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郎刻母》的故事
古時候,赤水河邊有個彝族婦女,年輕輕的就死去了丈夫,丟下一個兒子叫丁木林,這婦女決心不再改嫁,孤苦伶仃地帶著兒子過日子。她省吃儉用,讓兒子穿好吃好,自己卻穿麻布衣,吃糠咽菜,過著艱苦的生活。日月如梭,光陰如流水,慢慢地這寡婦老了,兒子長成一個大小伙子。可是,兒子從小嬌生慣養,嫌母親年老不中用,經常打罵母親。母親卻依然疼愛兒子,兒子去做活後,母親在家料理家務,給兒子做飯。兒子卻不然,母親給他送飯遲了,他拿起棍子就打母親;送早了,也打母親;天長日久;弄得老母左右為難,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有一天,丁木林在山上犁蕎地,地邊上有兩窩雀,一窩地頭的灌木叢里,是一窩還沒有出窩的小雀;一窩在地尾的一棵小樹上,窩裡有一隻瞎了眼睛的老雀。丁木林犁地時,犁出些小蟲子,一群山雀跟在他的犁頭後啄吃小蟲。後他發現有一隻大雀和一隻小雀叼著蟲子,來回地餵那窩小雀和瞎眼的老雀,從中受到了教育。他想:人也是這樣,小時候要父母養;老的時候要兒女養,我連雀鳥也不如。他想到自己對母親不好,非常後悔,於是在心裡發誓,從今以後要學雀鳥一樣,好好地瞻養老母親。
這時丁木林已犁到地頭,看見老母親一歪一歪地送飯來;忙解下犁架,準備去接老母親,他忘記放下手中的牛鞭子,就跑上前去迎接母親,母親看見兒子拿著牛鞭子朝自已來,以為是飯送遲了,兒子又來打了,忙放下飯籮,掉頭就往山林中跑去。兒子在後面追著,她在前面跑著。母親想到兒子對自己越來越不孝,活著遭罪受,不如死去算了。她鑽過一蓬棠梨樹,看見前邊有一棵白花木,於是一頭撞在上面死了。丁木林跑到時,母親已氣息奄奄,他把母親抱在懷中,痛哭流涕地說:“阿媽,我錯了,對不起你!今天我是來接你的呀!你快睜開眼睛!不等他說完,母親看了他一眼就斷氣了。丁木林悔恨自己對母親不孝,造下了今日的後果。他把母親背回去後,用最隆重的禮節安葬了母親。最後又到山中砍來了母親撞死在上面的那棵白花木和一棵棠梨木,用白花木做了一個小木人,刻上眼,耳、鼻、嘴和心贓器官,分別在上面安上一粒銀子,然後給小木人穿上一套新衣服,再用棠梨木做成靠板,把小木人綁在上面,最後把小木人供在靈堂上。每天吃飯時,先獻小木人,然後才吃飯;天氣冷了,給小木人烤火。太陽出了,把小木人背出屋外曬太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有一天,丁木林把小木人背到屋外曬太陽,並在院壩里曬了一場穀子,天公老爺有意試一下丁木林的良心,如果是假心對待母親,就要打雷把他劈死。天公老爺施展法術,頓時天昏地暗,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丁木林看見下雨了,就不顧一切地衝進風雨中,忙把小木人背回家中,在屋中燒起大火,給小木人烘烤衣服取暖。當他一切搞完再折出到院心裡收穀子時,穀子已全部飄在水中,天公老爺試出了丁木林是真心實意地孝敬母親,沒有打雷劈他。又施展法術,一晃又是天朗氣清,火紅的太陽掛在天空,把他的一場穀子又曬乾了。從這以後,丁木林怕小木人再淋雨,就把小木人綁在靈堂的籬笆上,不再背出背進,每天按時給它燒香獻飯,對小木人非常虔誠。傳說這個小木人就是後來彝族的祖先。丁木林是一個孝子,從那以後。丁木林刻母就在彝族民眾中一代代地傳了下來。凡是彝族家死了人,在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之後,都要由河閉領著大孝子到山中砍回一棵白花木,做一個小木人,供在靈堂里。彝族把這種活動叫做接祖。
為贖回對母親的罪過,丁木林每天都要出外化緣來奠祭母親。他挑著一挑經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跑了一個山寨又一個山寨,不辭辛苦。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母親對他說:“木林,我已托生轉世,變成一條大白狗,你如果想我,可以看到我。”他拉著母親的雙手,正要問她托生在何處,夢就醒了,他感到非常惋惜。
幾天后,丁木林挑著經書來到一戶有錢人家化緣。主人家養著一條大白狗,平時這狗非常惡,主人怕白狗咬著人,就用鐵鏈子把狗拴在柱子上。恰好這天主人忘記拴狗,丁木林進去時,大白狗不但不咬他,卻向他搖頭擺尾,用嘴去含他的褲子,表現非常親熱。主人感到非常奇怪,只見丁木林對大白狗說:如果你是我母親,就請跳到我的肩膀上來,不是就請走開。”狗聽了他的話後,前腳一跳就跳到丁木林的左肩上,主人打也打不下來。主人看大白狗和丁木林交誼很深,就把大白狗送給丁木林。丁木林騰出一隻籮筐用來裝狗,把經書並在一個籮筐里。他挑起擔子,覺得把經書挑在後面不對,換換肩;又覺得把大白狗挑在後面也不對,於是把擔子做橫挑。從此,丁木林走到哪裡就把擔子挑到那裡,吃東西時,都要分給大白狗一份。
二十四孝故事
![秦腔丁郎刻母](/img/4/c1a/nBnauM3X2MDMwEzN4UzM3EjM0UTMzADM2gTM1YTNwAzMxAzL1M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一天,置鄴縣一位名叫張叔的人,到丁蘭家借東西,恰巧丁蘭外出了,只有他妻子在家。丁妻當時不知道是否當借,遲疑中,她想起平日裡,自己和丈夫遇到難以決定的事情,都是在父母的像前問卜,然後遵照卜到的「父母意見」再作決定。其實在丈夫的影響下,妻子早在不知不覺中,也將木像視為活著的公公婆婆,十分孝敬。
丁蘭的妻子洗淨雙手,整理儀容,點燃香燭,在木像前躬身禮拜後,就虔誠地問卜,結果得到的是「不借」的答案。於是,她只好將結果如實告訴張叔。哪知道張叔先前剛剛喝過酒,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一時失去理智,當場對著木像大罵起來,氣憤至極,還動手打了木像幾下,然後才憤憤離去。
丁蘭回來後,像以往一樣,首先到父母的像前稟告。當他瞻仰父母的面容時,看見父母的臉色似乎很不高興,心中深感不安,急忙向妻子詢問,才得知是張叔對木像有過無禮的打罵行為。
父母過世後,丁蘭就視木像為父母,從未曾有絲毫的輕慢,如今有人居然如此非禮木像,他感到內心宛如刀割。情急之下,他跑去找張叔理論。不料張叔根本無法理解丁蘭的感受,出言更加不遜。二人話不投機,丁蘭忍不住和他爭執起來,情急之中,還出手用力責打了他。張叔見丁蘭為了兩個木像,竟然責打自己,心裡更感到忿忿不平,就向衙門告狀。
由於證據確鑿,衙門便派衙役捕捉丁蘭歸案。丁蘭被捕走前,心裡十分傷心難過,他來到父母的木像前,雙膝跪下,一邊流著眼淚,一邊懺悔地說:「兒子不孝,沒有照顧好二老,不但使你們受了委屈,現在又不理智地動手打了人,將要受到官府的懲罰。這樣不僅讓你們為孩兒擔憂,還使二老懞受羞辱,實在是罪過!」
就在丁蘭發自內心向父母懺悔之時,想不到奇蹟出現了:人們看見兩尊木像的眼睛裡,竟然緩緩流出了淚水,而木像的神情,是那么痛苦難當,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之驚奇震撼。
當地方官得知後,也為丁蘭的孝心而欽佩,於是就向皇上奏明了情況,不但免除了對丁蘭的處罰,還舉薦他為「孝廉」。後來,皇上又傳下詔令,命人把丁蘭的孝行事跡畫成圖畫,以彰顯他的孝道德行,號召大家都來學習。
《丁蘭刻木》的故事,不僅突現了丁蘭對父母的至誠孝心,而且他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行為,對形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民風,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孝心會感通萬物,使人遇難呈祥。
丁蘭刻木孝親的行為還喚醒世人:千萬把握住父母在世的有限時間,及時行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將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遺憾,都化作今天力行孝道的無比喜悅。
秦腔劇目
《丁郎刻母》:秦腔劇目。劇情介紹:丁郎是個獨生子,父親早死,母親辛辛苦苦將其撫養長大。但是,丁郎長大後不孝,經常無緣無故地毒打母親。
有一回,丁郎照常去村外犁地。他看到地埂外老榆樹上有一個烏鴉窩,幾隻烏鴉正在給一隻喪失了外出捕食能力的老烏鴉餵食。丁郎觸景生情,十分感慨:烏鴉也知道孝敬老人,而我丁郎卻經常虐待母親。想起自己從前的種種行為,丁郎十分後悔。他在心中發誓今以後再也不打母親了,要好好孝敬母親。“今天老母來送飯。我要給母親磕頭賠罪。”
過了一會兒,母親送飯來了,丁郎顧不得扔掉手裡的牛鞭三步並作兩步跑了過去。母親見兒子拿著鞭子大步流星跑來,以為兒子又要打她,恐懼萬分,不及丁郎靠近,便一頭撞向了榆樹倒地身亡。
見此情景丁郎萬分內疚萬分,就將榆樹放倒,刻了一尊母親的像,獻在桌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上香磕頭。一年,日復一日,上香磕頭。
秦腔《丁郎刻母》的唱詞如下:
小丁郎跪靈前淚如泉湧,尊一聲年邁的母你陰魂當聽。
那一日兒在那郊外耕田,見一群烏鴉落沙灘。老烏鴉它把小烏鴉看,小烏鴉圍在它娘面前。
烏鴉都有反哺義,我丁郎待娘如同禽獸一般。丁郎低頭自參想,孝敬雙親理應當。猛然睜睛用目奉,見我娘送膳到田間。
急忙忙上前接娘的膳,忘了手內一根鞭。嚇的我娘啪啦啦顫,一頭碰死在枯樹前。
丁郎抱娘連聲喚(老娘啊),連叫數聲不應言。哪時間將兒心悔爛,哭死哭活是枉然。
買來棺木將娘葬哭哭啼啼送墳園。七七齋齋燒張紙,衷衷痛痛祭三年。
轉面我把妻來喚,本丈夫把話說心間。咱對咱娘多不賢,咱娘死的好慘然。
請來能工巧匠漢,刻個木人像娘一般。每一日供娘三餐膳,如同咱娘在世間。
世上的孝子千千萬萬,聽我與你表一番。大舜耕田首一件,文雷守墓在墳園。
安安送米把娘探,老賴子撒歡在堂前。郭舉埋兒黃金現,鞭打蘆花飛滿天。
王祥臥冰魚出現,朱春登放飯祭祖先。世上的孝子表不完,丁郎祭母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