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丁蠣,貝殼呈丁字形,殼質堅厚,一般高121-186mm,長52-63mm(不計翼狀突起)。兩殼相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於中央,稍向前傾。殼頂前、後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丁字鎬形。背腹兩側邊緣具有大型的波狀彎曲鱗片,生長線粗糙,但鱗片狀重疊不顯著。兩殼面顏色相同,均為黃白色。殼內面被內臟塊所占的位置為棕黑色,具珍珠光澤。其餘部分的顏色與外殼相似。鉸合線長,無齒,韌頻寬;紫褐色,槽大,近三角形,稍斜。閉殼肌痕長卵圓形,棕黑色,位於前部背側。足絲孔很小,足絲毛髮狀。
分布範圍
分布:我國分布於南海。
外形特點
性狀鑑別 貝殼呈丁字形,略顯波狀彎曲,長約15cm,高約 5.2cm。兩殼相等,但右殼平,
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於中央,其前、後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錘形。外表面黃白色,同心生長紋粗糙,略呈鱗片狀,內表面被骨髒所占的位置為棕團體色,其餘與上表面相同,具珍珠樣光澤。鉸合線長分無齒。質堅硬,斷面層狀。氣微,味鹹。
藥用價值
【藥 名】丁蠣
【來 源】為鉗蛤科丁蠣的貝殼。
【功 效】清熱解毒。
【主 治】治瘡瘍,癤腫等證。
【性味歸經】鹹,寒。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入煎劑,5-15克。外用適量。
【別 名】白丁蠣、螺蛟、丁字貝、海了子、(《中國藥用動物志》)。貝殼呈“丁”字形,俗稱“丁字貝”
【動植物資源分布】
本種為暖海性種類,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區的熱帶海洋中。分布於我國南海。
【拉丁名】丁蠣 Malleus malleus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