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介紹
東抵玉泉村,南臨西洋店、地稠村,西連巨寨村,北抵山合村。從孟洋八雪溪口溯溪壑而上兩公里,形勢豁然開朗,一片數百畝的田壩展現眼前。丁達、玉泉、山合三村舊統稱臘洞,明清時為一侗款,屬中林驗洞長官司管轄。民國初期屬邊沙鄉,19年(1930)屬臘洞鄉,23年(1934年)為啟蒙鄉第九保,置丁達。1951年屬啟蒙鄉,1953年設和平鄉於此,屬和平鄉管轄,1958年屬和平公社,1959年公社駐地遷至巨寨,1961年屬啟蒙公社,1963年屬和平公社,1968年屬忠東公社,1970年屬和平公社,1981年屬巨寨公社,1984年屬巨寨鄉,1992年撤巨寨鄉後屬啟蒙鎮。人口概況
現轄丁達、朝陽寨、中寨、金茂、高歸元、便冒6個自然寨,有13個村民小組,320戶,1348人,勞動力992人。村委會駐丁達。村民有龍、吳、黃、歐4姓氏,歐姓最早遷入,於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12月入居,始辟臘洞,現有4戶。龍姓人口居多,占80%。全侗族。生產生活、節日、服飾、歌謠與婆洞無多大區別。2004—2005年便冒搬遷16戶到銅鼓岔路、蔡家坪、敦寨梨子坪新村異地安置。農業經濟
丁達土地總面積21300畝。其中田面積580畝,旱地面積85畝,有林地面積15736。5畝,森林覆蓋率62.13%。1990年代之前,出售木材是村里經濟的最主要來源,1976年村組織在地西辦集體林場。實施“天保”後,外出打工和種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員320人,收入占總經濟收入的60%。丁達村是縣歸元溪小流域綜合治理受益村,2005年上級解決20萬元的金秋梨、金桔、碰柑、核桃等果樹苗,鼓勵村民發展經濟林。同時投資210萬元興修水利、護河堤、攔河壩,硬化道路10條3000多米,改井6口。有13戶建沼氣池。現丁達是啟蒙鎮文明村之一。
文化教育
丁達人歷來重視對子女的文化教育培養,清道光十九年(1839)與玉泉、山合聯辦培龍書院,民國28年(1939)建臘洞短期國小。1952年設臘洞初級國小,1956年擴為高小,為和平公社中心國小。現為片區中心國小,學校占地面積3550平方米,有教室9間,教工宿舍1棟,均為磚混結構,設有實驗室、圖書室。有個教學班,學生356人,教師11人,是錦屏縣校園綠化先進單位。現全村計培養出大學生70人,參加國家工作102人。村醫龍憲友能治腎結石,在周圍較有名氣。龍懷魁為農民“橋涵專家”。地方風俗
清乾隆十七年(1752)村人捐資在村腳鎖口處修建1座石拱橋,橋長36.5米、寬4.8米、高7.5米,拱跨度12.3米,拱正中厚1米,橋面成弧形,兩邊橋緣用青石護欄。為錦屏縣最長、單拱跨度最大、建造最早的古石拱橋。橋邊立有石碑記述修橋過程。1987年以之充公路橋,至今通車無事;石拱橋下100米處清代時建有回闌寺,四合院式建築,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供有觀音菩薩等像36尊,民國時期住有尼姑2人,1958年被拆將材料修學校;村腳2公里處有高洪瀑布,高80多米,溪水飛流直瀉,懸崖、綠樹、碧潭、銀霧、水花,恰如一幅山水墨畫。傳統節日以六月六嘗新節最隆重,頭天家家搞戶外環境衛生。是日殺豬宰羊,包各式各樣粽粑,邀請親戚朋友來聚會。相傳有一年遇夏旱,田園乾涸,稼禾枯死。一後生心急如焚,在六月六日這天到寨邊求雨,祈求多時,天無反映,遂一頭撞在歸登的石壁上,山神感動,石壁裂開,裂縫裡流出一股清泉,莊稼得救了,而後生身受重傷,周圍四鄰八寨的人聞訊都來看望,寨里家家盛情款待客人,從此成節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