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中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和工業基地。國務院要求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要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精心組織實施,確保黃河流域防洪安全。該規劃提出,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成黃河防洪減淤體系,基本控制洪水,確保黃河下游防禦花園口洪峰流量每秒2.2萬立方米時堤防不決口,逐步恢復主槽行洪能力,初步控制遊蕩性河段河勢;基本控制人為產生的水土流失,減輕河道淤積;上中游幹流、主要支流重點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基本達到設計標準,重要城市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到2025年,建成比較完整的防洪減淤體系,基本控制洪水和泥沙。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流域概況
第一節自然概況及特點
第二節土地礦產資源
第三節經濟社會概況
第二章防洪形勢
第一節防洪治理現狀
第二節洪水泥沙災害
第三節防洪形勢及問題
第四節主要經驗與認識
第三章洪水、泥沙及河道沖淤
第一節洪水及泥沙特徵
第二節設計洪水
第三節河道沖淤及設計洪水位
第四章規劃指導思想、總體布局及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第二節基本原則
第三節治理方略
第四節防洪減淤體系總體布局
第五節規劃目標
第五章下游防洪減淤規劃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流域概況
第一節 自然概況及特點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省(自治區),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包括內流區4.2萬km2)。與其他江河不同,黃河流域上中游地區的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97%。流域西部地區屬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m以上;中部地區絕大部分屬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2000m;東部屬黃淮海平原,河道高懸於兩岸地面之上,洪水威脅十分嚴重。
黃河流域西居內陸,東臨渤海,氣候條件差異明顯。流域內氣候大致可分為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氣候,西部、北部乾旱,東部、南部相對濕潤。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52mm,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最多的是流域東南部,如秦嶺、伏牛山及泰山一帶年降水量達800—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西北部,如寧蒙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內黃土高原土壤結構疏鬆,抗沖、抗蝕能力差,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坡陡溝深,暴雨集中,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積最廣、強度最大的地區。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45.4萬km2,占總土地面積64萬km。的70.9%。水土流失面積中,侵蝕模數大於8000t/(km2?a)的極強度水蝕面積8.5萬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64%;侵蝕模數大於15000t/(km2.a)的劇烈水蝕面積3.67萬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89%。河口鎮至龍門區間的18條支流、涇河的馬蓮河上游和蒲河、北洛河、劉家河以上的多沙粗沙區,面積7.86萬km2,僅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的17%,輸沙量卻占全河的63%,粗沙量占全河粗沙總量的73%,對下遊河道淤積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