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一礦

七二一礦,原名四二一礦。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境內。

歷史

七二一礦,原名四二一礦。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境內。 1960年8月改名為江西一礦,1964年1月改名為七二一礦,沿用至今。鑒於國家對鈾礦石的急需,七二一礦是在“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的情況下進行建設的。1960年2月,先期進礦的200多名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工人點火放炮,開始第一個礦井和露天礦的工程建設。第一批創業者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在七二一礦艱苦奮鬥、立足安家。沒有住房就上山砍毛竹,割茅草、藤條,用石塊壘砌和竹木支撐的方法蓋草棚,搭起用竹片編成的大通鋪。飲水困難,幹部職工就打水井,蔬菜供應不上就自己動手開荒,蓄水養魚,上山打獵,有時用鹽巴和醬油拌飯。以這種艱苦創業的精神,掀起了大打礦山之仗的建設熱潮。

在建設和開採第一批礦點的同時,為滿足核燃料生產對鈾礦石日益增長的需要,七二一礦將幾個條件優越、鈾礦儲量大的礦點作為第二批鈾礦建設和開採的重點。當時,七二一礦的交通、電力、設備等輔助設施尚未配套,生活設施極不完備。從1959年9月開始,每月有上百名幹部、工人進礦,安排和解決職工的吃、住是當時最大的困難之一。同時,由於交通不便,礦山建設所需的大批物資積壓在東鄉火車站,運不進去;而幾個礦點建成後生產的礦石要運到外地冶煉。1963年,中央專委決定,為七二一礦修建由向塘至礦區江邊村的鐵路專線——向樂線。經鐵道兵兩年的施工,鐵路於1965年3月建成通車。向樂線全路長度為123公里,縱貫南昌、豐城、臨川、撫州、崇仁、樂安等6縣、市。向樂線在向西站與浙贛線相交,成為溝通贛東地區與南昌、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湖南等地的一條交通支線。與此同時,一批退伍轉業官兵分配進礦,成為了礦山建設的主力軍。為修通連線主要礦點的公路,1964年2月成立“七二一礦築路指揮部”,組織1200餘名退伍兵開山修路,礦區公路和鐵路同年竣工。鐵路和公路的通車,為七二一礦發展和礦石外運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1967年至1972年,七二一礦區建成預選廠和水冶廠。同時,建成以蓮塘、山南、水冶廠、古城為中心的生活區。至此,礦區已形成一個礦冶生產配套、管理科學、生活設施初具規模、完整的大型鈾礦企業。1977年至1983年,七二一礦處於鼎盛時期,年平均利潤在1000萬元以上,最高年份達1400萬元。

由於核工業的戰略轉移,從1984年起,國家對七二一礦實行限產,鈾礦產量下降,七二一礦面臨著新的挑戰和選擇,這也是七二一礦新的起點。在“以鈾為主,多種經營”方針指引下,該礦實行“保軍轉民”,民用品生產得到發展。到2000年,七二一礦累計完成投資2.58億元,擁有固定資產2.06億元。

成果

有30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有三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一項成果獲1989年首屆和1991年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一項成果獲1992年北京國際展覽會銀獎,一項成果獲1997年首屆國際民族醫學科技大會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