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藝術》

《黃梅戲藝術》

《黃梅戲藝術》是一種講述黃梅戲的期刊。

基本信息

《黃梅戲藝術》《黃梅戲藝術》

淺談黃梅戲傳統戲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黃梅戲的唱腔由主調和花腔兩類曲調組成,它們均是在黃梅採茶戲原唱腔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過去沒有弦樂伴奏,曾稱打鑼腔、喔嗬腔等,解放後加入弦樂伴奏。黃梅戲劇目十分豐富,它也是在黃梅採茶戲傳統劇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基礎上構建的。其中《天仙配》(原名《董永賣身》)、《女附馬》(原名《雙救主》)、《小辭店》、《打豬草》、《夫妻觀燈》等則是百餘年來久演不衰的黃梅戲精萃。建國後,黃梅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僅黃梅縣現有黃梅戲專業劇團1個,半職業劇團23個,村級業餘劇團161個,演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為發展黃梅戲事業,黃梅縣委、縣政府每2—3年就要舉辦一次常規性的黃梅戲藝術節,省文化廳和黃岡市也相應定期舉辦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有力地促進了黃梅戲藝術的普及和提高。創作演出了《羊入虎口》、《於老四與張二女》、《邢繡娘》、《未了情》、《雙下山》、《離巢鳳》、《守護真情》、《兌現》等優秀劇目,湧現出了樂柯記、王藝修、胡亞莎、易春華、呂金姣、楊俊、張輝、周洪年、黃東風、王慧君等在全省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優秀演員。劇團曾數度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楊尚昆等作專場演出及多次晉京演出,並榮獲領導、文化部的高度讚賞和鼓勵。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

目錄

[特稿]
[安徽黃梅戲學校發展史]
[校園話舊錄]
[師恩難忘]
[戲曲研究]
[藝術教育]

正文快照

戲曲舞台上的悲劇人物刻畫體現是較難把握的,但凡劇中的悲情人物,尤其傳統戲的悲劇人物,給觀眾的印象往往是苦、冤、悲的感覺。戲曲舞台藝術的悲劇人物,大都是以“青衣”行當的表演手段展現在舞台上。從事戲曲表演近二十年了,可能是入此行一直專攻“青衣”的情結吧!多年來一直在摸索、學習。作為一名戲曲演員,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以更理念的創作思維來從事戲曲表演?戲曲表演本身就是創造性的活動,演員的創造力來源於對角色———人物形象的準確把握。這種把握就是對人物塑造的深刻理解度及表演手段的真實性、感染性。戲曲行當里的“青衣”。

簡介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誌》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鹹豐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範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醜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安慶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定,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螢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