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與中國經濟發展》

中國古代詩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艱巨的。經濟全球化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道路更需要時間。人類不會畏懼路途遙遠而止步,更不會因為道路曲折而茫然。

WTO與中國經濟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是“WTO與中國經濟發展”研討會會議發言及論文彙編,其廣泛的討論了中國加入WTO以後,經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WTO與中國經濟發展 本書目錄

加快改革開放,迎接新的挑戰
以新的思路、新的戰略進人21世紀
更重要的目標是下一步
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更快、更好地發展
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入世
入世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全球化、WTO與中國稅制改革
入世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影響
入世與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入世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關係
入世與我國涉外稅制調整取向分析
WTO與國企改革
入世與中國金融業發展
談幾點體會
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入世對上海經濟的影響
試論中國人世與引進外資
加入WTO與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
加入WTO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
金融服務協定和我國金融市場開放
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與中國
加入WTO對深圳經濟影響評估報告
一、深圳經濟的體制、開放程度對WTO制度的適應性分析
三、加入WTO對深圳主要行業影響的基本評估
四、加入WTO對深圳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影響
五、加入WTO對深圳稅收的影響
六、可採取的對策建議的基本思路
附屬檔案一:WTO的基本制度框架及與中國現行制度的差距
附屬檔案二:加入WTO對深圳保險業影響的評估報告
附屬檔案三:加入WTO對深圳銀行業影響的評估報告
附屬檔案四:加入WTO對深圳通信產業影響的評估報告
附屬檔案五:加入WTO對深圳醫藥行業影響的評估報告
附屬檔案六:加入WTO對深圳旅遊業影響的評估報告
中國必須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重要支柱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成長的前景展望
關於經濟全球化問題
中國申請加入WTO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利弊、對策和建議
中國“入世”的戰略思考
中國“入世”的經濟意義
世界貿易組織的發展及其對中美雙邊關係的影響
試析全球電子商務中的智慧財產權
世界貿易組織的環保條款及開發中國家面臨的環保挑戰
我國申請復關與“入世”長期受阻的原因與對策探索
日本加人GATT過程中貿易政策的調整及啟示

WTO與中國經濟發展 文章節選

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潛力

經濟全球化進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堅持改革開放和保持穩定則是中國發展的基本條件。20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全球化二者之間存在著互為促進的關係。中國這個大市場的對外開放,正改變著國際資金和商品的流向,為世界經濟成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潛力。中國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機制,為APEC貿易自由化進程作出了重大努力。經濟全球化則為中國提供了歷史機遇。中國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開發中國家。1978年以來,批准設立的外資企業已達30多萬家,實際利用外資2500多億美元,外資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中國經濟加入世界市場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過程。市場的資源配置和競爭機制,正在促進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已經確定為21世紀中國發展的基本戰略。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20個年頭。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雛形已基本顯現,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已基本消失。片面追求產量擴張的外延式增長受到抑制。銀行與企業之間正在形成以效益為基礎的商業關係。投資主體正在從政府轉向多元化的資產市場。同時,由於改革的縱深推進,各種福利保障轉向社會化。市場機制已在商品和勞務交易、資源配置等經濟領域起著廣泛的調節作用。
經濟社會轉型的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面臨著兩個重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轉變為現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經濟結構由粗放式經營轉變為集約式經營。與這兩個轉變相一致,我們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其中包括:對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改組,並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並使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並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改造和重建金融體制並發展資本市場;擴充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並開拓人力資本;加強民主與法制,抵制社會的腐敗現象等等。
顯然,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我們洞察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認清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中國國情,把握輕重緩急的不同節奏,處理好改革、開放、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坦率地說,這是十分艱巨的使命,既要有深遠的戰略思考,又要有高超的操作藝術;既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也需要堅強奮發的全民族的凝聚力。幸運的是,近年來中國領導權力的交接已順利完成。新的領導集體團結、務實,富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並有能力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諸方面的重大問題。;早在1993年,當中國經濟開始過熱的時候,中國政府就果斷地實行了巨觀調控,使經濟軟著陸,從而避免了東亞金融危機在中國發生。當東亞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金融波動劇烈時,中國政府承諾並保持人民幣不貶值,在穩定中國經濟的同時也為亞太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做出貢獻。
1998年中國政府的上述措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面對來自國內外兩個方面的嚴峻挑戰,中國仍然堅持並基本實現了年初確定的經濟目標。人民幣保持不貶值,經濟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在周邊地區經濟負增長的形勢下,中國經濟成長率仍達到7.8%,高於世界平均水平5.8個百分點,而通貨膨脹率為負數。
應當指出的是,與以往幾次周期不同,這次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當的貨幣政策並沒有導致重複建設,而是推進了結構調整,促進了體制改革。這不僅說明了中國政府在處理速度與結構、短期與長期的關係中找到了平衡點,政策具有靈活性,而已說明了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空間。1999年中國政府將保持這一政策,一方面在積極財政政策引導下,帶動全社會的投資;另一方面,國家實行敞開收購糧食的政策,以穩定農業生產,穩定並增加農民收人,促進農村消費。在城市則通過住房體制政策和消費信貸等多種形式來刺激消費。同時也積極採取措施,使媒體、娛樂及教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相信這些措施是會見到成效的,1999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會低於7%。
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政策開放,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東亞金融危機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政企需要分開,產權應當明晰,政府的作用是糾正市場失靈,維護公正,間接調控,而不能包辦代替。1998年以來,中國的政策事實上始終遵循了這個原則,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當的貨幣政策僅是幫助啟動經濟,而不是代替經濟成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政府機構的改革為政企分開創造了條件,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正穩步進行.清理整頓金融機構,關閉了一些有問題的機構,黨政軍機關與所辦的企業脫鉤,加強法制建設,培育基層民主有長足的進步等。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條件,也使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展望未來,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的改革開放戰略將得到堅持,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方向不會改變。一方面,開放國內市場還大有潛力,中國的龐大市場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始終存在。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和地區間的經濟技術轉移與開發將為國際產業轉移提供巨大的空間。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競爭的局面正在出現,中國政府駕馭巨觀經濟的能力和機制已經展現,抵禦各種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初步奠定,它構成了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而改革開放 20年來體制的創新,思想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人才的創新,則構成了當代中國的創新精神。它深植於當代中國社會,成為這個民族的靈魂。正是這一創新精神,將揭示21世紀中國發展的主流。
中國古代詩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艱巨的。經濟全球化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道路更需要時間。人類不會畏懼路途遙遠而止步,更不會因為道路曲折而茫然。讓我們加強合作,共創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