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丁流村位於呂店鄉南部,全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408戶,1898人,鄭潼路、掘丁路穿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村內有文化旅遊景點二處:普明寺(古稱西少林寺)和盤龍山景點。
丁流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本地人亦稱丁流古鎮或丁惠古鎮。東部沃土原野與江左為鄰,西部群山拱翠直至丁惠水庫,北與萬安山接界,南臨白沙呈半島狀,整個古鎮為伊川東部丘陵區的一個凹地,四面環山,一水中流,林木蔥鬱,景色優美。
《山海經》、《水經注》中記載的 湮水穿過,湮水今名丁惠河,發源於東北潁陽的半石山,向西流到此處,南折又西廻,形成了天然的大s陰陽魚狀。在湮水的下游3公里處,有1960年代修建的攔水壩,蓄水面積達百餘畝,水面直至普明寺前。在古鎮的湮水旁的村落------竹園,因稠植翠竹而得名,這裡景色優美,環境幽雅。竹園春色,遐邇聞名。古鎮勤勞而作的人們正在優越的地理位置間,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創業和奮鬥!
二、名字來源
早在宋朝乾道六年(1170年),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如今的呂店鄉、白沙鄉和江左鄉尚還在其古都開封的管轄之內,屬京郊。元興定元年(1218年)潁陽縣西部(今江左、呂店、白沙鄉)才歸屬洛陽縣,直至民國初。
丁流村在當時蓋因丁惠河而名曰丁惠。乾道八年(1172年)2月22日,楊萬里為留子西材翁二弟在這裡晚酌,有感而發,慷慨而詩。
二月十日留子西材翁二弟晚酌
丁流迷沉一小炷,聚作香雲散香霧。
清尊相屬對花前,政是一年春好處。
海棠初試川樣妝,垂絲新出濯錦江。
杏花欲落桃李折,牡丹未折已國香。
酒行莫忙且一琖,一琖一番一行散。
遍行九徑卻重行,莫遣一花不相見。
酒教少酌花多看,看盡千花卻深勸。
今宵無月不須燈,千樹李花如晝明。
其中比較為人傳送的一句是 : 杏花欲落桃李折 , 牡丹為折已國香 。 “折”同“坼” 意為 初始綻放。 “丁流迷沉一小炷”之言,自此而稱“丁惠”謂之“丁流”。當地人現在就有一種“丁惠古鎮”的流行叫法。
楊萬里一生熱愛農村,為官清廉,體恤農民,也寫了不少反映農民生活的詩篇。比較著名的詩篇有如《憫農》、《農家嘆》、《秋雨嘆》、《憫旱》、《過白沙竹技歌》等寫出了農民生活的艱難和疾苦,《歌四時詞》、《播秧歌》等 寫出了農民艱辛和歡樂,《望雨》、《至後人城道中雜興》等寫出對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喜悅和盼望,都具有比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由於楊萬里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在京都和全國的名聲赫赫。
另外還有在丁流村盤龍山的普明寺寫到:
普明寺見梅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見僧窗一兩枝。猶喜相看那恨晚,故應更好半開時。
今冬不雪何關事,作伴孤芳卻欠伊。月落山空正幽獨,慰存無酒且新詩。
三、交通
丁流村的交通十分便利,是洛陽、開封、偃師三座歷史文化古城的重要連線樞紐。由丁流古鎮中心車站自東而西由省道323一線穿過,東連開封、鄭州,西至伊川、洛陽,北接偃師古城,近些年來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經由市委的申請和省委的批准頒布、施建,目前徹底完工,已經順暢通車。這樣不僅方便了古鎮內部村民的需要,而且也為鄰邊周村的文化生活交流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交通路段介紹:
(一)
向西:經省道323 直達至水寨、伊川、洛陽
路段簡介:
S323八官線伊川境丁流至上天院段路段
1、路段建設的必要性
省道323橫穿河南省中部,連線了鄭盧高速和南洛高速公路,橫穿伊川縣火電工業基地、鋁工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該路段交通量增長迅速,混合交通嚴重,道路運行速度較低,過境車輛對區域內交通嚴重干擾,已經成為交通的瓶頸。本項目的實施將加強伊川縣和周邊地區的橫向聯繫,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路線走向及建設規模
起點位於洛陽市伊川縣呂店鄉丁流村S323八官線K133+300處,途經丁惠河、西河村,東城工業園區、電廠、吳嶺村、朱嶺村、上天院村到達項目終點南洛高速伊川縣出入口,全長10.70公里。
3、投資估算核定為5732萬元,其中:交通部補助535萬元,其餘部分由省市縣籌措。
4、按一階段施工圖設計,施工圖設計報廳公路局審批。
5、業主為洛陽市公路管理局承擔。
(二)
向北:經溫溝、呂店直達至偃師古城
路段簡介:
掘丁路是伊川縣界到丁流段的一段改建工程,是伊川縣東部一條貫穿南北的縣道,起於伊川縣與偃師交界,止於伊川縣呂店鄉丁流,與省道(八官線)相接,沿途下穿少洛高速,在伊川縣農村公路路網中地位十分重要。
掘丁路即是貫穿伊川東西的一條主幹道,也是伊川縣城的一條東出口道路。因此,省、市均要求提前改建連線少洛高速收費站這一段(5.5公里),伊川縣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未得到省計畫批覆的情況下,於2005年自籌資金先期實施了丁流至少洛高速收費站段5.5公里。
大修掘丁路的計畫今年才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批覆,因此,才出現了列入計畫12.5公里,而實際只修7公里的情況。
(三)
向東:經江左鄉直達至登封、鄭州
此路段連線古城開封和省會鄭州按照標準工程早年已修繕完工。
四、旅遊資源
距離伊川縣境10公里左右,到達丁流古鎮,跨過一座水泥拱券大橋,在公路南側河邊,會發現一棵形狀奇特的古柏。這株古柏高兩丈余,周長80多公分,全身自下而上呈螺鏇狀,就象是人工編扭而成。雖歷經近2000年歲月滄桑,依然主幹挺拔,枝繁葉茂,被人稱為“龍捲柏”、“神柏”。據傳,此樹為當年一代祖師達摩離開普明寺之日親手所栽,以表達對於普明寺的懷念之情。
古柏樹對面路北60米處,有一座金色琉璃瓦大殿,巍峨壯觀,氣勢不凡。殿門上方,一塊黑色匾額上,“普明寺”三個鎏金大字十分醒目。這,就是在歷史上久負盛名、素有“西少林寺”之稱的千年古剎——普明寺。
(一)、歷史悠久 香火旺盛
普明寺,原名石山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3年(公元25年)。當時,光武帝之庶子、明帝之庶兄、楚王劉英崇佛信道,好黃老之術,選中京城洛陽東南附近這塊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督工建造此寺,歷三年之久而落成。蓋因寺北不遠處的萬安山古名大石山、寺前的盤龍山多石,故初敕名為石山寺。該寺占地20餘畝,敕賜僧田300餘畝,有僧眾70餘人。近寺居民大多為寺內佃戶,足見當時香火之盛。
(二)、與少林寺一脈相承 源遠流長
歷漢末、三國、兩晉至南北朝梁武帝時,有西域高僧達摩祖師千里跋涉來到中國,梁武帝崇佛,為達摩在南京修了一所同泰寺作為其寓所。3年後,祖師見南梁腐敗將衰,乃棄梁奔魏,所以就演出了白馬追達摩和一葦渡江北的故事。
達摩渡江北上至洛陽謁見了孝文帝,寓後與白馬寺祖師天性喜靜,惡京都繁擾,乃渡伊闕而東上至石山寺棲息焉。見此處清淨幽僻,人跡罕至,便以此為家。因寺內僧眾人多,乃於幽谷之中鑿一洞府而居,如今民間流傳的和尚溝達摩洞便起源於此。在孝文帝支持下,對石山寺大興修復,孝文帝皇敕賜名為普明寺流傳至今。
達摩祖師居住於此5年之後,偶游中嶽,見嵩岳雄奇險峻,便於少室山五乳峰下原有的閒居寺大行擴建為少林寺,便定居於此成為東土第一代祖師。在擴建少林寺期間,所食用的糧食是由普明寺供給的,所以少林寺僧人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傳統俗語:“住少林寺的房,吃普明寺的糧。”一千多年來,兩寺僧人相互調用,兩個寺院實為以一個家主,因此有少林東寺、西寺之說。三代祖僧燦,即普明寺方丈主持。他傳承二代祖慧可衣缽,在普明寺方丈門口書有“三世祖庭”四個大字。三祖所用錢袋上亦書有三祖字樣,少林寺僧人看到,便視為一家人回來了,即高接遠送,奉之上座,盛情招待,對三祖和普明寺的看法至高無上。少林寺歷傳有三位上人(皇帝封號),其中一人是古峰上人,定居普明寺,是兩院的主持方丈。開放後的少林一代主持方丈釋行正,曾在普明寺修行多年。現釋永信大師及永福、永梅、永乾諸位大師皆師從行正方丈,對普明寺讚許有加。永明法師專程贈送玉雕石佛一尊,現藏普明寺內。
(三)、遺存豐富 述說歷史
至解放初期,普明寺還是一座完好無損的寺院,大殿、廊房、圍牆、古碑應有盡有,住有僧人,行正大師大概是1948年前後離開普明寺到少林寺的。1952年,普明寺大殿被拆毀,木料被運到伊川縣城修建會堂、影劇院之用,致使原來建築物蕩然無存。而今,遍布普明寺周圍的遺蹟還有:
1、龍捲柏一株,為全國罕見,保護完好;
2、大殿一座,系前幾年在舊址上重建;
3、石刻碑記20餘塊,大多已殘缺不全。字跡較清楚者有:大清道光年間青石匾額一塊,上書“水陸殿創於乾隆叄拾捌年系師祖貞○修”,正文楷書“卓錫”二字;明嘉靖三十五年八月胡姓名普誠僧人墓誌一塊。
4、歷代僧人塔林墓葬群一處,在寺西嶺上。2006年公路擴寬時暴露出若干座。
5、從寺內通往西北方向和尚溝洞穴一處,當地人俗稱“達摩洞”、“和尚洞”,高2米左右、寬1、5米許,長約2公里;
6、青石質地菩薩神像一尊,高2米左右,不知何年雕成,已有殘損,現存寺內大殿。
7、蓮花石橋一座,飛架於寺西南1、5公里的深溝上。此橋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為南北向單圓孔石拱橋,全部採用石塊壘砌而成。橋孔高5丈許,寬丈余,長2丈多,橋頂兩側中央有龍頭龍尾。橋下北側石塊上刻有“乾隆十五年重修”字樣及蓮花圖案,故名蓮花橋,應為普明寺僧人積德行善所修,現保存完好,仍作為生產橋使用。
(四)、禪宗聖地 旅遊名區
丁流古鎮的普明寺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四周範圍內有萬安山、龍門石窟、范仲淹墓、大谷關、少林寺、風穴寺、龍泉寺、程園、玄奘故里等名勝古蹟。偃(師)汝(州)公路,鄭(州)盧(氏)公路分別從寺東寺南通過,鄭少洛高速、二廣高速在附近有出入口,焦柳鐵路伊川站也在附近。西距伊川縣城15公里,東距少林寺70公里,北距龍門石窟30公里,距洛陽40公里。不僅是禪宗聖地,發展文化旅遊亦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五、經濟
1、2008年丁流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丁流村是呂店鄉鄉村精品村,2008年末,全村總408人口,全村耕地面積79千公頃。作為農業精品村,2008年,丁流村按照上級“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高含金量的省委檔案,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三補一減”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和確保糧食安全兩件大事,狠抓各項關鍵措施的落實,使農業和農村的工作呈現出多年未有的好形勢。農民人均純收入八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53.25元,比上年增加了317.47元,增長911.2%。
主要特點:
一是糧食總產創歷史新高,成績喜人。
二是經濟作物喜獲豐收。
三是畜牧養殖業快速發展。
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
2、加快服務業步伐,大力推進村內經濟的再發展。
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服務業,培育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完善農村綜合服務體系,近幾年來,丁流村一批又一批的農村商貿流通網路,主要表現:
伊川縣光明汽車夾膠玻璃廠主產防彈複合玻璃,銷售內外。
中國石化公司洛陽分公司伊川第三加油站,坐落於車站西200米處。
河南省伊川縣供銷合作社丁流綜合批發部,丁流車站中心十字路口南,是日用百貨零售業,主營副食品和生活用品。
伊川縣丁流村家具城,丁流村唯一銷售家具中心。
伊川縣丁惠滷肉店,主提供肉類服務
伊川縣丁流騰飛農資經營部提供農業服務
還有農夫居餐廳,金都飯店,金都旅社,摩托汽電維修,丁流衛生室等等一系列服務性行業突起。大力促進了村內經濟的再發展。利用農業資源優勢,開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綜合配套服務以及農資供應、技術推廣和指導服務、農機服務、農產品展示、流通和綜合批發服務。丁流村建立了健全的產品信息體系和行銷體系。
六、教育
該村有國小和國中一體化的綜合性花園式學校, 在校師生多為本地人“自助式”的學校。伊川縣呂店鄉丁流學校包括呂店第四初級中學和伊川縣呂店鄉丁流國小。
學校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幹、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有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體育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們憑著開放的教育思想,領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質,進取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踏實的作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學校以“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為育人理念,從整體改革實驗到差異教育的研究,從二級循環活動的嘗試到創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網路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探索,捕捉著現代教育最敏感的話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學校一貫堅持“品牌、質量、服務”的意識,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質量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贏得了社會的讚譽,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學校之一。
其中,伊川縣呂店鄉丁流國小曾多次得到洛陽日報的好評和讚揚!
七、建設和發展
該村搶抓新農村建設機遇,按照上級工作部署,本著“整村推進、打造精品、塑造亮點”的原則,紮實開展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變化。該村主要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農民收入增長。該村有5個遠近聞名的專業建築隊,常年組織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村民收入的80%以上來自建築業。
二是抓長效機制建設。建設垃圾處理池10個,垃圾填埋場2個。對公共地段由村集體出資成立保潔隊,配備保潔用具,每天一打掃,每天一保潔;對農戶房前屋後,採用村幹部包街、農戶包段的辦法,嚴格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保證街道清潔如新。
三是抓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投入48萬元,粉刷沿街立面2.2萬平方米,新壘圍牆800平方米,新建花池20個,新造圍村林178畝,栽植樹木1.1萬棵,栽植柏樹、紅葉樹、小葉女貞、刺柏等風景樹2500棵,建設沼氣池70個,居住環境顯著改善。
四是抓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68萬元,搬遷了村部,新建連鎖超市2個,標準化衛生室1個,新修通組入戶道路3公里,修建下水道1公里,娛樂休閒健身廣場2處。
五是抓鄉風文明建設。成立紅白理事會、慈善協會和老年協會,引導村民摒棄不良的社會習俗,倡導文明向上的良好民風;深入開展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妯娌、好夫妻評選活動,村民爭當先進的氛圍逐步濃厚;開展了普法宣傳活動,民眾的文明和法制意識有效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