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根據90年代提出的M理論(超弦理論的一種),宇宙是十一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的。在愛因斯坦那裡,宇宙只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還有七維空間我們看不見。
科學家們對我們已認知的維與可能存在但未被認知的維之間的區別是如何解釋的呢?他們打了一個比方:一隻螞蟻在一張紙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後走。對它來說高與低均無意義,這就是說,第3維的空間是存在的,但沒有被螞蟻所認識。同樣,我們的世界是由四維構成的(三個空間維,一個時間維),但我們沒有覺察到所有其他的維。
物理解釋

維數理論

一維空間:一個數字參數(x),一條有原點的直線數軸;
二維空間:兩個數字參數(x,y),一個垂直坐標系的平面;
三維空間:三個數字參數(x,y,z),空間右手直角坐標系的立體空間 ;
四維空間:數學上四個數字參數(x,y,z,t),在空間右手直角坐標系中加第四條軸線,與另外三條兩兩垂直的超立方體空間(參考超正方體,維度_數學漫步_3_四維空間);物理上大多數都是指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
高維空間以此類推,仍然是個概念,無對應物理概念。
維度,又稱維數,是數學中獨立參數的數目。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
0維是一點,沒有長度。1維是線,只有長度。2維是一個平面,是由長度和寬度(或曲線)形成面積。3維是2維加上高度形成“體積面”。雖然在一般人中習慣了整數維,但在分形中維度不一定是整數,而可能會是一個非整的有理數或者無理數。
我們周圍的空間有3個維(上下,前後,左右)。我們可以往上下、東南西北移動,其他方向的移動只需用3個三維空間軸來表示。向下移就等於負方向地向上移,向西北移就只是向西和向北移的混合。在物理學上時間是第四維,與三個空間維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個,且只能往一方向前進。
我們所居於的時空有四個維(3個空間軸和1個時間軸),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稱為四維時空,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而這條時間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有些理論預言我們所居於的宇宙實際上有更多的維度(通常10,11 或 26 個)。但是這些附加的維度所量度的是次原子大小的宇宙。(請參看弦理論)
維度是理論模型,在非經典物理學中這點更為明顯。所以不用計較宇宙的維數是多少,只要方便描述就行了。
在物理學中,質的維度通常以質的基本單位表示: 例如,速率的維度就是長度除時間。
霍金解釋
霍金提出了他的宇宙模型,給出了11維空間,認為要描述宇宙,X、Y、Z和T(時間)4個未知數是不夠的,要加到11個未知數之後,才能夠解釋宇宙的很多結構。另一種說法,宇宙十一維是愛德華·維頓提出來的。
這些“維”同樣是天文學家無法探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