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微粒子病

蠶微粒子病(pebrine disease of chinese silkworm,PDS)又稱為鏽病、班病等。是由原生動物孢子蟲綱的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寄生而起的一類蠶的傳染性原蟲病。因病原寄生於柞蠶和家蠶(桑蠶),故又分別稱為柞蠶微粒子病和家蠶微粒子病。

分布危害

微粒子病的第一次流行是1845年發生於法國後來傳遍義大利西班牙敘利亞羅馬尼亞。1865年,此病使法國及義大利的養蠶業陷於絕境。到目前為止,世界各養蠶國家都有本病的發生。本病主要危害種蠶的生產,受胚種傳染的以及在1-2齡期感染較重的蠶,大多數在蠶期死亡,在收蟻期時如混入3%的病蠶,到熟蠶時發病率可達50%-60%,無法制種,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疾病病原

家蠶微粒子病病原
1.分類 

普遍發生的家蠶微粒子病的病原是屬原生動物門,孢子蟲綱微孢子蟲目、微孢子蟲科,微孢子蟲屬:蠶微孢子蟲(Nosenabombycisnaegeli,NB)。但近十多年來,日本已從蠶(或蛾)體內發現分離到一些新型微孢子蟲,孢子形狀與NB相比較,可歸納為以下三類,共10種,他們均為大小不等的卵圓形微孢子蟲。
2.NB形態 

NB為卵形或長卵圓形,大小一般為3.8-3.9×2.0-2.2μm,單細胞結構。電鏡觀察NB孢子的孢壁由外膜、中層膜、內膜三層組成。內含細胞質,具AB二核、極質、極錨、極絲、內質網、後極泡等細胞器。極絲為管狀細絲,平均長124μm,前端連線於前極孢壁下方的極錨,上有微孔稱極孔,後部繞核12-13圈呈螺鏇形,位於後極腔內。
3.NB生活史 

NB孢子被蠶幼蟲吃下後,因消化液的刺激,孢子迅速吸收水分膨脹發芽,依靠壓力將極絲彈出,極絲是貫通力很強菅子,能把芽體注入寄主細胞內。當芽體在被送出到達端時,才作為一個實體開始能看到。它僅有一層原生質膜,二個核和少量核糖體的特異膜狀物。侵入蠶體細胞後,芽體二核靠近形成連核體,具有較多的核糖體與小胞體的營養體,孢內有極絲。然後進行分裂增殖,變成裂殖體。裂殖體為圓形,大小為4-5μm,具薄的皮膜,膜內有二核,當營養缺乏時,進入孢子形成期,裂殖體變成母孢子,母孢子進行分裂,變成二個孢子母細胞。孢子母細胞內部形成孢子小器管,漸漸發育變為成熟的孢子。整個發育過程大約4天。在整個發育進程中缺乏線粒體;這是微孢子蟲類的特徵。

柞蠶微粒子病病原

直至1992年,柞蠶微粒子病的病原種類還不清楚。但近幾年來,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丁傑等人從遼寧柞蠶中分離出4種微孢子蟲。他們都屬原生動物門、孢子蟲綱,有絲孢子亞綱,微孢子蟲目,單絲亞目,微孢子蟲科的微孢子蟲,其主導形狀都為橢圓形,除修氏區域網路蟲為單核結構外,其餘都是多偶核結構。生活史基本相同,在寄主體內分為孢原質,裂殖體,產孢體,孢子母細胞和孢子5種形態。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1.病蠶、蛾及其屍體,排泄物(蠶糞胃液蛾尿),脫離物(病卵殼、蛻皮殼、蛹殼、鱗毛),蠶繭等。
2.患病昆蟲的屍體、排泄物、脫離物。
3.被病原污染的蠶場、蠶室、蠶具、柞、桑樹葉等。
(二)傳染途徑
蠶微粒子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食下傳染和胚種傳染兩種。
1、食下傳染 

蟻蠶和蠶兒食下被病原污染的卵殼,脫皮殼,蛹殼等傳染源和食下被病原污染的柞桑樹葉等食物而染病。
此外家蠶微粒子病可傳染柞蠶和蓖麻蠶,而柞蠶和蓖麻蠶微粒子病不傳染家蠶。但近年來發現柞蠶微粒子病病原VC和VN可感染家蠶。
2、胚種傳染 

患病雌蠶體內的病原可侵入卵巢,並寄生於蠶卵胚胎中,帶入下一代蠶體造成發病。又稱經卵巢傳染或母體傳染。雄蛾感染本病後,病原可侵染睪丸、精原細胞、精母細胞及精束。被寄生的精母細胞不能正常發育為精子,但成熟的精子不會感染微粒子原蟲。當交配時病原可以隨精液而進入雌蛾的貯精囊及受精囊,但不能進入卵孔,所以不會造成胚種傳染,母蛾檢查時可以檢出病原。
(三)發病規律
1、胚種傳染的蟻蠶孵化後發育遲緩,嚴重的當齡死亡,輕度感染最長不到四齡即死。
2、蟻蠶或一二齡蠶兒食下孢子而感染的,嚴重的當齡死亡,輕者可發育到四齡、蛻皮、上蔟成蔟而死亡或僅結薄皮繭。這種感染對絲繭育影響較大。
3、4-5齡感染的蠶對絲繭育影響較小,但對種繭育影響極大。大蠶感染此病成為胚種傳染的傳染源。
以上3個感染時期,上一個感染時期的蠶會成為下一個時期的傳染源而使此病循環往復很難根除。發病率的高低因蠶品種,發育時期,及飼育環境不同而異。

臨診症狀

蠶微粒子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蠶各變態期均有不同的病症。
1、小蠶期 收蟻后兩天不疏毛,體色深暗、體軀瘦小,發育遲緩,重者逐漸死亡。
2、大蠶期 體色暗(或淡)呈銹色,行動呆滯,食慾減退,發育遲緩,群體大小不齊,蠶體背部或氣門線上下出現密集渣點呈黑褐色,重者成半蛻皮蠶而死亡。
3、熟蠶期 多不結蠶,吐絲慢,多數結成薄皮繭。
4、蛹期 體色暗體表無光澤,腹部鬆弛,反應遲純,脂肪粗糙不飽滿,有紅褐色渣點,血液粘稠度低。
5、蛾期 蛾翅薄而脆,鱗毛稀少,易脫落,翅展不好,易成卷翅蛾,蛾肚小卵少,腹部背翅管兩側有黃褐色渣點,血液混濁,尿呈紅褐色。
6、卵 卵形不整,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齊,有重疊卵,產附差,易脫落。不受精和死卵多,輕者與正常卵無差異。

機理病理

微粒子原蟲發芽後,芽體侵入蠶體細胞內,吸取營養,被寄生的細胞腫大,細胞液化呈乳白色不透明狀,胞核縮小,使蠶的器官組織發生特異性病變,病蠶的絹絲腺上發生乳白色不透明的瘤狀突起。蠶體細胞除幾丁質的外表皮,氣管的內膜螺鏇絲,前後腸壁內膜以及其它的器官組織都能被寄生危害,發生寄生的組織器官有先後,一般依中腸皮膜組織→中揚環狀筋肉→中腸縱走筋肉→馬氏管氣管絹絲腺生殖器官血球真皮細胞神精系背脈管的順序。在細胞內發芽生長,新的芽體又侵入健康的細胞。微粒子原蟲寄生在蠶體細胞內時,分泌一種蛋白酶,使細胞內容物溶解,液化成空洞,待大量吸取養分後,進行分裂增殖,使蠶體組織細胞破壞解體,使蠶的生理機能發生機械障礙和營養障礙而致死。尚未發現微粒子原蟲產生毒素,所以此病為慢性傳染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