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學浴

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學浴

《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學浴》,作者趙玲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這本書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人生問題,對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進行討論,從個人的情感到對社會的認識,都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本書沒有煽情故事,沒有麻辣語言,它是一杯清茶,讓你在喧囂中靜下來輕酌慢飲,直面人生、審視內心、細細回味。

基本信息

作者趙玲玲
ISBN:10位[7301132409]13位[97873011324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1
定價:¥25.00元

內容提要

用哲學培植起自己心靈的根,你才會發現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美麗;而融入生活,哲學才會顯示出更為頑強的生命力。
這本書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人生問題,對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進行討論,從個人的情感到對社會的認識,都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本書沒有煽情故事,沒有麻辣語言,它是一杯清茶,讓你在喧囂中靜下來輕酌慢飲,直面人生、審視內心、細細回味。

編輯推薦

當哲學的太陽冉冉升起,生活的迷霧會漸漸消失。

作者簡介

趙玲玲,台灣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德國哲學家Dr.Albertczench親炙十年;曾創立台灣東吳大學哲學系並任系主任九年,現任台灣天人研究學院院長、立德管理學院哲學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班客座教授。
現 任:北京大學哲學系道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天人研究學院院長、台灣立德
管理學院哲學教授、孫文學術思想研究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學 歷:教育部國家文學博士、輔仁大學哲學博士。(1973年)
教授經歷:
(1)1978-1980年任中山大學復校籌備處教授兼顧問。
(2)1980年(創立)-1988年任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3)1988任台灣師範大學三研所教授,1990-1996年併兼任所長。
(4)1969年起在:政大、輔大、東吳、師大、華梵、國防醫學院、國防大學等大學部及研究所講授:中、西哲學史、理則學、認識論、形上學、心理學、易經、老莊思想、佛學概論、哲學概論、人生哲學、心靈哲學、管理哲學、魏晉學術思想及當代哲學專題等諸哲學專題研究課程。
(5)2006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研究生班講授:哲學導論、周易經典;2008年另講授:方法論、 漢唐思想史。
(6)2004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管理哲學董事長班講授:
道家的養生術、風水哲學、道家的生命哲學、中西文化的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中國哲學與文化、哲學概論、周易的核心思想與現代價值、易經的用世之道等十幾場演講。
現任學術及社會服務:
(1)國際儒聯及孔孟學會理事、黎明及中華學術基金會董事
(2)易學、道學雜誌顧問(1976、1980年迄今)
(3)1991年起主辦「21世紀孫逸仙思想國際學術系列研討會」迄今己13屆。
主要學術論文及專書:
(1)邵康節觀物內篇之研究
(2)先秦儒道兩家形而上思想之研究
(3)魏晉南北朝士人之價值取向與講學之風
(4)清識、清談、談隱
(5)雙體四用論
(6)《人生哲學的現代意義》,《生命之歌》《有理與合理》《中國哲學與中國前途》,《人的時代意義》,《易經的用世之道》,《孫逸仙哲學思想》,《信仰與情操之美》《未知生焉知死》,
(7)從思維方法學看易經非常態預測學對廾一世紀之貢獻
(8)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文化內在性承啟之省思
(9) 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學浴(北大出版社2008)

目錄

自序
幸福在你手中:困惑時代的自我選擇
第一章徘徊在得失之間
第二章有預防挫折的疫苗嗎
第三章幸福就在你手中
第四章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
尺度在人心裡:合理走遍天下
第五章小心,有理不一定合理
第六章意見不是知識
第七章從根本上培養人際關係
培植心靈的根: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美麗
第八章科技社會還需要道德嗎
第九章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
……

書摘

第一章徘徊在得失之間
相信只要稍稍懂事的人,大概都經歷過得和失這兩種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得”應該是很快樂的事,而“失”應該是很痛苦的事,可是事實又好像未必如此。因為,有時是“得”了,卻覺得很惶恐,得到之後又往往會有某種程度的後悔,又希望它來得稍遲一些,或者希望以別的方法得到,乃至於在失去某些事物時,又可能因為別人的勸說、解釋,而使得自己覺得“失”或許也是一種很好的滋味。因為沒有吃過苦的人,不知道甜的滋味是什麼;沒有生過病的人,不知道健康的滋味是什麼。所以,“失”的滋昧有時候好像也是必需的,唯有有了“失”的經驗,才能了解到“得”的可貴。因此,“得”不見得快樂,“失”不見得痛苦,但是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得”,不希望“失”。當自己仔細思考時,心中依然有相當多的矛盾,究竟我是喜歡“得”呢,還是喜歡“失”?當我期盼“得”的來臨時,到底是基於怎樣的複雜情緒,使自己一直盼望“得”?由於我們自己並不了解這種複雜的情緒,所以往往會用盡各種辦法,為著一個奇怪的觀念而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乃至於生命。等到年齡稍長之後,仔細算算自己這一生的賬,發現似乎並沒有得到,也談不上失去,可是一生卻在“得”與“失”的複雜心理狀況之下,就糊裡糊塗地走過來了。所以得失問題和每一個人的關係都非常密切,但是好像都是霧裡看花,並沒看清楚;亦因為不了解,心裡也就很惶恐。因此,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的話,至少在得失問題的處理上,表現得並不理想;假如說人的目的是追求智慧與聰明的話,那么人如果不能面對、了解得失問題,就永遠不可能成為有智慧的人。所以,我想談談——為什麼得失問題那么讓人關心,卻又那么撲朔迷離,讓人覺得就連經驗、年齡都不足以駕馭它、控制它,更遑論想隨心所欲地操縱它的影響力了。
首先要說的是,究竟什麼是“得”,什麼是“失”,第二要談的是,為什麼得失在我們的心理上,會成為具有那么大影響力的巨人,操縱著我們的理想、作為,乃至一切的一切,究竟其原因何在?第三部分是關於得而復失,或不得其求的後遺症。得失本身只不過是剎那之事,但是得失之所以讓我們重視,以及得失之所以能擺布人的心理,主要原因是它的後遺症太可怕。第四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決,如何把得失的心理問題從人身上拋離出去,假如不能完全拋開的話,最起碼也希望讓它的危害度降到最低。
一、得失:橫看成嶺側成峰
首先來談什麼叫做“得失”。相信大家都會說:想要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