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

《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是北宋詞人周邦彥的一首寫思婦閨情之作,是詞人青少年時的作品,主要摹寫年輕女子的相思之愁和內心少為人知的深深悲哀。上闋寫抒情女主人公的外貌與情態,下闋寫她的心情愁思。全詞景物描寫與情感的表達渾然一體,風格清麗秀雅,是典型的婉約詞風。

作品原文

一落索

眉共春山爭秀 ,可憐長皺 ,莫將清淚濕花枝 ,恐花也、如人瘦 。

清潤玉簫閒久 ,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一落索:《詞譜》卷五:“歐陽修詞,名《洛陽春》。張先詞,名《玉連環》。辛棄疾詞,名《一絡索》。”按賀鑄詞,有“初見碧紗窗下繡”句,名《窗下繡》。清吳綺詞,名《玉聯環》。毛本注云:“《清真集》作《洛陽春》。”按:《六一詞》有《洛陽春》詞,即此調,又名《玉聯環》,皆北宋之舊名。《詞統》作《一絡索》。雙調46字。上、下闋各23字4句3仄韻。

②共:介詞,同、跟。春山:古詩中一般將美人的秀眉比喻為春山。春山:春天裡的山野。

③可憐:可惜。長皺:指經常愁眉不展。

④濕:沾濕,打濕。此句用李商隱《天涯》:“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枝。”及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憶君清淚如鉛水”詩意。

⑤恐花也、如人瘦:羅忼烈云:李清照《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程垓《江城梅花引》“一夜被花憔悴損,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朱淑真《菩薩蠻》“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皆自清真句化出。

⑥清潤:形容她吹蕭時樂聲清亮幽潤。玉簫:玉制的簫,此處為簫的美稱。閒久:閒置巳久,久未吹簫。

⑦知音:喻知心人。

⑦但:只。取:助詞,表動態。亭:古代設於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白話譯文

柳眉是那樣的秀美,只有嫵媚的春山能與之比美,可惜它卻皺得緊緊的。別讓淚水打濕了花枝,使花兒也像人一樣消瘦。因為知音難覓,她那清亮圓潤的玉簫聲已經很久聽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為什麼每天倚著欄乾發愁?那就問一問長亭前的柳樹吧!

創作背景

清人沈雄《古今詞話》引宋人陳鵠《耆舊續聞》記載,這首詞是周邦彥寫給汴京名妓李師師的,但此說未必可信。《清真詞》編此詞人“春景”類,無題,考其內容,顯然是描寫“閨情之作”。周邦彥年輕時在汴京作太學生及太學正期間,曾結識了一些歌女,這首詞即是作者以極大的同情來揭示歌女內心的痛苦的。這一歌女形象,可以視作汴京城中眾多歌女悲苦命運的典型概況。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清·劉熙載《藝概》指斥周邦彥詞“周旨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報紙雜誌亦不乏貶斥之詞。其實,《清真集》編入“春景”類,描寫閨情之作的詞,情感真摯、內容豐富,委婉含蓄、別開生面,這首小令就是其中一首。

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首先描寫女子的外貌。以“春山”喻眉毛,以個別代整體,寫人之美,五代馮延巳即有“低語前吹頻轉面,雙眉欽恨春山遠”。美成用“爭秀”二字,有意同“春山”比秀,比“春山”更秀。“爭”字意味深長,以動寫靜,更見生動。因為詞人善於點化,化腐舊為新鮮,遠比“淡淡春山”、“淡掃蛾眉”、“春山八字”、“眉蹙春山”具有新意。

“可憐長皺”充滿詞人的主觀情感。“春山”喻眉頗具清俊之氣。上句寫外貌,下句表現內心愁怨。只描摹秀眉之美,讓人想像其容貌之俊。層層翻出新意。

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承上,以花喻人的容貌,寫哀怨情況。“清淚滴花枝”形容女子因傷心而落淚,呈現出一個美的畫面,雖非首創,確也奇異。唐·白樂天《長恨歌》用“玉容寂莫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楊妃傷心掉淚;馮延巳《歸自謠》用“愁眉斂,淚珠滴破胭脂臉”,亦系客觀描寫,而周詞運用翻進一層的手法。用花瘦比人瘦,古人詩詞也用過,宋·黃庭堅《驀山溪》‘‘春風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寫伎女陳湘,也是客觀描寫,沒有寫出詩人內心之感受。而周詞活用前人詞句,不重複前人意思,另闢新境:似乎少女嬌嫩的臉上,連幾滴眼淚都禁受不得,會“滴破胭脂臉”。著眼於花,花人合一,用筆深婉。同宋-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詞人無限的憐惜之情,滲透著詞人無盡的關切之感。推陳出新,別出心裁,曲折頓挫,搖曳生姿。將那委婉的情致、深厚的意韻,有層次地有深意地不斷傳出,故有“詞家神品”(王又華《古今詞論》)之讚譽。

上片主要寫外貌,下片著力寫內心。

清潤玉簫閒久,知音稀有——“清潤”句承上,從側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緒、滿腹愁思。寫其愁恨,先寫“玉簫”,是象徵,作陪襯。人物的風姿、孤寂從“知音稀有”中顯露無遺。“知音稀有”是全詞之主旨,也是愁恨的原因。既說明其才藝出眾,又點出其歌伎身份。昭君出塞,尚有琵琶以寄幽怨,詞中女子連托玉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沒有了,深化了“知音稀有”的程度。

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欲知”、“但問”與上片“可憐”、“莫將”前後照應,連屬成句,巧設問答,運用相同的筆法,既像是女子自我內心的剖白,“顧影自憐”,又像是詞人對女子的深切憐憫與體貼人微。“日日倚欄”、“亭前柳”,會使人不禁想起唐·王昌齡的《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見柳就會引發離愁,觸動閨情。詞中女子日日倚欄凝望,離愁別恨,日積月累,積久彌多,足見閨怨之深。楊柳是愁怨的見證,“愁”而但問“亭前柳”。最後輕點一筆,一切都得到解釋,全詞也一氣貫通了。據清·葉申薌《本事詞》卷上(天籟軒刊本)云:“周美成精於音律,每制新調,教坊競相傳唱,游汴嘗主李師師家,為賦《洛陽春》雲……李嘗欲委身而未能也。”“欲知……但”,虛詞的使用,顯示出一種跌宕生姿的態勢,迴蕩著愁恨的旋律。點出“日日愁”,同上片“可憐長皺”上下呼應,又“問取亭前柳”同“莫將清淚滴花枝”前後照應,進一步渲染。向亭前柳“問取”,暗示因離別而傷感而愁怨,含蘊深沉。

一曲小令,化用前人諸多詩詞名句,自成佳制,別創新意。誠如《樂府指迷》所云:“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沈義父所說值得仔細體味。宋·張耒《秋蕊香》‘‘別離滋味濃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東牆柳,春色年年依舊”,可以作為這首詞的註腳。

“閨情”這個題目,是宋詞中常見的。但周邦彥詞寫得新穎別致,不同凡響。閨情詞自必以描寫閨中女子為主,此篇不同凡響,就在於在同類題材中,篇幅短小而內容豐富,無稱艷的辭藻,無刻意的雕飾,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含蓄委婉的筆致、清淡雅致的風格,給人以輕鬆率意之感。

這首詞以“知音稀有”為主題。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知音之嘆是傳統的題材。從上古“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少司命》)、“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古詩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樓》),到中古“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嶧》),“知音諳呂”,“知音識曲”。自先秦、漢魏,乃至唐宋,“知音”一詞時見出現。就是周邦彥《清真集》中,也時有知音之嘆,如《意難忘》‘‘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至於(玉樓春》所謂“玉琴虛下傷心淚,只有文君知曲意”,乃是詞人感傷官場難逢知己而向青樓混跡之悲;《風流子·新綠小池塘》、《少年游·並刀如水》中的女子,以及這首詞中的女子,都是寫歌伎知音之嘆,同時也寄寓了詞人個人的知音之感。

名家點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倚闌”二句寫景俊逸,擬諸詩境,有“十里曉風吹不斷,亂紅飛雨過長亭”意境。“落霞”二句寄懷天末,離思與落霞孤鶩齊飛矣。

羅忼烈《周邦彥清真集箋》:《古今詞話》所引《耆舊續聞》,謂此亦為李師師作。此蓋應歌之詞,代妓而作耳,苟如《續聞》所言,則作者方主李師師家,又何離恨之有?亦自相(牛氐)牾也。

劉斯奮《周邦彥詞選》:李清照《醉花陰》詞:“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膾炙人口。此詞亦有“莫將清淚濕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之句,情味似稍遜。然李詞確係女性口吻,周詞則屬男子言語,亦至為明顯。至於得句孰後孰先,其間有無淵源影響,則不可考矣。

錢鴻瑛《柳周詞傳》:本詞是周邦彥少年時作品,描寫的對象是年輕女子,很可能是歌妓。主要寫她內心不為人知的深深悲哀。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