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孝虎

丁孝虎,字肖泉,祖籍山東諸城。清鹹豐七年(1857),出生於蓋平縣東關常賈(音:古)園子村(今蓋州市東城辦新華村)書香門第。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丁孝虎,字肖泉,祖籍山東諸城。清鹹豐七年(1857),出生於蓋平縣東關常賈(音:古)園子村(今蓋州市東城辦新華村)書香門第。孝虎為光緒年間己丑科(1889年)恩科舉人,曾任四川省大竹同知,後歸奉天,隱居於營州。通醫術,善書法,醫學師張仲景,書法宗顏真卿,亦能隸書。《蓋平縣誌》有傳。

事跡

蓋州自清代以來詩詞、書法兼擅者不乏其人。如清季韓恩合、姚正鏞、李黔生、沈慶颺、丁孝虎等人。其中丁孝虎尤為佼佼者,墨跡時有所見且鮮為人知。

父丁文浚,字心泉,嘉慶十六年(1811)生,道光已亥年舉人,鹹豐初創辦“辰州書院”,熱心地方教育,同治初以知州分發直隸,多處任縣令。後調天津清理“京控”積案。“政躬況瘁”,光緒十一年積勞而卒於任縣官署。

新華村清季為蓋州文武人才薈萃,藏龍臥虎之地。丁家近鄰多詩書之家,東為旗人遼寧知名武術家桑永茂出生地,其父曾任筆帖式;又東“雙門李”有優貢李克勛,長子錫祚庠生,次子錫祥字黔生恩貢。從弟廩膳生李克慎,拔貢李克盈曾主講“辰州書院”,他們前後大都以知縣出仕;前街秦家大院,官宦世家(進士秦聚奎長子居此),秦福和庠生襲騎都尉,長子錫光庠生,次子錫鏞業商;西鄰王曉嵐文武奇才,軼事至今里巷風傳。丁孝虎、李黔生、王曉嵐後來皆文名彰顯。

丁孝虎弱冠秉承家學,各體文章廣泛涉獵,博學強記,能文善詩,奇健不凡,又喜書法。光緒戊子考取優貢,翌年恩科舉人。性豪爽,內蓄真剛,道骨俠腸。以知縣分發四川,曾先後任豐都、安縣令,後補大竹縣加知府銜。所至吏治清平,愛民如子,政聲卓著。清末變革,朝官解體,遂寓居天津舊宅近二十年。賦閒精研醫學、書法,尤工於書法,得顏魯公、何子貞神髓,運篆隸與行草,風骨遒勁。

王兆林總纂的《蓋平縣誌》,收錄了丁孝虎詩二首,文二篇,縣誌序一篇。丁孝虎於《和強哉行》詩中,抒發了對清末內憂外患,國弱民被欺及戰亂中,官兵拉伕、搶奪財物的義憤,有見識敢直言,稱讚恆階平縣令不畏強權,愛民護民。詩序:“恆志元明府得介弟階平,由直隸新樂來家報,驚定而喜,抽毫志感,以‘強哉行’命篇,髮箋征詩和焉。下走與二恆為里閈,莫逆交,且先識階平,喜其處變不驚,勉用原韻得四十,均以攄珮懷時。山東同鄉高君肅臣已題詩上頭,小巫見大巫不計也”(恆志元:姓富察氏,名恆善,字志元。弟恆泰,字階平,蓋平人)。詩長略摘:“聯軍扼斷井陘口,天門四險非我有”。“沖途海國陣雲屯,劫來中土遭蹂躪。或剿拳巾出畿南,或遣偵騎窺山右”。“軍實獲輦載,班師去郊藪。還我井陘口,天險依然有”。“高子屬和何清新,崔顥名題嘆無偶。我聞此事思古人,董宣差可方吾友”。

容膝齋主評其詩曰:“丁孝虎這首詩可謂千古絕唱,象杜甫的《三吏》、《三別》,具有人民性,為民吶喊,反對侵略,企盼和平,詩中‘無征里下車,寧縛縣官手。無奪田間馬,寧斷縣官頭。有罪誠在我,我身甘任受。摘去我銅符,褫去我墨綬’。鐵骨錚錚,恆階平是蓋州的好男兒,是強項令,歌頌他理所當然”。可慈禧太后專權擅政,社稷不寧,民不聊生。有詩俠性格的丁孝虎憤慨、剛烈性格躍然紙上。另縣誌中三文,多評時政,冀求經濟強國,有益百姓安康。

曾任教馮庸大學教授的劉德成,在1929年刊行的《一葦軒詩剩》詩集中,《寄懷丁肖泉孝廉》詩曰:“吾愛丁夫子,風流賀季真。青箱名事業,白髮老詩人。傲骨寧諧俗,棄官欲避秦。故鄉風景好,明月悟前因。颯颯東風裡,著書鎮日忙。奇才追屈宋,好句戰蘇黃。眼底珠璣少,杯中日月長。辰州諸老輩,低首讓君狂。……”劉德成蓋平人,民國初年在北京讀大學與寓居津門的丁孝虎時有過從,其客觀評價“丁夫子”“健筆無人敵”深有感佩,敬慕之情充溢筆端。

丁孝虎“題灌園圖”詩中:“高隱事農耕,學圃尤艱辛”。“流濁山以外,泉清澗之濱。抱彼挈瓶智,勞此遺老身”。“至今灌園風,漢南人安在?”披露了他看破世俗,哀嘆隱寓,又有誰知的心聲。

1921年,丁孝虎在天津重閱四川任職筆記,記宦遊川江岷山之中,農商復興景象,心慰神安,陶冶性情,為他書法造就,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書橫幅:“蜀中彭城江西岸,綠野彌望。冬季播種福豆、宿麥,滿目青蔥......鹽井林立,萬灶煙騰,鹺商薈萃之區”。時與家鄉同好書信往來,以抒情懷。1922年,其得王兆林柬,知家鄉成立了“同善社”,“崇奉孔子釋伽為尊,清靜、定靜道契同源”,“每日閒余時,靜坐一、二時,恢復精神,健全軀體,實於人事無廢也”。曾贈老友王兆林楹聯:“我奉明公為畏友;人能節慾乃長生”。又寄《贈王兆林處士》詩曰:“動於中,搖其精,去戕賊,此養生,啖皛飯,煨黃獨,詩可評,畫可讀”。妙論養生之道,巧研詩文要旨,賞玩書畫,頤養天年。詩中自謂:“沽水一何深,行吟以當哭。賤子吞聲無復陳,我亦殷憂一杞人”。言辭之間透出內心抑鬱難述,欲哭吞聲,不知何時能回歸鄉梓之情。

丁孝虎膝下無子嗣老來無依,憂思懷鄉。1923年間,來到營口女兒家居住。在營川其設立“醫字社”,接待患者布施醫方。臨池處診,樂而忘疲。學書索字的後學者接踵而至,他總是欣然樂與,殷勤而無倦容。寬容大度,無所索取,實為可敬可佩。

丁孝虎74歲,重書左思《蜀都賦》,石印刊行。此帖冊為行草,後附姚錫光跋文一篇。姚錫光,字石泉,江蘇丹徒人。民國歷任要職,北洋政府封贈“錫威將軍”。在天津與丁孝虎相識,結成莫逆之交。在跋文中曰:“丁肖泉先生夙有書名,嘗見所書楹帖、圍屏等,及捲軸、冊子,大小字跡,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正如徐文長所書,蒼勁中姿媚躍出;歐陽公所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者。茲復瀏覽所書《蜀都賦》初本,益見筆歌墨舞,神采奕奕。蓋先生宦遊岷中,于山川險要,風化淳漓,閱歷既久,政聲卓著,淡於名場......隱寓思蜀之意跡。其閉戶著書,間以仲景方藥濟世。俯游林下,杖履逍遙,先生人品甚高,時稱遺老,每接光儀,良用景仰,正不獨酒罷茶餘,縱談書法,僅結一重翰墨緣也!”姚氏題跋,即是對丁孝虎書法及人品的簡評,讚賞有加,自不贅言。

現存僅見丁孝虎墨寶多為民國以來所作。如,對聯“鄉閭禮讓已成俗;意氣簡靜足鎮浮”;橫幅“王右丞約裴秀才游輞川書”;詩堂“題灌園圖”等,諸多楹聯、橫幅。各體書跡,皆有“雄秀之氣”。尤其小字書法作品“題灌園圖”五古詩,精緻躍現。清末即有帖學不能書大字之言,一時書體“非魏即顏,非顏即魏”,“顏底魏面”成了清末民初書法界一種時尚風格。丁孝虎自有帖學和魏碑之根底,從現在所見到的作品中,可看出大都是融合顏何之體,參以已意,自成一家。其書楹聯、捲軸、冊子各有特點,多以行草見長,對聯則以行楷為多。觀其作品,筆法雄強、蒼勁、奇拙、高古;用墨濃重,形成一種骨力洞透,筋肉丰韻,清新、沉毅,似醜而味美的個人書風。明末大書法家傅山曾云:“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丁孝虎作品中多有顯現。

丁孝虎“嘗謂:‘醫、字小道,片書薄技,無關重輕。當自顧名思義,忠孝根本,貴識其遠者大者,若僅割服墓廬以為孝,效死殉難以為忠,此其近且小者也’。觀其出處,言論足征胸中邱壑不凡。

現年七秩晉五,精神猶矍鑠,志成碩宿,鹹推重一時”(《營口縣誌·流寓》1933年版)。日本侵占東北後,“醫字社”難以維持,經濟拮据,生計窘迫,族人丁鑒修、族孫丁鴻順時有資助。1940年前後,無疾而終,魂歸故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