辦法》規定:對於連續幾年被評為“三好學生”的學生,在升學和分配上都給予優先選擇的機會。
教育部在2001年1月11日發出的有關通知(教基[2001]1號)中規定:根據《意見》精神,各地在高中階段各類學校評選省級“三好學生”的基礎上,按當年畢業生萬分之一的比例評選並確定的優秀學生,享受普通高等學校的保送生資格。
引發爭議
停止評選“三好學生”
50年來,“三好”制度以固定的評選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標準,在中國所有大、中、國小校普遍推行,深深影響了無數青少年。然而,這種至高榮譽,在新時代受到多重質疑。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曾在重慶的一次學術年會上呼籲: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因為這樣會“過早給孩子貼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籤”。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郭憲剛1959年開始上國小,在他的印象里,“德、智、體”三方面,其實就是德字為先,重思想輕學習和健康。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月,三好制度不僅強調本人的政治表現,還要考慮家庭出身。因為家庭成分高,成績優異的郭憲剛儘管是中隊長,校桌球隊主力隊員,也只是在三年級時僥倖得到過一次珍貴的“三好”榮譽,此後一直不夠資格。
現在陝西寶雞一所國小擔任校長的翟榮生生於1966年,是一位典型的“老牌三好學生”。在當年的政治氣候下,大家都很嚮往能成為一名“三好學生”。他的家庭成分比較高,故而常常謹言慎行,“語言上都是擁護、熱愛之類,從不說出格話、‘反動話’,行為上當然是唯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
那些手寫的或者蠟板刻印的三好獎狀,都被他莊重地掛在家中牆壁上。
翟榮生說:“‘三好’的意義無非證明了你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它的價值就在於在同等條件下你比別人有優先權,比如推薦工作升學等。”
國中畢業後,這位三好學生終因為成分問題沒能上成“公辦高中”,雖然沒享受到什麼優先權,不過他堅信,三好榮譽在思想方面影響他至深。
當時,優秀“紅小兵”、“紅衛兵”、優秀團員等榮譽,也是只有貧下中農子女才能享受的“權利”,卻不如“三好生”那般吸引人。
家長比學生在乎榮譽
在“文革”結束後的撥亂反正中,“三好”被重新提出。1982年5月,教育部、團中央聯合公布《關於在中學生中評選三好學生的試行辦法》,規定“三好學生”的標準是: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規定還著重提高了三好學生的相關待遇,比如對於連續幾年被評為“三好學生”的學生,在升學和分配上都給予優先選擇的機會。當時的一篇新聞報導,記錄了1982年習仲勛、胡喬木、薄一波在中南海懷仁堂與全國三好學生代表座談時的情形。胡喬木勉勵大家說,你們現在是三好學生,還要下決心一輩子做三好學生。他還給大家念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門檻》,說明為了革命的信仰要永遠準備承擔風險,作出犧牲。
徐剛讀書時,“學習好”躍升為三好的一項硬指標。國小最明顯,只要成績好,即使體育不及格,班主任都會到任課老師那打招呼,國中以後講點民主,不過基本上是班委諸人分享了這些三好指標。
“剛開始特別榮耀,後來知道一定能拿到,就不是那么激動了。但這畢竟是一項有分量的榮譽。”學生時代這項榮譽給了他莫大的激勵,工作以後,儘管這些資歷都不再談起,但仍能讓他有信心,“我基礎牢底子好,有實力繼續做好。”
徐剛的兒子現在江蘇一所省重點學校念國小四年級。推行素質教育後,學校取消了三好學生等各種評選,可是很多學生家長不願意,班主任就只好在班級內部設立一些獎項鼓勵學生。
兒子年年都能獲得“學習積極分子”的稱號,開心幾天,獎狀也就收起來了。他沒當過三好,也沒什麼壓力。徐剛認為兒子“本來就思想蠻好,成績不錯,體育家裡幫帶著,事實上是三好”。
徐剛的一位同學則非常在意孩子的榮譽,每年請客送禮也要幫女兒搞到一張三好獎狀。
“家長比學生在乎榮譽,不單是虛榮心,因為他們有社會經驗,這些榮譽會和孩子的發展掛鈎,和利益掛鈎,遲早都是這樣。”新疆五家渠一小校長張月梅對《望東方周刊》說。
“三好學生”稱號“含金量”漸長
一直作為學生至高榮譽的“三好”,漸漸有些變味---“三好”變成了“一好”,即學習成績好,人選大多集中在學習成績排前10名的學生,對大多數學生失去了激勵作用;有些老師認為思想好就是“聽話”;標準過於統一,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此外,“三好學生”稱號“含金量”漸長,在關鍵時刻能兌現為考場上的“特權”,評比過程自然有更多因素介入。
教育專家顧明遠注意到了這些變化。2000年在北京廣播電台做節目時,他就提出了叫停“三好”的觀點,2004年他在上海一個教育論壇上再次提出。
顧明遠告訴《望東方周刊》:“教育應該是公平的,每個孩子都得有被認可被關注被尊重的機會。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表現是有起伏的,如果過早地給他一些‘你不如別人’的心理暗示,會給他們帶來精神壓力。要給孩子創造自由發展的環境,才能夠培養創造型的人才。”
不過,作為國內經典的通行評價標準,現在中學裡最硬的指標,還是“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兩項。在北京某重點中學,校級三好學生比例占各班人數的約一半,市級三好學生每年有20多個,三年均為校級三好的學生才有資格參與市級三好的差額評選。
市級三好和優秀學生幹部都可享受高考加分。“北京市十佳”也可享受此種待遇,不過畢竟機率太低,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遙不可及。
推“三好”過程中,可操作的主要還是學習和體育成績。“絕大多數孩子沒犯什麼錯誤,也沒做驚天動地的事,品德這條太抽象,很難刷下人來。”這所中學的一位班主任說。
作為一種“國家標準”,加之背後的現實需求,“三好生”未必能如顧明遠倡議的那樣儘速退場。而對於教書育人來說,每一種標準的設立,都代表著導向性的價值觀。
申請範文
尊敬的校領導:
我是xx學院xx班學生xx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轉眼間我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回顧過去的兩年大學生活,我感觸頗深,發現自己沒有虛度時光,自己邁出每一步都堅實而有力.既為自己在學業上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也為自己能從工作和實踐中得到鍛鍊感到欣慰,在兩年的大學學習生活中,我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進取,在老師和同學的鼓舞幫助下,我在學習、思想、工作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成績,收穫頗多.
我再次申請“財院三好學生”稱號,並感謝老師們兩年來給予我的培養和關懷.
在學習上,積極要求上進,銳意進取永不自滿,從未放鬆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地鞏固已學的知識,做到溫固而知新。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裡,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使自己融入這個社會,適應這個社會。在課餘時間,重點學習了英語與計算機其的知識,為今後的擇業求職作好準備。同時,還經常參加一些比賽,雖然有很多失敗的經歷,但是卻沒有因此而退縮,反而一次的失敗,既是一種挫折,更是一種激勵,將引領她改過創新,遞交一份更完美的成績單
在工作中,我雖然無緣成為班集體裡面的一位骨幹分子,但我始終牢記著這樣一句座右銘——我從不降低自己的目標,我從不停留在力所能及的事上,我從不滿足現在的成就,我要使自己的下一刻比此刻做的更好。船的力量來自於帆和槳,人的力量來自於信念和理想。失去帆的船孤立無援,失去信念和理想的人將失去人生的意義。我尋找自己的定位,我追求理想的高度,我探索生命的真諦,所以我活得精彩。我不否認鮮花與荊棘相伴,我也不否認陽光與風雨同在,更不否認成功與失敗並存,所以我要更加努力,走向成功。我不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溫室花朵,我是一朵傲雪的梅花,我能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鍛鍊和考驗並以身作則。成績屬於過去,未來還在征程。
在生活中,我積極樂觀、誠實守信、樂於助人,講道德,能模範的遵守校規、校紀,遵守中學生守則,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個合格學生的基本條件,在我的身體裡,有著強烈的集體責任感,我熱愛我們的自動化班級體.我盡力做到節儉,養成了一些好習慣。在此期間,與室友們、同學們、朋友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作為寢室長的我,平時帶頭搞好寢室衛生,並用我的熱情來幫助身邊的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同學,並為學校家庭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勤儉樸素,謙虛謹慎,重視與同學間情感的交流,團結友善,堅持正直的做人原則。同時,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學習中,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心裡素質,還要具備健康的身體素質,因此我在平時注重體育鍛鍊
我欣慰自己以前的大學生活沒有虛度,我肯定自己,我挑戰自己,我超越自己,所以我相信可以鑄就輝煌.
故我申請“財院優秀三好學生”稱號,不僅是我的理想與信念,也是我對自己的肯定和挑戰,希望了老師能給我這次機會,我相信今後我會做的更好.
此致
敬禮
改進做法
其實,很多變化已在慢慢出現。“三好”的選舉方式由班主任內定到民主評議,不少學校鼓勵學生自我推薦,演講“推銷”自己。
2004年,上海市開始淡化“三好學生”的稱呼,一般稱為“優秀隊員”或“優秀團員”。武漢市一所中學也取消了“三好學生”的評選,取而代之的是“陽光少年”評價制度。在佛山市第九國小和實驗國小的畢業生典禮上,校長分別給畢業生頒發了孝順父母獎、尊敬老師獎、勤儉節約獎等獎項。
“新概念三好生”刷新了三好的標準。2005年春季起,武漢市中國小的三好學生評選,更強調個體發展和社會性,要求學生做社會的“好公民”、學校的“好學生”、家庭的“好子女”。
不少學校設定科技創新獎、文體活動獎、見義勇為獎、博覽群書獎和舉止文明獎等,鼓勵學生髮現自己的長處。國小里有少先隊“雛鷹爭章”達標活動,這種“爭章奪星”取代“三好生”評選的思路也日益被廣泛認可。
貴陽市教育局2009年3月出台新規,貴陽市從2009年起將不再評選國中市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國中階段僅進行優秀畢業生評選。
據了解,貴陽市的區、縣級國中“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的評選工作仍將繼續,但從2009年起,區、縣級國中“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將不再享受中考政策性加分。今後貴陽市“三好學生”評選將以非義務教育階段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