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在本書中,作者以簡約潔淨的敘事完成其獨到的故事創想,描繪了中國人現實生活中的內心困境、掙扎和希望,創造了當代中國短篇小說故事創意和寫作技法的新形態。蔣一談的短篇小說卓爾不群、自成一格,極具現實感。其作品筆法簡潔、樸素,故事創意獨到,令人長久回味。他常以簡單平常的漢語辭彙作為短篇小說的名字,以奇妙的故事創意構建其獨特的短篇小說藝術風格。蔣一談的短篇小說關注著小人物的命運,能讓讀者更加真實清晰地感知中國人道德與情感的生存現實。
作者介紹
蔣一談(1969 - )小說家、詩人、出版人。 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讀圖時代公司創始人。作品主要有《伊斯特伍德的雕像》(短篇小說集)。
核心賣點
浮躁的年代 讀安靜的小說
李敬澤 格非 北村 李洱 邱華棟特別推薦
在這個世界上,失敗者注定會被遺忘。
但是,在蔣一談那裡,失敗者依然有故事可講--悲傷、恐懼、奇蹟、虛妄和希望,這些人從他們的失敗中領會生之意義。
或許所有的人都是失敗者,但並非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並非所有人都知道,在失敗者的寂靜和荒廢中,世界變得層層疊疊,氣象萬千。
——李敬澤(批評家)
蔣一談筆下的故事真摯、簡淨而充滿溫情,我們從中可以清晰地洞悉他的憂樂和綺思,以及他對中國社會、文化和道德的樸素見解。
——格 非(小說家)
蔣一談果敢地投入了一項艱難事業:用天真純淨穿越沉重現實,以普通人的哀愁和喜樂,映現時代憂傷的真實面容。其敘事從容雋永。無疑,這是一種溫暖的良心寫作。
——北 村(小說家)
當人們執著地,甚至過於執著地從事長篇小說創作的時候,蔣一談卻俯首甘寫短篇小說;但他的短篇小說,就生活容量和藝術難度而言,卻堪比長篇小說。在他的小說故事中,單純共複雜一色,成功與失敗齊飛;悲劇在喜慶的鑼鼓中上演,喜劇在悲觀的迷霧中退場。凡此種種,都奇妙地與這個不可理喻的時代構成了對應關係,並提醒著我們,蔣一談的短篇小說值得我們一談再談。
——李 洱(小說家)
蔣一談的短篇小說風格多樣,他以簡約潔淨的敘事完成其獨到的故事創想,描繪了中國人現實生活中的內心困境、掙扎和希望,創造了當代中國短篇小說故事創意和寫作技法的新形態。
——邱華棟(小說家)
看點
五月入選新浪文學好書第一名的《魯迅的鬍子》只不過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作者蔣一談以簡單平常的漢語辭彙作為短篇小說的名字,以奇妙的故事創意構建其獨特的短篇小說藝術風格。微博上討論說:蔣一談的短篇小說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能讓讀者更加真實清晰地感知中國人道德與情感的生存現實。
《魯迅的鬍子》是這部短篇小說集的壓題作品,但不是講述魯迅故事的作品。此篇的主人公是一位失意的中年男人,由於命運的安排,他從中學辭職和妻子開了一家足底保健小店,以此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附近一家規模更大的足底保健店開業後,他們家的小店馬上面臨生存危機,生活的殘酷性立即顯現出來。這時,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被星探公司看中了,因為他的相貌、體型和魯迅長得很像,公司想請他去出演一部話劇,扮演劇中的中年魯迅。這件事給他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盪起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故事波瀾。
這是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但蔣一談卻一直在有意克制自己,不讓敘事溢出生活常態,不讓它真的成為一個傳奇,他只想把過去的魯迅身影拉回到現實的中國。一個是足底保健店的小老闆,一個是聲名顯赫的魯迅先生,殘酷的生存現實讓兩者聯繫在了一起:為了保住小店養活妻兒,能在北京繼續生存,這個足底保健店的小老闆無奈地穿上了魯迅的長衫,粘上了魯迅的鬍子,非常認真、非常仔細地為客人做足底保健按摩。人物之間的巨大落差讓故事畫面產生了極其苦澀的黑色幽默味道。
出人意料的是,足底保健店的故事在這裡只是橋段,另一段因魯迅話題而產生的父女情感故事徐徐展開:女兒是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她的父親研究魯迅一輩子,臨近退休還是副教授。他內心糾結,患上了精神妄想症,固執地認為自己是研究魯迅最好的學者,是命運對自己不公。在父親被查出身患絕症後,女兒忍不住撒謊勸慰父親,說魯迅最欣賞他的學識,會來家裡看他的。父親牢牢記住了這句話。為了不讓父親失望,為了了卻父親見上魯迅一面的心愿,女兒開始委託星探公司尋找扮演魯迅的特型演員。足底保健店小老闆被這個故事感動,決定出演這部沒有報酬、且自己不能說一句台詞的話劇……這位年老寡歡、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魯迅研究學者,面對眼前的魯迅,驚喜萬分,開始了大段獨白……
說句老實話,在當下這個敘事泛濫、語言平滑的文學閱讀時代,忽然欣賞到這種自我約束的樸素文字和耐人尋味的故事創意,簡直就是奢侈的享受。事實上,一位寫作者能夠約束自己的文字,與其說是一種處理語言的能力,不如說是一種品格,一種智慧。
《ChinaStory》講述的是一位老父親和兒子的故事――典型的中國故事。蔣一談直接省去了故事的因果淵源和起承轉合,起筆直接截取幾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片段,顯示了充分的寫作自信。老伴去世,年近七十的老那獨自一人在小鎮上生活,唯一的兒子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一家英文雜誌社《ChinaStory》工作。這本雜誌專門為外國讀者介紹中國故事。兒子寄來雜誌,老那帶在身邊,才能感受到兒子沒有走遠。為了能讀懂兒子登載在雜誌上的英文文章,也為了滿足自己在小鎮上顯擺的虛榮心,不懂英文的老那藉助一本英文詞典,開始了艱苦的學習和翻譯工作。兒子是他的驕傲,是他的生活乃至生命的支撐點。他不富裕,卻願意賣掉自己的老屋幫助兒子在北京買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家裡唯一陪伴他的就是那只會說英文單詞“chinastory”的鷯哥。在這篇故事裡,蔣一談保持絕對的中立,他像清雅的畫家一樣,將茶鋪、教室、老街、老屋等生活場景逼真生動地勾勒出來,先喜後悲的感人氣息靜靜流出……老那為自己的勞累付出了代價。年輕的兒子身在北京,一無所知,更不能體悟到年邁的父親渴望和兒子交流的心思。故事的結尾,老那暈倒在地,窗台上的鷯哥驚恐萬分,連續鳴叫著“chinastory”,叫了一天一夜……八十幾個“chianstory”的連排,讀後令人不能平靜,正如一位讀者在微博里的留言:“這是你的父親,也是我的父親。”
《隨河漂流》和《夏末秋初》,幾乎就是作者從意識的天空中抓取的幾片閃亮“思絮”。在《夏末秋初》這篇小說里,周軒、周文姊妹倆與母親之間是一種常年疏離而又割不斷的情感。城市裡的孤獨家庭,三個女性和一個小女孩,在悲傷的故事裡,一步一步慢慢靠近。
《隨河漂流》的故事非常簡單卻又充滿獨到的回味。兩對戀人因一次野外漂流而改變了命運。愛情是脆弱的,人生是漂流的,或許是作者要表達的。蘇民和柳蕙的愛情在作者的敘事中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包括他們的結局都是那樣的模糊而不確定,就像蘇民所言,他甚至懷疑自己生活的真實性。直到小說結尾處,作者也沒有指出確切的方向,只是用模糊的語氣暗示了女主人公想漂流下去才能讓自己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前景。顯然,蔣一談是冷靜而客觀的,他希望自己與被表現者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使得故事可以通過讀者的閱讀而得到延伸,並最終完成這部作品。
實際上,當我讀蔣一談的短篇小說時,這種感覺非常強烈。他的敘事,總是讓我想起八大山人水墨中的留白,從而喚醒我繼續想下去的意識。八大山人,這位吝嗇筆墨的畫家,是絕不肯輕易放縱自己的,如果一筆可以表達,他們一定不會用兩筆。這便是古人所說的簡約和疏淡,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追求的是含蓄、疏朗、真切、自然的意境。這種意境樸素而平淡,不堆砌辭藻,不刻意塗抹修飾,儘量避免過分的渲染,更不讓解釋或闡釋的文字出現在敘事之中,但它又是有情致的,有醇厚滋味和深刻蘊含的。
當下,就在許多寫作者不惜濃妝艷抹、巧言令色以取悅讀者的時候,蔣一談能孤標另舉專注寫作短篇小說,實屬難得,我認為他的心中一定有一種立處孤高,不為流俗的節操與情懷。
背景
《魯迅的鬍子》是蔣一談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從“鬍子”的後記中得知,關於“短篇小說”,作家有大計畫:“為我喜歡的人物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是我寫作內容的一部分,他們是:伊斯特伍德、魯迅、赫本、賈伯斯、蘇菲·瑪索、海明威、卡佛……還有孫悟空。”這個想法讓我看見作家精神生活的一角,這真是格外稀罕格外美好的一角:愛自己喜歡的名人,並分別以他們的名字和名義為他們專門寫一篇小說……當然,它同時也是作家野心的一角。
“鬍子”中收入短篇小說11篇。頭篇《Chinastory》的主角是一對艱於示愛苦於溝通的父子,二篇《隨河漂流》的主角是一對冷戰經年的已婚夫婦,三篇《夏末初秋》的主角是一對患難哀怨姐妹,四篇《國旗》的主角是一個在校生和一位胡同里的老者,五篇《保佑》的主角是兩位萍水相逢的遊客,六篇《窺》的主角是一位租房而居的單身白領,七篇《夜的嘆息》的主角是一位夜奔探親的女婿……好久沒人用小說載體組合展示如許的芸芸眾生,他們的集合,當是作家刻意為之,就像那些成功人士財富紅人霸占眼球撐破頭條是媒體刻意為之一樣。
第八篇小說《一場小而激動的雨》從開篇到結束精簡奇妙:某年輕畫家接受某詭異畫商訂單後躍躍欲試欣喜莫名。訂單要求根據詩人呂德安的四句詩創作一幅油畫,三番五次,年輕畫家作品被一再打回,時間緊迫,創意枯竭之際,畫家表哥——一位的哥講述的一件小事幫助青年畫家重新找到靈感……這個故事的表象似乎是在佐證“卑賤者最聰明”那類老話,可仔細揣測,又會發現,其中畫商訂單與畫家焦慮、車夫閒扯與畫家倨傲、詩句抽象與畫家具象之間確乎留下比好幾個足球場大得多的空間——在那裡,可供充填的現實經驗無限豐饒:青年畫家乃至他的女友熱愛的不是詩人呂德安的詩句,而是畫商的訂單,照直說,就是訂單上那可觀的阿拉伯數字;而畫商想購買的也不是一幅油畫,而是一個來由蹊蹺的被視覺化的私願;畫家表哥車夫的閒聊表面上意外幫助了畫家表弟拓展靈感,完成訂單,可對車夫本人而言,那不過是苦澀凡俗生活中一絲泛起的漣漪……在這番幻覺延展中,作家晦澀地還原出現實殘酷、逼仄且毫無詩意的一面:訂單上那串誘人的阿拉伯數字才真是這則故事中不出場的主角——是它左右人的私願,是它製造微妙而寡淡的激動,也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的幾乎所有故事裡哪怕隱姓埋名也一定所向披靡。
看得出來,“鬍子”中被用來命名其書的那縷“鬍子”作家用心最巨。短篇《魯迅的鬍子》布局謀篇起承轉詭異而誇張。當故事中的主角捏腳師傅貼上魯迅的鬍子招搖巷弄逶迤而行橋段出現後,歐·亨利式煞尾的預感隨之撲面而來。故事的結局果真很歐·亨利,那由悲哀釀造的溫暖,就像一場小雨,將整個故事澆淋出一團虛幻的暖色。我當然感動於作家蔣一談不甘再次謳歌那位主宰一切心靈隱秘主角的拚死努力,可另一方面,我也因此陷入一種真實的絕望……那抹暖色的不確切,宛如所謂徒勞的語言勒索,且正是它再次強化了那位隱秘主角的超級無趣乃至無上魅力。
無論從閱讀市場需求評估而言,還是從文學評價體系看,短篇小說寫作從來都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如果說長篇是文學野心的最好載體的話,短篇小說則幾被誤解為一種文學雜耍。
不過,我興奮地看見,蔣一談正用他這把“鬍子”冒犯那所謂需求的荒誕乃至於那所謂體系的荒唐,並將蓄謀已久的“文學野心”落實為一次次緊貼地面的飛翔……
特點
《魯迅的鬍子》中共收錄了12篇小故事,關注著小人物的命運,簡約潔淨的敘事,獨到的故事創想,描繪了中國人現實生活中的內心困境、掙扎和希望,也創造了當代中國短篇小說故事創意和寫作技法的新形態。出版這本短篇集時,蔣一談充滿了野心,因為與他的第一本短篇集《伍斯特伍德的雕像》以及接下來會陸續出版的《赫本啊赫本》《毛澤東》《旗袍上的蘇菲·瑪索》等等,共同構成一種獨特的短篇小說風格,把過去的人和事放在今天的背景下。蔣一談的最終願望是“做中國一流的短篇小說寫作者”。
評價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講短篇故事能力的國家,但自從進入市場經濟以來,小說這種文體一夜之間發生了奇怪的變化,長篇小說大行其道,而短篇小說似乎死亡了。直到去年我讀到蔣一談的短篇小說集《伊斯特伍德的雕像》,並且與他交談後,才發現他有著復活中國短篇小說生機、恢復短篇小說榮光的夢想,並且計畫每年推出一本短篇小說集,他的抱負與寫作實踐,到今年得到了印證,我手上又有了一本他的短篇小說集《魯迅的鬍子》。
從《伊斯特伍德的雕像》到《魯迅的鬍子》,蔣一談完全沉浸到了短篇的狂歡之中,從他的狂歡我看到了一種新的敘述話語的勃起。
中國短篇小說為什麼會沉寂?我想是因為短篇小說失去了創造力。蔣一談所做的其實是恢復短篇小說的創造力。他創造了一種新寓言式的敘述話語。這是一個企圖革新中國短篇小說的人,他有著隱秘的寫作生活,他對日常經驗、對某個海外電視頻道、對微博動態、對千奇百怪的圖片等等,都有著超越生活之外的小說處理。他的夢想建立在生活之上。他呈現在我面前有點玄機,他更是一個短篇小說方法論者。從他至今面世的兩本短篇集中,已經暴露了他的寫作方法與寫作走向。
首先他是反傳統敘述方式的。從他的短篇中我看不出傳統意義上的情景描寫,他跳出了複雜的詞語敘述與外在的場景敘述,拋棄了我們原來所熟知的言說方式,他所做的是“減法”,減掉了小說多餘的肥肉,留下的全是骨骼,對話支撐了他的小說,對話推動著人物,所有的人物朝著短篇小說燦爛的巔峰匯集,他創造了一系列經典人物形象。魯迅,在這本短篇小說集裡成了他又一代言人,前一本是一個老外伊斯特伍德。據他透露,下一本是赫本。接下來還會有賈伯斯、蘇菲.瑪索、海明威、卡佛、孫悟空等人物,他對經典人物的再度創造,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小說敘述話語的勃起。
其次,蔣一談的短篇小說不同於蘇童、莫言、格非等上一波作家的作品,上世紀的先鋒美學在他這裡無效了,敘事的先鋒被他更加簡潔的對話取代,哪怕是碎片式的故事,經過他鍊金術般的提純,故事變得風起雲湧,曲折婉延,他總是出奇不意,打開那個通向“分叉小徑”的博爾赫斯式的故事迷宮。
前一本短篇集是雕像,這一本卻是鬍子。鬍子的意象硬朗而具有時代的批判性,一個洗腳的青年,一個魯迅研究學者、一個導演、一個妻子。這個短篇呈現了蔣氏小說敘述的狂歡,表面上他不動聲色,寫作態度上的平和,寫作技巧上爐火純青的偽裝,加上小說人物關係之間布滿的玄機,都讓這個短篇奔向了新時期短篇小說的巔峰。
魯迅,在蔣氏筆下最終成了一個時代的符號,在當下困境中,知識分子與街邊小人物結成了精神同盟,物質主義的現實困境與烏托邦的精神困境殊途同歸,洗腳青年成了魯迅的化身,時代指派他來對一個大學教授進行精神的最後撫慰。讀蔣氏短篇小說,可以讀出時代的淚光,那閃爍的淚光灼痛了我們堅硬的心,其實我們早已麻木,在這一點上蔣一談倒是繼承了魯迅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但蔣一談更加的軟柔,更加的溫和,他不憤怒,他的目光明亮卻閃著淚光。
另外,相對於老60後作家邱華棟、韓東他們那一波,他是新人,新人自有新人的寫法,從他的作品中我讀出了卡佛、巴別爾、卡夫卡這類大師的味道,他是一心向古,一心向經典,他無所顧忌,面向廣闊的世界。他的理想是:“浮躁的年代,讀安靜的小說。”原來黑馬早換了姿態,在世界另一邊低頭吃草,文壇的任何風吹草動都不會影響他的寫作,無怪乎有人驚呼:“60後最後一位短篇小說家非他莫屬”。他安靜地在咀嚼,安靜地看著浮躁的時代,寫下他理想中的短篇。看蔣一談,應以十年時間來看他,他有十年出版十部短篇小說集的計畫,讀他的短篇小說,每一篇都不容錯過,因為他每一篇小說中都有驚雷,但每一篇都以平和、從容的方式下筆,甚至故事推進過程中還是那么的容忍,但其中不斷埋下了太多動人的親情與詩意,我喜歡他作品中總是會出現的家庭成員的主線,更欣賞他對故事機關得心應手的拆除,他對待人物情感的克制與理性,把他引向了一個更加堅定的人性的世界。他通過短篇小說這一艱難的文體,拯救了那個絕望中的一輩子做魯迅研究的老式知識分子,拯救了時代大潮洶湧下的迷惘的洗腳青年。
讀這本短篇小說集,我讀到了噴薄的日出,更讀到了浮躁時代安靜的林中路。小說集的第一篇《中國故事》,父子之間的親情讓我落淚,這隻有60後作家才有的個人經驗,在這裡顯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蔣一談備加關注中國家庭關係與夫妻情感,關注社會轉型中人性的脆弱與情感的堅韌,此類感人的篇章還有《夜的嘆息》、《國旗》、《清明》、《一場小而激動的雨》等。說到底,他目前呈現出的寫作完全是以“中國故事”為精神起點,在這一點上他不玩虛的,篇篇都有著紮實的生活基礎,甚至故事原型。但他跳出來了,他區別於這個時代眾多的小說家,他尋找到了一條通向“分叉小徑”的路,寫作技法上的革新,故事創意上的突破,都讓他迅速處在了令人矚目的位置。短篇小說被長篇小說擠壓多年後,在蔣一談這裡恢復了自信,獲得了應有的榮光,李敬澤、邱華棟、格非、北村、李洱等人均對他的短篇有很高的評價,我的評論出自一個詩人春末夏初的夜晚,我看見的是一種新的敘述話語在勃起,蔣一談帶來了短篇小說勃勃的美學生機,我喜歡這樣的生機。
目錄
Chinastory
隨河漂流
夏末秋初
國旗
保佑
窺
夜的嘆息
一場小而激動的雨……
短章
清明
魯迅的鬍子
煙花是墜落的星星(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