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為篇·我欲偃文修武

基本信息

【名稱】《三不為篇·我欲偃文修武》

【年代】隋末唐初

【作者】海順

【體裁】四言古詩

作品原文

三不為篇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①。

斫石信道,祈井流泉②。

君肝在內,我身處邊③。

荊軻拔劍,毛遂捧盤④。

不為則已,為則不然⑤。

將恐兩虎共鬥,勢不俱全⑥。

永口今好,長絕來怨⑦。

是以返跡荒徑,息影柴門⑧。

作品注釋

①偃文修武:成語偃武修文之倒置,意為放棄文學,修煉武功,放棄儒生事業,以武功為國效力;偃:停、止息,引申為放棄。

②斫:劈、用刀斧砍。祈:對上天或神明告求。二句意謂願不畏艱苦,開道鑿井,指充任軍隊的先鋒。

③肝:比喻人的內心。二句意謂我雖身處邊疆戰地,始終把君王牢記在心,對君王忠心耿耿。

④荊軻(?-前227):又稱荊卿、慶卿。戰國時衛人,為燕太子丹門客。受命至秦行刺秦王,詐獻樊於期首級與燕督亢地圖。既見,荊軻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殺。毛遂:戰國時趟平原君的食客,默默無聞者。秦攻趙,平原君求救於楚,毛遂自請同往,任捧盤侍者。平原君與楚王商談聯合,久不能決。毛遂按劍迫楚王,說以利害,終使趙楚結成聯盟。平原君贊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遂待為上客。成語毛遂自薦出此。

⑤已:算了。不然:不是這樣。

⑥勢:勢必。全:保全。

⑦永:其後缺一字,未敢遽斷,從之。

⑧返跡:回身,回過頭來。息影:停止活動,喻退職隱居。柴門:一解粗陋木柴所作之門,喻貧寒之家。又解即閉門、杜門。二解均通。

作品簡析

《三不為篇》是一組四言古風,共三首,此篇為其第一首。這組詩三首形式完全一致,內容卻各有側重。首先用了大量的筆墨敘述作者自己以前的理想和願望,然後筆鋒一轉,精闢地分析出即使能實現這個理想、達到這個願望,其代價也是巨大得可怕,帶來的也將是不幸和災難,因此最後的結論是拋棄種種幻想和欲望:出家隱居。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文句排比有序、警策有力。這既是作者遁世思想的反映,也是作者鄙薄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的表現。大量典故的準確運用,也是這組詩一個很突出的特點。

作者簡介

海順(589-618)隋唐之際詩僧。為山西蒲州仁壽寺僧人。俗姓任,河東蒲阪(山西省永濟縣)人。隋代出家仁壽寺,武德(唐高祖年號,公元618—626年)初元示化。詩三首。他多才多藝,擅長詩文,道行以嚴謹純潔著名,早夭。作品有組詩《三不為篇》及詩文集數卷,多失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