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全集》[1938年復社版]

《魯迅全集》[1938年復社版]

1938版《魯迅全集》由胡愈之、張宗麟總攬全局並籌措經費,許廣平與王任叔(巴人)為編校,黃幼雄、胡仲持負責出版,徐鶴、吳阿盛、陳熬生分別聯繫排版、印刷與裝訂事宜,陳明負責發行。

基本信息

簡介

《魯迅全集》[1938年復社版]《魯迅全集》[1938年復社版]
自魯迅逝世後,有關他的全集的出版就成了一個談資。周海嬰在回憶錄里,就專門講到許廣平為出版全集所做的諸多努力。那時國民黨一黨專制,出版全集要報批的。由於魯迅的一些作品集屬於查封的對象,國民黨內政部遲遲沒有答應。許廣平四處求人,還給魯迅並不喜歡的胡適寫過信求助。由於國民黨政府不久就因日寇入侵而遷都重慶,上海出現了空隙,全集的出版只好以民間的方式運作了。承擔這項任務的是上海的“復社”,這是具有左傾傾向的出版團體,成員有胡愈之、鄭振鐸、王任叔、許廣平、周建人等。“復社”是出版過一些進步書籍的,為魯迅出書自然成了成員們的一種心愿。不久就在友人的動議下開始了籌備工作,組成了編輯委員會,他們是蔡元培、馬裕藻、許壽裳、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許廣平等。參與編輯的有近百人,一時許多作家學者自願地加入了這個行列。我在讀到許廣平為全集寫下的校後記里,看到了那時工作的記錄,知道全集的編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集稿,將先生單行本之外的散佚者集中起來。二是抄稿,《集外集拾遺》、《月界旅行》、《山民牧唱》等書,請王賢楨先生抄錄;《嵇康集》系邵文鎔與家人共同抄錄;鄭振鐸、吳文祺標點《會稽郡故書雜集》;王賢楨、單亞廬等抄錄《古小說鉤沉》。其三是編輯,參照魯迅生前為自己文集編的體例,精心設計。鄭振鐸、王任叔做了主要工作。這一部分是全集的核心,編者既考慮到了創作部分,也兼顧了譯文,可以說基本反映了魯迅的文化活動的全貌。其四是校對,參加這一工作的有金性堯、唐 、柯靈、王任叔等一大批人。唐先生曾寫過一篇《關於〈魯迅全集〉的校對》,描述過當年勞動的辛苦,那裡透露了諸多信息。第一版的《魯迅全集》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完成,效率之高,在今天看來頗不容易。蔡元培先生為其作序,一時影響廣大,也可說牽動了許多人。“復社”在出版史上留下的這一功績,已成了後人研究現代文化史的佳話。
但第一部全集出版以後,也受到了一些批評。一是一些佚文未能收錄其中,二是技術上有些遺憾,出現了一些錯誤。後來為了彌補損失,唐 先生積多年之力,編輯了《魯迅全集補遺》。林辰先生則做《魯迅事跡考》,摸索了生平線索。王士菁寫出了第一本《魯迅傳》,為普及工作做了鋪墊,也為後人注釋全集,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出版

1938年上海復社出版的《魯迅全集》如今存世很少,據行家估計該原版本《魯迅全集》的存世量不足20套,已成為收藏界的珍品。
魯迅有一位身份特殊的學生,名叫李秉中,李秉中在上世紀30年代曾擔任南京中央軍校證訓處教官委員長侍從室秘書等職。在《魯迅日記》中還特別記有李秉中的南京住址:南京市蘆席營252號。而在《魯迅選集》卷七之《兩地書·書信》中就輯錄有魯迅寫給李秉中的15封信,可見師生情深。
1924年6月,在魯迅鼓勵下,李秉中懷揣魯迅贈予的20塊大洋旅費,南下廣州,進入黃埔軍校一期學習。1926年他被派往蘇聯留學。一年後,李秉中畢業回國,在新成立的國民政府教育委員會工作。
從1924年秋起,李秉中就和恩師魯迅保持通信。魯迅在百忙中抽空給他回信,令李秉中自感受益頗多。他留蘇留日五年里,多次受恩師之託,購買《美術大觀》、《鼓掌絕塵》(我國古代小說)等書給魯迅寄回。從《兩地書》中魯迅回信內容來看,師生間可謂無話不談。
1936年10月15日,魯迅先生辭世,巨星的隕落引起世人的震動。魯迅葬禮結束後,紀念委員會立即著手研究編輯出版《魯迅全集》,為消除阻力,決定由魯迅夫人許廣平寫信給許壽裳,請他出面要求蔡元培幫助南京政府方面疏通關節,早日取消禁令批覆出版許可執照,但並不順利。此時,許廣平想到了李秉中,遂給李秉中寫信,掛號寄上當時已收集到的三十六種魯迅著作單行本及出版申請書,交國民政府內政部登記註冊。其間因轟動中外的西安事變,李秉中沒有馬上將申請的樣本交內政部,但已在私底下進行了一些活動,1937年2月初,李秉中因急著去江西廬山出差,就將此事委託給時任中央文化委員會處長的何珏辦理。何珏與內政部負責人聯繫並交上申請註冊登記的三十六種樣書,終於辦妥。
但內政部只是辦理註冊登記,對書籍內容的審查是決定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李秉中回南京後,又從中疏通,他一向不喜官場交際,但為了能讓《魯迅全集》出版,他特為登門求見中宣部副部長方希孔,送上他購自南昌的兩部較珍貴的清代棋譜(因方愛好象棋)。李秉中還受許廣平之託與蔡元培、陳百年、沈士遠等高層進步人士聯繫協調。幾經周折,《魯迅全集》終於辦完了出版手續。
1936年6月20日,李秉中將宣傳部的批文及準印等寄給許廣平。因種種原因,上海商務印務書館沒接受《魯迅全集》的出版,1938年終於由上海復社出版,為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