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一門普門
一門和普門的並稱。‘一門’單指一德一智的法門,‘普門’指含攝一切總德全智之法門。《法華經》卷七〈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智顗《觀音玄義》卷下解釋普門之義︰
‘若凡夫外道見愛等門,尚不能通出三界,何況普耶。三藏通教雖通化城,亦復非普,別教漸通,亦非普義,唯圓教教觀實相法門能遍十法界、千性相,三諦一時圓通。圓通中道,雙照二諦,獨稱為普門也。’
此謂圓通實相中道之法門為普門。
至於密教則以大日為普門之本尊,彌陀、藥師、不動、觀音等為一門之本尊,因此,修普門之法為普門行,修一門之法稱為一門行。《大日經疏》卷一︰‘若諸行人殷勤修習,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
深層闡述
大凡真言宗的修行是一即一切,若從不動明王三摩地觀察宇宙,則宇宙之一切無非是不動明王的忿怒三昧;若以觀世音菩薩之三昧觀察世界,則世界的一切無不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因此,一門的不動,或者觀世音的三昧無異於普門大日的三摩地,故由一門而入的劣慧小機,也可獲得普門的萬德。但由於一門的修行只是一門的成佛,所以必須再轉方便而作普門的修行,此即《大日經疏》卷一所云︰‘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為說瞿曇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勤不久,成此仙身,更轉方便,即成毗盧遮那身也。’
《大日經疏》第三重第三十一門普門之條又雲︰‘一門之行,原為入普門之方便,故契於一門果時,轉一門方便之相,即成普門毗盧遮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