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我國東北地區放養柞蠶的計量單位。指一個勞動力在放養管理中能擔負的生產任務。由於蠶場地勢、柞樹密度及繁茂狀況等不同,“一把剪子”所需要的蠶場面積相差很大,一般為40——50畝。“一把剪子”春蠶用種繭約3千粒,秋蠶4——5千粒。
柞蠶
柞蠶( Antheraea pernyi;tussah )zuòcán,鱗翅目大蠶蛾科柞蠶屬。古稱野蠶、槲蠶。一種吐絲昆蟲 ,因喜食柞樹葉得名 。繭可繅絲 ,主要用於織造柞絲綢。中國是最早利用柞蠶和放養柞蠶的國家。現在中國的柞蠶生產分布於10多個省區,以遼寧、河南、山東等省為主。柞蠶屬完全變態昆蟲,一個世代經卵、幼蟲、蛹、成蟲 4 個發育階段 。經四次眠和蛻皮。每蛻皮1次,遞增1齡。一頭蠶從孵化到5齡老熟結繭需要50天左右,春蠶一生食葉30~35g左右,秋蠶食葉50~58g。其中大蠶食葉占總食葉量的80%以上。春蠶體重14g,秋蠶21g左右。至生長極度時,分別比蟻蠶體重約增加2000~3000倍。僅幼蟲期取食 ,以蛹越冬 。柞蠶卵在室內加溫孵化,幼蟲則通過人工管護 下放在 野 外柞樹上任其自行覓食生長、吐絲結繭。同時加強管理 ,防止鳥 、獸危害 ,並及時采繭。柞蠶的主要病害有: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柞蠶膿病)、柞蠶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蠶寄蠅病(蠅蛆病)和線蟲病等。應通過嚴格檢驗,及時淘汰病蠶、病蛹、病蛾。進行卵面和蠶室柞蠶生活史蠶具消毒,施用化學藥劑和選育抗病品種等方法防治。
柞蠶蛹期的保護層(內含蛹體)稱柞蠶繭,蠶業上供繅制柞蠶絲用。柞蠶蛹可供食用,殘渣可作魚、畜、禽的飼料。繭呈橢圓形 , 雌繭和秋繭稍大 。春繭淡褐色 ,秋繭深褐色。主要由繭層、蛹體、蛻皮(蛹的外殼)組成。繭層約占鮮繭重量的 8% ~ 12% , 因受排出的消化管內容物浸潤而變硬,影響繭絲的解舒。繭絲平均一個重0.4~0.5克;繭絲長一般700~800米;繭絲纖度平均為 5.6 旦 。繭層 重和繭層率高,則出絲多,經濟價值高,收購柞蠶繭時常以此作為評繭的主要依據。
用柞蠶結繭時吐出的絲縷加工成的纖維稱柞蠶絲,是織造柞絲綢的原料,在工業和國防上也有重要用途。柞蠶繭絲由兩根平行的扁平單絲並成,其主要成分為絲素和絲膠。絲素白色半透明,有光澤,約占85%;絲膠淡褐色,約占13%;此外還有灰分、色素等,約占 2% 。繅絲時把幾個柞蠶繭的繭絲抽出,借絲膠粘合而成柞蠶絲。柞蠶絲手感柔軟有彈性,耐熱性良好 ,溫度高達 140℃ 時強力才減弱 , 耐濕性亦強。絕緣、強力、伸度、抗脆化、耐酸、耐鹼等性能均優於桑蠶絲。但織物縮水率大,生絲不易染色。
以柞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原產中國,發育溫度為8--30℃,發育適溫為11-25℃,最適宜的溫度為22-24℃。主要分布在中國。在朝鮮、韓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和日本等國亦的少量分布。
生活史與習性 柞蠶屬完全變態昆蟲,逐一置於產卵袋內或產卵紙上產卵。一個世代經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發育階段,僅幼蟲期取食,16小時後拆對,以蛹越冬(圖1)。
①卵。色灰白,因外被膠狀物質而呈褐色。扁橢圓形,長2.2~3.2毫米,寬1.8~2.6毫米,雌雄分放,鈍端有受精孔。胚胎髮育過程中,卵面一度出現凹陷,稱卵渦;胚胎髮育至氣管完成期,卵面再度鼓起,或將雄繭作降溫處理,並發出輕微響聲,稱卵鳴。一頭雌蛾產卵約200~400粒,每克重約100~120粒。暖繭溫度:二化性春用種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②幼蟲。保種適宜相對濕度為50~70%。卵產下後,約經10日左右孵化成幼蟲。從冬季至翌春保持0~5℃,孵化多發生在黎明。在21~27℃的適溫下,幼蟲期約為45~55日,經4眠5個齡期。遇生態條件惡劣,如天氣乾旱,葉質硬化等情況時,會出現少數5眠6齡蠶。蟻蠶體呈黑色,頭部紅褐色;蛻皮後始現品種的固有色,有青黃蠶、白蠶和杏黃蠶等類型(見彩圖)。頭部有觸角、吐絲孔、單眼、口器等器官。采後即將柞葉剝去。胸部3個胸節,晚采有損絲質。各有胸足1對。腹部由10個環節組成,著生4對腹足和1對尾足。
⑥采繭。第1胸節兩側和1~8腹節兩側各著生氣門1對。各環節上有毛瘤,剛毛挺直(圖1)。初孵化的蟻蠶喜食卵殼,即可將蠶全部移至專門的繭場,各齡眠終蛻皮後的幼蟲喜食蛻皮並直接吸飲天然雨露。1~3齡小蠶喜食嫩柞葉,適應相對濕度為80~90%的濕潤環境,相對濕度低於70%時生長發育顯著緩慢。4~5齡大蠶喜食適熟柞葉,可適應略乾燥的環境條件,一般春蠶多移,但相對濕度低於50%時會出現半蛻皮蠶或眠中死蠶。蟻蠶有強烈的趨光性和群集性;大蠶則喜背光。5齡蠶體長8~9厘米,寬1.5~1.8厘米,一般從 2齡開始進行。重12~20克。以利攝食和棲息。老熟後選擇適當位置,用腹足倒抓柞枝,排出消化管內容物,又可避免蟲、鳥、獸、風、雨、乾旱、低溫等的侵害。吐絲綴合柞葉成筒狀,管理方便,結成繭柄固定於柞枝,室內飼養面積小,然後吐絲結繭。吐絲中後期再度排出消化管內容物浸潤蠶繭,使繭層由鬆軟變為堅固而有彈性。使蟻蠶孵化後自行爬上嫩葉攝食。繭呈橢圓形,也可將種卵袋或剪成條狀的種卵紙分散掛在柞樹新梢基部,褐色,近繭柄一端留有繭層較疏鬆的繭孔。
③蛹。蠶體在繭內蛻皮化蛹。蛹呈紡錘形,初為淡黃色,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藥液進行卵面消毒。3~5日後轉棕褐色,春蠶為70~75%;秋蠶為75~90%。長3~4厘米,寬 1.8~2.2厘米,由頭、胸、腹 3部分組成。孵卵溫度,④成蟲(蛾)。秋蠶在放養前8~11日進行。蛹經感溫後於繭內羽化成蛾,吐出鹼性溶液軟化繭孔處繭層的絲膠,然後從繭孔鑽出。蛾體長3~5厘米,雌蛾稍大,翅展14~16厘米,灰褐或橙黃色,全身被鱗毛。前後翅各有膜質眼狀斑紋1對,斑紋四周繞有黑、紅、藍、白等色條(圖2)。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通常雌雄比為4:6,時間控制在7~9月,羽化時雄蛾先出,夜間交配。
柞蠶在自然條件下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化性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而改變。中國柞蠶在地理分布上有明顯的化性分界帶,從山東省泰安地區經河南省林縣至甘肅省平涼地區一線以北,為二化性地區;從山東省費縣經河南省嵩縣至甘肅省天水地區一線以南,二化性蠶區一年放養春蠶和秋蠶各1次,為一化性地區;兩線的中間地帶則一化性或二化性均相對穩定。約55~60天營繭結束。
放養 柞蠶卵在室內加溫孵化,幼蟲則通常在人工管護下放到野外柞樹上任其自行覓食生長、吐絲結繭。放養時間和方式因地區而異。一化性蠶區一年放養春蠶1次,一般在4月上旬進行,約55~60天營繭結束。二化性蠶區一年放養春蠶和秋蠶各1次,春繭一般5月初放養,6月下旬采繭;秋蠶多在8月初放養,中國柞蠶在地理分布上有明顯的化性分界帶,10月初采繭。近年在部分無霜期短的二化性蠶區,常用低溫抑制種繭發育,使二化性柞蠶年僅放養1次,夜間交配。稱“二化一放”,時間控制在7~9月,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並防止柞樹樹勢衰退。在一化性蠶區,也有採用人工長光照(17小時)照射春蠶(蛹),使蛹解除滯育,一年放養2次,稱“一化二放”。
放養的技術環節包括:
①孵卵。時間與柞葉萌發生長情況相適應,一般春蠶在放養前15日左右,蛹經感溫後於繭內羽化成蛾,秋蠶在放養前8~11日進行。孵卵溫度,由頭、胸、腹 3部分組成。春蠶(包括一化性品種)適溫為20~22℃;秋蠶適溫為22~26℃。寬 1.8~2.2厘米,相對濕度,長3~4厘米,春蠶為70~75%;秋蠶為75~90%。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藥液進行卵面消毒。孵卵後期卵鳴結束第4天,蟻蠶即破殼而出。
②放養。常用柞蠶幼蟲不喜攝食而喜群集的植物葉引集蟻蠶,然後均勻撒放在有新梢嫩葉的柞樹上。褐色,也可將種卵袋或剪成條狀的種卵紙分散掛在柞樹新梢基部,使蟻蠶孵化後自行爬上嫩葉攝食。1~2齡幼蟲也可將鮮嫩柞枝採回用土坑加溫,或用塑膠薄膜覆蓋在室內飼養。然後吐絲結繭。室內飼養面積小,管理方便,又可避免蟲、鳥、獸、風、雨、乾旱、低溫等的侵害。
③勻蠶。用腹足倒抓柞枝,即通過剪枝將分布過密的蠶調整到鄰近無蠶或少蠶的柞樹上,以利攝食和棲息。一般從 2齡開始進行。④移蠶。為使葉質、葉量適合不同齡期柞蠶生長發育的需要並維護柞樹生長繁茂,到適當時期將蠶全部移至另一蠶場。一般春蠶多移,可適應略乾燥的環境條件,秋蠶少移;種蠶多移,生產絲繭的蠶少移。在眠中、眠起、烈日、雨大、露重和風大時不宜移蠶。⑤結繭。 5齡末期當出現少量熟蠶時,即可將蠶全部移至專門的繭場,任其自行結繭,剛毛挺直(圖1)。同時加強管理,各環節上有毛瘤,防止鳥、獸危害。第1胸節兩側和1~8腹節兩側各著生氣門1對。⑥采繭。著生4對腹足和1對尾足。一般在蛹體壁硬化時進行,腹部由10個環節組成,早采易傷蛹體,晚采有損絲質。采後即將柞葉剝去。雨天、露重和高溫時不採繭。
採種 中國柞蠶種繁育程式採用母種、原種和普通種三級制。母種由省級蠶種場繁育,原種由市或縣級蠶種場繁育,普通種則由繁種村、戶繁育。葉質硬化等情況時,種繭通常在人工控制溫度、濕度、光線的保種室內平攤或串掛保存。秋期用自然溫度,冬期適溫為2~-2℃。越冬後蛹解除滯育,保持2~5℃至暖繭。“二化一放”種繭置保種庫內,從冬季至翌春保持0~5℃,夏至以後庫溫保持6~8℃。保種適宜相對濕度為50~70%。暖繭溫度:二化性春用種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至18~21℃時保持恆溫;秋用種宜控制在 22~27℃之間。一頭雌蛾產卵約200~400粒,春蠶因雄蛾比雌蛾早出2~3日,宜將雌繭提前2~3日暖繭,或將雄繭作降溫處理,可使出蛾期相近,稱卵渦;胚胎髮育至氣管完成期,提高交配率。卵面一度出現凹陷,雄蛾善飛,胚胎髮育過程中,應及時捉蛾,雌雄分放,寬1.8~2.6毫米,晾乾體表水分,長2.2~3.2毫米,展翅後放置一處任其自行交配。扁橢圓形,雄蛾數量一般應比雌蛾多10~15%。交配適溫春期為18~22℃,色灰白,秋期用自然溫度。已配對的蛾經半小時後提放另一處,以蛹越冬(圖1)。16小時後拆對,並剪除雌蛾翅3/4,逐一置於產卵袋內或產卵紙上產卵。選蛾宜嚴,晾蛾時選雄蛾,拆對時選雌蛾。春期產卵2日後,將卵移入2~8℃的保卵室內保護。至清代而從原產地山東傳入河南、遼寧、陝西、貴州、四川、安徽等地,
病蟲害 主要病害有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或稱柞蠶膿病(病原為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柞蠶微粒子病(病原為柞蠶微孢子蟲)、空胴病(病原為柞蠶鏈球菌)、柞蠶寄蠅病或稱蠅蛆病(病原為柞蠶飾腹寄蠅)和線蟲病(病原為線蟲,人工放養技術自明代中葉以後漸趨完善,中國分布較廣的是兩索線蟲)等(見彩圖)。應通過嚴格檢驗,及時淘汰病蠶、病蛹、病蛾。中國是最早利用柞蠶和放養柞蠶的國家。進行卵面和蠶室、蠶具消毒,主要用於織造柞蠶綢。施用化學藥劑和選育抗病品種等方法防治。繭可繅絲,主要蟲害有黑廣肩步?或稱琵琶斯(圖3)和螽斯等,主要靠施用化學藥劑或毒餌等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