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Y的悲劇》外文名稱《The Tragedy of Y》
作者: (美)埃勒里·奎因
譯者: 許瓊瑩
ISBN: 9787802255982
頁數: 346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9年1月
內容簡介
哈特家族以瘋狂、惡毒著稱,在鄰居眼中是“可惡”的人。所以,當有一天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專制、暴戾的哈特老太太被謀殺時,沒人感到特別的不安、傷心,除了她在第一次婚姻中生下的女兒,又聾又啞又瞎的女兒路易莎。同時,路易莎又遭遇兩次毒殺陰謀,只是僥倖脫險。案件中的諸多線索都指向哈特老太太的第二任丈夫,約克,然而,約克早在幾個月前就已自殺。陷入困境的薩姆巡官只得求助於老演員哲瑞•雷恩,一起名副其實的悲劇漸漸浮出水面。
目錄
致讀者的公開信案件中的重要人物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收場白
幕後
作者簡介
《Y的悲劇》Ellery Queen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說史上一個非凡的名字,實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這對表兄弟作家。他們的創作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作品多達數十部,全球銷量約計兩億冊;他們曾五獲埃德加•愛倫•坡獎;他們的四部“悲劇系列”和九部“國民系列”作品被公認為推理小說史上難以逾越的佳作; 他們於1941年創辦的《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EQMM)成為勞倫斯• 布洛克、麥可•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飛的平台,迄今仍是最專業、最權威的推理文學雜誌之一;他們出資設立“密室研討小組”,定期與約翰•狄克森•卡爾、克雷頓•勞森等推理大師交流、切磋;他們成就的不僅僅是自己,更為成就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書寫了濃墨重彩。
作品賞析
《Y的悲劇》是埃勒里.奎因用巴勒比.洛斯為筆名發表的系列偵探小說中的一部。書中的偵探叫多魯里.雷恩,是一個莎士比亞戲劇演員,同時他又是一個聾耳的老人,靠讀唇術“聽懂”別人的說話。 整部小說宛如一場戲劇。下面介紹一下梗概:哈特是個壯志未酬的化學家,他娶了性格暴戾的女富翁艾米莉為妻。序幕中,海上漂來一具屍體,經過警察的調查及家人的辨認,屍體就是哈特,他在跳海前就已服毒,結論是自殺。(但是無法確定屍體就是哈特,因為在海中泡了一個多月,指紋等體徵已模糊變形。) 兩個月後,哈特家發生了一起下毒未遂事件:艾米莉與前夫有個又聾又啞又盲的女兒,名叫露易莎,她有在每天下午2點半固定時間喝一杯蛋酒的習慣。那天管家將調好的蛋酒端上來,艾米莉的孫子加積,一個頑皮的13歲小孩,他拿走了蛋酒,當著大人的面喝下去,結果差點喪了命。警方於是介入調查,一場有預謀的謀殺開始了。負責調查此案的沙姆警官來向多魯里請教,初步斷定這是一件謀殺未遂事件。
這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多魯里的調查及推理。 既然警官已經守住了煙囪和大門(從窗戶也不能縱火),那么屋裡就一定有第三條通道,果然在壁爐里發現了一個通道,和隔壁原艾米莉、露易莎房間的壁爐相連,兇手就是從這裡進入的。 接著分析案情,多魯里認為兇手是有計畫謀殺艾米莉老夫人的,在此之前,沙姆警官和檢察官都認為老夫人的死是偶然事件,露易莎才是真正要謀殺的對象。首先,多魯里確認兇手對這個家庭很熟悉,包括兩個月前的毒蛋酒事件,(兇手知道露易莎在每天下午兩點半要喝蛋酒)兇手還知道露易莎不吃爛梨(不然為什麼不在好的梨子注射),還有,兇手知道曼陀林放在何處。因此兇手是故意讓警察知道梨有毒。由此推斷,兇手的目標不是露易莎,而是艾米莉老夫人。
但是此時還有兩處疑點使人捉摸不透,第一,兇手為什麼使用曼陀林殺人呢?這是一把樂器,分量不重,房間裡比曼陀林比更稱手的兇器多得是,兇手為什麼不遺餘力把放在樓下的曼陀林帶到樓上作兇器?第二,香草的氣味怎么解釋? 接下來多魯里進行調查,證實香草是一種藥物,哈特的手腕曾經生過腫皰,用這種香草敷過。而且據家庭醫生說,哈特敷這種香草時曾被兒媳瑪莎撞見過,瑪莎很同情他,以後還經常幫他敷。在醫生那裡,多魯里還了解到哈特家人的血里有一種奇怪的病毒,根源在艾米莉身上,正因為這種病毒,她的女兒生下來就成了殘疾,子女個個性格異常,艾米莉的前夫離婚後也是因為感染了病毒死的,哈特哀傷地去自殺,都是這個原因。
需要說明的是,瑪莎並沒在家庭醫生那裡檢查身體,所以沒有她的病歷,但她知道全家人被感染的情況,她的兩個兒子也有病毒。 多魯里在調查中還發現哈特曾經想一部推理小說,結果只寫了一個大綱,多魯里在實驗室和艾米莉臥室的壁爐通道里發現了這份大綱和一瓶毒藥,他暗地裡把毒藥換成牛奶。 至此多魯里的調查基本結束,他已經知道兇手是誰。
第三幕:令人震驚的是現實中發生的謀殺幾乎和哈特小說中的大綱一模一樣,在哈特的小說中,他把自己設計成了兇手,並有個代號叫Y,包括兩個月前的毒蛋酒事件和艾米莉之死以及縱火焚燒實驗室,在書中都是哈特自己所為,焚燒實驗室的目的是讓人懷疑哈特也是受害者。大綱中還提到一次謀殺未遂事件,將發生在兩個星期之後,目的還是迷惑警察,讓他們以為兇手的目標還是露易莎,當然並不是真的殺她。
多魯里說服警官撤走在哈特家看守的警察,他自己則藉故留在那兒。當天晚上,他溜進露易莎的臥室,目睹了兇手下毒的全過程,按照大綱的要求,兇手應該阻止露易莎喝下這杯毒酒,但是兇手並沒這么做,而是企圖真正謀殺露易莎,這些行為已經嚴重背離了哈特的小說大綱,多魯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後讓加積喝下了一杯有毒的牛奶。 尾聲中多魯里向沙姆警官和檢察官解釋了加積的作案過程:加積好玩,有一天他發現了壁爐里的通道,於是他經常溜進爺爺的實驗室玩,發現了爺爺留下的小說大綱。
由於奶奶平時對家人及其粗暴,也經常打他,加上遺傳的冷酷本性,加積決定按照大綱的要求一絲不苟地實施犯罪。哈特寫小說只是發泄對妻子的強烈不滿,或者說是一種心理安慰,卻由他孫子來實施了。第一次在露易莎的蛋酒中下毒,自 然是讓人們以為兇手的目標是露易莎,另外兇手喝下蛋酒是為了排除今後自己的嫌疑。第二次真正殺人時,大綱提到用鈍器擊打艾米莉的頭部致其死亡,什麼是鈍器呢?加積以一個13歲小孩的理解成了樂器,家裡的樂器除鋼琴外就是曼陀林。另外注射了毒液的梨應在事先準備好,大綱里並未詳細說明這一點,哈特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到加積身上就不一樣了,他錯誤的理解為注射器要帶到現場注射。露易莎在案發時曾摸到兇手的臉,根據其身高推斷兇手就是加積。她說的光滑的臉其實不是女人的臉,而是一個小孩的。實驗室里的腳印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把地面上的腳印弄亂這是每個人都能想到的,但獨獨忘了應該從門口開始,這也一個小孩的紕漏。 香草的作用在大綱中已經解釋清楚,就是為了混淆警察的視線。
兇手就是加積,而且邪惡的思想已經完全控制了他,最後他偏離了大綱,變成一個以殺人為樂的惡魔,而法律對一個13歲的少年又能做什麼呢,最後多魯里只能選擇親手結果他。 這部小說的精彩之處在於既有嚴謹慎密的推理又能將懸念保留到最後。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就會明白正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造成這種效果。在關鍵的地方多魯里都並沒推出結論,比如多魯里推理出兇手真正的目標就是艾米莉,理由是兇手既然在梨里下毒,為什麼又帶著曼陀林來殺人,而且下了毒的梨又是一個誰也不會吃的爛梨,這時檢察官說有可能是兩個人作案,多魯里又根據地上的腳印得出只有一個人作案的結論。但是兇手為什麼選擇曼陀林作為兇器?還有露易莎摸到兇手的臉時,兇手是站著的還是俯下身的?在第二幕中都沒有講明,這些關鍵問題都是在最後一刻揭曉的。就好像一顆顆珍珠,作者一個個打好洞,而穿珍珠的線卻始終捏著不放。
由此又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偵探小說守則第一條就是必須將所有的線索都呈現在讀者面前。有線索就會有分析,像“零度寫作”之類的在推理小說中是行不通的,細究起來,分析到什麼程度,也就說線索呈現到什麼程度,這就需要各個作者具體把握了,說到底,這個第一守則還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或者說“最不可能的人”犯罪。類似的情節在克里斯蒂和范.達因的小說中都曾出現過。“兇手”是沒有辦法讓加積心甘情願“恰巧”誤飲下那杯有毒的蛋酒的,除非是串通作案或者“無目標謀殺”。
這在《Y的悲劇》行不通,本書的推理絲絲入扣,沒有一點含糊的地方,我曾把加積的母親瑪莎作為兇手推,可以解釋為加積是在她的默許或指示下殺人,但奎因把一切可能都想到了,瑪莎如果是兇手,把曼陀林作為兇器這一疑問無論如何都解釋不了。 思前想後,本書唯一一個小小的瑕疵就是多魯里沒想到在案發後讓露易莎逐個摸臉以驗證兇手,既然能摸出康拉特的臉“粗糙”,不同於兇手,就應該繼續摸下去,以露易莎的敏感,說不定能辨出兇手,至少能縮小範圍。
不知道奎因是否想到這一點,以本書情節的嚴密,估計是想到的,事實上這又構成了一種“兩難處境”,讓露易莎摸臉找兇手,即使縮小了範圍,懸念肯定會大打折扣,這是任何作者都難以接受的,就這么略過,也可解釋為多魯里沒想到,或者是那時他心裡已知道誰是兇手了? 僅此而已。小說畢竟是藝術作品,與現實中的犯罪不一樣。比如本書中大部分的推理依據是露易莎的證詞,但是萬一露易莎在說謊呢?出現像《東方快車謀殺案》那種所有人都是罪犯的情況,任何推理都便得毫無意義了,怪不得有人說《東方快車謀殺安》是只有傻瓜才能想得到的結局。
一本推理小說,只要故事奇妙,充滿懸念,人物鮮活,強烈吸引人讀下去,結尾能自圓其說,就是好小說。
相關評價
一)我不認為有哪部作品的詭計可以和《Y的悲劇》媲美。—史蒂芬·金埃勒里·奎因的《Y的悲劇》二)我認為是改變_r推理歷史的作品。 ——日本推理之神島田庄司第一名《福爾摩斯探案集》,第二名《Y的悲劇》,第三名《無人生還》……第七名《漫長的告別》。 ——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評論家和讀者評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