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丁灣村位於水陽鎮的西端,毗鄰蕪湖縣,是水陽鎮第二農業大村,轄40個村民組,950戶,人口4036人,村黨總支成立以來,全村正式黨員104名,預備黨員3名,女性黨員8名,成立了4個支部。全村耕地面積4856畝,水面1500畝,稻田育苗、養蟹1800畝,村年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2007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
截止2008年8月,全村共投資300萬元,完成了全村4條主幹道的砂石路的建設,鋪通向40個村民組總長達20公里的組組通公路,對7個標準化台區,40條農排照明線路進行改造,用電集裝到戶;自來水的入戶率在90%以上;開通了有線電視的安裝,入戶率達80%,豐富了全村村民的文化生活。
2008年8月,丁灣村支、村兩委能緊密團結,紮實工作, 做活水文章,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健全為民服務組織,各項工作一年一個新台階。
來歷
很久以前,螺川丁氏遷徒此地,繁衍子孫。在大埂外鯉魚灘建了祠堂,定名“丁灣”起,這裡就開始興旺了。丁灣街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和裘公街齊名,曾為鄉政府所在地,沿堤百十戶人家,幾十棟徽派建築房屋,街中間鋪有近百米青石板,可便民在雨天行走。目前在金寶圩,是僅存的兩條青石街之一。這裡人文薈萃,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進士丁品三、科舉秀才丁景垣、丁胥衿、丁睡齋等。這裡的人,幾乎個個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當今這裡也出了不少人才。全村共先後向國家輸送了四五百名幹部、教師、科技人員,他們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較有影響的人有:何亞平、何順忠、何在柱、丁梅村、丁毅夫、王志龍、丁發能、丁延平、丁延安、丁國能、丁發能、丁美藩、鮑延齡、劉春貴、陳以寶、李先玉等。
丁家祠堂有正屋三進,共十五間,磚牆瓦屋,雕樑畫棟,連坊板、紗檻、天花板等,均有古裝雕刻。正屋內前後兩個大天井,各砌有花台兩個。前天井花台,左栽一棵甘祿花,右栽一棵紫荊樹。後天井花台,左栽一棵銀桂花,右栽一株金桂花,每年八月盛花期,香飄方圓數里。屋後還有十畝林園,栽有楊柳、丹楓、柏樹、樺樹等喬木,每當盛夏濃蔭之下,宛若綠海,清涼幽靜,是當地人們憩息納涼的一塊好場所。四周灘上,是農戶放牧之地,牛羊成群,家禽戲逐,一派田園秋色,令人十分愜意
丁灣還有一座橋——螺川橋,原為土木結構,後為石條砌成,今為水泥澆鑄。據老人回憶,傳說宋代前就有此橋。因為丁姓系宋代遷居此地,後在堤外建祠,名為螺川丁氏,建橋早於建祠。螺川橋至今仍是丁灣街通往圩心的一個重要通道和交通樞紐,發揮著重要作用。
丁灣民間流傳著許多神奇美妙的故事。有一則叫《徐華陽探親》,講的是明代一位叫徐華陽的武人,曾率軍征服過交趾國。他是丁姓女婿,岳父家住在和丁灣毗連的三潦村。平時徐華陽探身著便裝,不帶隨從。一次,他的內親們和他開玩笑說:“聽說姑爺大權在握,名揚朝野,我們卻不大相信。”徐華陽回答道:“我也想帶上一批隨從來你們家玩一趟,可我考慮這裡地勢淺了,怕載不住。”一番話引起大家一陣哄堂大笑,徐華陽想了想又說:“你們真要我帶人來,那一定要答應我辦好兩件事,以免後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莫說一件,就是十件二十件,我們也辦得到,聽你的便是!”徐華此時才說道:“我未到之前,你們先要準備好一個壟床腳,擺在堂前,我來坐一下就走。我走之後,你們要摜豬水缸一口,否則你家就要失火殃。”大家紛紛點頭,答應一切照辦。過了一些日子,約期終於到了。這天徐華陽果然衣冠楚楚,穿戴整齊,騎一匹駿馬,率領幾百名衛隊將士,耀武揚威,前呼後擁,鳴鑼開道,一路浩浩蕩漾,向丁灣岳父家而來。徐華陽到期了門口,下馬跨進大門,在壟床上剛坐片刻,便出門上馬而去。岳父家人、親屬看到徐華陽果然威風凜凜,氣派不凡,只顧應酬、接待、看熱鬧了,卻忘記在徐華陽離開時摜豬水罐子。徐華陽剛走上圩埂大堤,三潦失火,全村燒了個盡光。徐華陽嘆道:“罷了,我只好幫三潦重建一個村莊了。”果然在兩個月內為家家蓋上了新房子,以酬眾鄉鄰對他的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