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代公務員的簡訊息

《千字文》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作者周興嗣,他用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進行排列組合,鼓搗出了一篇音韻諧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長詩。從這一千個字中,能夠看到中國文化的完整輪廓,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為袖珍的百科全書。來自東北那疙瘩的望於江湖,充分發揮東北人的小品幽默和搞笑功力,用別開生面的歷史典故和八卦段子解讀千字文,引人入勝。這是一個速成的社會,什麼事都有捷徑可尋,如今連看上去難以接近的國學也有一本讓人很快上手的書,而且可以讓你在一氣呵成的輕鬆閱讀之後,昂首挺胸地對外宣布:我終於讀懂了中國最深奧的一千個字。

作者簡介

作者:周興嗣 [公元四六九年至五二一年]字思纂,陳郡項人現河南省項城市。生年不詳,卒於梁武帝普通二年。世居姑熟,博學善屬文。武帝時,拜安成王國侍郎。帝每令興嗣為文,如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義之書千字文。每奏,輒稱善。官終給事中。興嗣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又作有文集十卷,(《梁書》及《兩唐書志》)傳於世。
望於江湖,出生於白山黑水之間,在大衙門裡當小公務員,屬於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那種,活了三十多年,剛剛解決溫飽問題,人家都大步流星奔小康去了,我還在溫飽線上傻站著看熱鬧。法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世界上一切災難都起源於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間裡,做一棵有思想的蘆葦。”我認真貫徹執行帕斯卡爾先生的講話精神,將出行次數減少到最低限度,想真正成為一棵呆在房間裡的蘆葦,但是如果沒有了思想,我就成了一個植物人了,怎么辦昵?我準備解讀《千字文》,來表明自己還有思想。

編輯推薦

天涯社區超人氣作品,一千個字,多大點事。中國使用時間最長,最受統治階層喜愛的啟蒙讀物《千字文》的無死角破解和全程解說。短短一千個字的背後,原來有這樣好看,幽默、玄妙,不羈的故事!

圖書目錄

楔子
皇宮大內微型情景喜劇:《大臣快跑》
宏篇巨製傳奇肥皂悲劇:《一夜白頭》
簡體版《千字文》原文重現
第一部分 地球還能轉多久
第一句 天地玄黃
天字第一號!大地最厚道?
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
從至高無上到低級庸俗
第二句 宇宙洪荒
大宇宙:永恆存在?爆炸產生?
小宇宙:生命何來?意義何在?
第三句 日月盈昃
十個太陽和三足鳥:假新聞是怎樣產生的
嫦娥吳剛和蟾兔:登月過程全記錄
第四句 辰宿列張
星星知我心
星座運勢預測最權威?
第五句 寒來暑往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暖風熏得人類憂,只怕地球變水球
第六句 秋收冬藏
秋水伊人:媚眼勾魂,烈焰紅唇
大約在冬季:外表冷漠,內心狂熱
第七句 閏餘成歲
年要怎么閏出來?我的心裡好期待!
我不怕不怕啦:太歲頭上敢動土
第八句 律呂調陽
風生於地,律出於管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第九句 雲騰致雨
雲雨巫山枉斷腸
第十句 露結為霜
不悲霜露但傷春
霜露之病不用愁,領導關懷能解憂
第十一句 金生麗水
金老漢一輩子窮得慌
生命之源:今天你喝了嗎?
第十二句 玉出崑岡
守心如玉
包辦婚姻
第十三句 劍號巨闕
好大一把銅劍,鐵鍋輕鬆刺爛
技術不斷進步,鐵劍新鮮出爐
第十四句 珠稱夜光
你照亮了黑夜 我卻看不到你
做點善事,終歸是好的
第十五句 果珍李柰
貪多嚼不爛
蘋果的作用
第十六句 菜重芥姜
心容萬物,萬物歸心
姜太公貴姓?孟姜女老幾?
第十七句 海鹹河淡
精衛無窮填海心
鹹吃蘿蔔淡操心
第十八句 鱗潛羽翔
身非形影,體非比目
鴻飛雪融,魚刺喉嚨
第二部分 歷史前行慢悠悠
第十九句 龍師火帝
祝融印跡遍天地
第二十句 鳥官人皇
三皇五帝一台戲
此鳥官與彼鳥官
第二十一句 始制文字
《說文解字》:那些人那些事
第二十二句 乃服衣裳
衣裳里的風流與哀愁
第二十三句 推位讓國
千萬別把我當人
第二十四句 有虞陶唐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第二十五句 弔民伐罪
人權、主權和皇權
第二十六句 周發殷湯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
第二十七句 坐朝問道
大發明家趙匡胤
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
年號和國號為何很重要
宰相和丞相有啥不一樣
第二十九句 愛育黎首
弱智兼弱勢的老百姓
第三十句 臣伏戎
伏波真漢子
定遠好男兒
第三十一句 遐邇一體
馬走西南 建百世功業
琴挑文君千古情緣
第三十二句 率賓歸王
古代公務員,有忙也有閒
葉公不待見,子張放冷箭
第三十三句 鳴鳳在竹
我為領導唱讚歌!
第三十四句 白駒食場
謎一樣的《詩經》
飛一樣的時光
第三十五句 化被草木
草木無情人有情
三十六句 賴及萬方
萬方到底有幾方

精彩書摘

第一句 天地玄黃
這句的意思比較簡單,就是說天是黑的,地是黃的。詩意一點說就是:
“天啊/你怎么那么黑/地呀/你怎么這么黃!”
這句實際是從《易經》中剽竊來的,原話是:“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天字第一號!大地最厚道?
關於天和地,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神話:說宇宙巨人盤古開天地,然後人類產生並占領地球,後來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因吃天鵝蛋打架(倒霉孩子沒出息!也有人說共工是祝融的兒子),史上最早的憤青共工怒撞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山林起火,洪水噴涌,猛獸食人。幸好仙界的“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優秀兼職泥瓦匠”女媧把天給補好了,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後果沒法改變了。
由於先民無法解釋天地的起源及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於是將自然的力量形象化和人格化,創造了許多神話傳說。
天字為什麼是第一號?這是因為《千字文》的廣泛影響,後世用來計數也採用了《千字文》的文字順序,比如一些商賈、店鋪的賬簿,書卷的編號,連科舉考試的試卷頁碼,都多採用《千字文》的字序來編排。時至而今,在我國渤海邊上的一個比較大的城市——天津,市內海河一側的幾條街道就是採取這種方式來命名的。
天是什麼?僅僅指我們頭上這片看上去白天藍色(現在因為空氣不好多是灰色的)晚上黑色,而實際並沒有實際物體的空曠虛無嗎?不止如此,“天”字的意思已經延伸和擴展了,總結前人的解釋,“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意思:
一是科學意義上的“天”,指時間和空間概念。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這是時間概念;無邊無際的太空是天,這是空間概念。這兩個概念地球人都知道。
二是將至高無上或主宰世界的東西抽象為“天”。比如古代皇帝都稱“授命於天”,農民起義或占山為王也說是“替天行道”,這裡的“天”就是抽象的東西,是一個虛無的藉口而已。天為什麼那么不長眼啊,單單授命給你,讓你替它行道?誰看見天親自授權給你了?在舊時非常流行的結拜儀式上,幾個人往地上一跪,嘴裡念叨著“黃天在上,后土在下,我和誰誰誰等人結拜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實際上天才懶得理你這一套呢——這裡天怎么又變黃了?別急,一會兒講到“黃”字時再說。“后土”是個名字,傳說是憤青共工的兒子,是社神,也叫土地神。
三是心理的“天”。我們經常說的“一切都是天意”就是這個意思,相當於心理上認同的一種命運,我們還經常說的“我的天啊”,可以用來表示驚訝、感嘆或無奈等多種情緒。比如元曲《竇娥冤》中,竇娥悲憤地咒天罵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人們為什麼會這樣呢?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解釋得很清楚:“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澹,未嘗不呼父母也。”呼天喊地、哭爹叫娘是一種人類心理上的本能反應,外國人也是這德性,動不動就“Oh,My god!”加上洋人特有的肢體語言,整得挺嚇人的。
相比之下,“地”就沒這么多說法,但因為“天”是老大,所以總被迫跟在“天”後面露露臉,沒辦法,誰讓咱是老二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一直以厚重的姿態承載著萬物,其中就有最聰明也最陰險的動物——人。相比高高在上的天,地可真算是立足本職、踏踏實實了。人們也習慣於把大地比喻為母親。小時候老師教大家唱《小草》,一位小同學問老師:“大地母親為什麼那么偏心呢?”老師問怎么偏心了?同學說:“歌里不是這么唱的嗎:‘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呀母親你把我姐姐擁抱’,大地母親為什麼只抱姐姐不抱我呢?”
有個寓言故事,說有一隻雞,(是家禽,別想歪了!)看見天上飛的鳥什麼事也不乾,整天站在高高的樹枝上快樂地唱歌,很是羨慕,自己也想秀一下,沒準還能選上超女呢!於是撲棱著雞翅膀費好大勁兒才登到最低的一個樹權上,清清嗓子正要開始唱,一隻容易摔倒的狐狸悄悄溜到樹下,往上一竄,一口把雞給咬死了。為什麼是一隻“容易摔倒”的狐狸?因為狐狸“腳滑”(狡猾)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想什麼事也不千,必須達到足夠的高度。比如在一個單位里,一般職員如果偷懶,很可能受到處罰,但領導就不一樣了,什麼事都不乾也沒人管得著。如果大地有感覺,肯定也不想被萬物壓來踩去,但因為高度不夠,只好忍受。
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
在清朝康熙年間及以後很長時間裡,“天地玄黃”一直都寫為“天地元黃”,因為康熙皇帝名叫玄燁。雍正帝胤稹登基後,為了避其名諱,還把“女慕貞潔”寫為“女慕清潔”。《千字文》中還有好多字因為避諱而臨時改動過,在此不一一列舉。
如果某個字被皇帝占上了,那別人誰也別想再用,凡是涉及皇帝名諱的詞語都要改。比如康熙年間,中藥材玄參改叫元參,廣東玄山寺改名為元山寺,南京玄武湖改為元武湖。
避諱是我國歷史上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習俗,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如遇應諱的字,不能讀本音,要“改讀”或“換說”,稱為“讀白”,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為了避母親賈敏的諱,碰到“敏”字,就讀成密或米;寫到諱字的時候,要按規定採取“空字”、“缺筆”或“改字”的辦法,謂之“寫白”,如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獻中有時候就寫做“正”。我們習慣上把錯別字說成“白字”,就是來源於避諱。
避諱這種霸王條款是什麼時候規定的呢?有人說夏商時期就開始了,唯一的證據是《山海經》中夏後啟寫做夏後開,說明夏朝就開始整這些沒用的事兒了。但是《尚書》中對夏商國君的名字卻是直書不諱,這是為什麼呢?有人研究認為:《山海經》中之所以避啟為開,乃是漢朝人抄書時避漢景帝劉啟諱所致。多數人認為避諱起源於周代,但周代的避諱並不嚴格,只要避開國、官、山川、隱疾、牲畜、器幣就行了。後來避諱這一霸王條款被發揚光大,歷代帝王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突出自己的特殊地位都積極推行,將避諱的重心轉移,並將範圍擴大。
有人不服氣了:我用個字礙你皇上什麼事了,憑什麼不讓用啊?我就要用你能把我怎樣?你還真別不信邪,要是在避諱之風盛行的朝代,你非要用避諱字,那就是自找倒霉了。《唐律疏議》規定,主觀故意直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十惡不赦的“大不敬”罪,就算是客觀無意犯禁,也要收拾你。明太祖朱元璋當過和尚造過反,因此對“僧、賊”二字極端厭惡,大臣們也都知道,但偏偏就有一個不長眼的。杭州學府教授徐一夔給皇上寫賀表,用了“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一句,朱元璋看後勃然大怒,說:“生者僧也,則字音近於賊,殺!”徐一夔就這么被幹掉了。
也有想利用避諱升官發財的。乾隆時有個巡撫叫海成,意外發現江西舉人王錫侯出的一本名叫《字貫》的書中竟直書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名字,如獲至寶,趕緊向皇上打小報告,心想皇上一定會重重封賞我吧。結果,乾隆下令斬了王錫侯及其子孫,然後“重賞”了海成兩樣東西:一樣是革職查辦,另一樣是判死緩。真是害人害己啊!估計海成腸子都悔青了。
還有一個著名的避諱悲劇。唐朝詩人李賀七歲成名,躊躇滿志,社會上普遍認為李賀考個功名簡直就是老太太擤(讀“醒”)鼻涕——手掐把拿的。但李賀去考進士時,卻被告知不具備考試資格。李賀不服,說我根正苗紅,沒有任何民事或刑事案底,憑什麼說我沒考試資格,我要告你們招生腐敗!考官和顏悅色地問他:“你媽貴姓?”李賀說:“你管得著嗎你?”考官趕緊說:“對不起,我剛看完《大話西遊》,問錯了。我問的是你爸叫什麼?”李賀說:“我爸姓李諱肅晉,怎么了?” 考官又問:“你來這想考什麼?”李賀說:“那還用問嗎,我來考進士啊!”考官說:“你老爸的名諱中的‘晉’和進士的‘進’相衝突,你還敢來考,不治你個不敬之罪就算便宜你了,還在這跟我唧歪個啥勁兒啊?”李賀仕途從此斷絕,這個打擊使他非常絕望,二十七歲就鬱悶而死。明眼人一看就會發現這個避諱太牽強了,肯定有人搞鬼,這個內幕我們會在後面的內容里揭開。
古往今來,因避諱產生的故事多了去了,因此造成詞語的變化更多,雖然改朝換代以後基本不用再避前朝的諱,但有些已經改了很多年的詞語再改回去也很難,所以得以流傳下來,比如唐朝為了避李家老祖宗李虎的諱,把“老虎”改成“大蟲”;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宋代為了避宋真宗趙恆的諱,將傳說中月亮里的“妲娥”改為“嫦娥”等等。每朝每代每個皇帝都要一通亂改,造成很多混亂。
避諱的習慣並沒有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而消失。“文革”期間,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有句這樣的唱詞:“擒欒平,逮胡標,活捉野狼嚎。”這句唱詞的原版是“擒欒平,逮胡彪,活捉一撮毛”。彪、毛二字在當時可是不能隨便說的,何況是用在反面角色身上,所以趕緊改了,如果改晚了,後果可能是相當嚴重的。
李敖談避諱時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避諱這套想起來實在沒有什麼道理的習慣,在世界上,可說是中國獨有的壞習慣,自找麻煩的壞習慣。我們再反看外國,外國正好和中國相反,洋鬼子們覺得,尊敬一個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
中國人避諱這一壞習慣的根源在哪裡呢?就在我們中華儒家倫理文明塑造的民族性格上。孔子是提倡在適當的時候說謊話的,他本人就是以“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為原則編寫《春秋》一書的。避諱實際上就是為別人遮羞,這是儒家道德觀念的一個組成部分,實際上是一種人文關懷,體現了貌似刻板的儒家倫理道德中存在的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其本身並無實質性錯誤。人家叫你名字有什麼羞恥的呢?這是後代當權者別有用心地對避諱進行發揚光大的結果。慢慢地,人們逐漸把有意誇大或隱瞞實情也視為避諱的範疇,導致信息的不公開透明和失真走樣,進而造成誠信的缺失,而這種狀況正是儒家倫理道德所反對和著力改變的。於是形成了一個奇怪現象:儒家提倡的避諱對儒家倫理道德體系本身造成衝擊。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霉蛋,就拿這位同事尋開心說:“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你去做就一定會弄糟。 ”沒想到這句玩笑話在美國迅速流傳,並擴散到世界各地,而且這句笑話的意思也逐漸擴展,最後演變成這樣:“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可以簡單理解為十個字: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小機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反而會很高,對待不太可能發生的問題如果存在僥倖心理,會產生相當嚴重的後果。任何文明和民族都不會是完美的,缺憾在所難免,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去直面缺憾,採取有效的修正措施,而不是心存僥倖、諱疾忌醫地去“避諱 ”,只有這樣,我們的文明才能具備更多的理性和包容性,我們的民族性格才能更加豐滿和健全。
從至高無上到低級庸俗
在我國古代,黃色一直是皇權的代表色,象徵著高貴。黃色為什麼、從什麼時候開始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寶座上的呢?
這要從中國五行理論說起。按照現在可考的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先民雖然還多用神話傳說來解釋一些弄不清楚的自然現象,但已經具備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創立了五行之說這種對世界組成進行抽象解釋的物質觀。後來五行之說由陰陽家們不斷發展,成為中國思想史上影響十分深遠的一種哲學思想。
根據陰陽家的說法,世界是由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屬性的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的,這五種物質相對應的顏色分別是白、青、黑、紅、黃。中國歷史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屬性——當然,有的是那個朝代的人自己確定的,有的是後來人給強加上去的,比如商朝屬金德,崇尚白色;周朝是火德,崇尚紅色;西漢是土德,崇尚黃色;東漢屬火德,崇尚紅色;產生《千字文》的南朝梁國屬木德,崇尚青色等等。
在原始社會末期,黃色被當時的中國原始部族首領看中,作為自己的稱號,這個首領就是黃帝。黃帝並不姓黃,而是姓姬,名叫軒轅。
姬軒轅同志之所以看上黃色,是因為有一天,他看見有“大螾大螻”出現,就是大個頭的蚯蚓和螻蛄(俗稱“喇喇蛄”或“土狗子”),於是說:“土氣勝!”土是黃色的,因而認為是這是“土德之瑞”(德,就是屬性;瑞,吉祥的徵兆),所以崇尚黃色。這可能是黃色正式被隆重推出的最早記錄了。後來的很多朝代雖然屬性不一樣,但對黃色也基本都持推崇的態度。
黃色到底有什麼好呢?古人認為黃色是中和之美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謚也”,充分體現了以農耕為主的先民們對土地資源的愛護、依賴和崇拜。皇權居中央的觀念也是讓帝王們愛上黃色的一個原因,《春秋大傳》中說“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為青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還有個說法是皇帝都認為自己是天上的太陽,而太陽是黃色的,於是以黃色為帝王色。
從文獻資料來看,隋朝以前,黃色並不是皇家專用色。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五行之說已經發展比較完善,於是動用手下一群胡參謀爛幹事,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