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魂—貴州民間優秀詩人作品選》

《高原魂—貴州民間優秀詩人作品選》

《高原魂—貴州民間優秀詩人作品選》一書收入了貴州羅文、劉維昌、高雲等10多位詩人的優秀作品,本書覆蓋面廣,形式多樣,包容性強,讓詩歌的生命得以延續的同時,又堅持了編者鮮明獨特的個性。本書於2012年11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貴州高原,因其群山縱橫起伏,一直被戲稱為“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近十幾年來,在各級黨和政府以及貴州各民族同胞的努力下,貴州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正是因為貴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貴州高原的美麗與神奇,因而生活在貴州高原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同胞,均有義務和責任宣傳生養我們的土地。基於這種想法,編者編輯這本詩集。
本書第一輯共選用23位中青年詩人的詩歌,不管是有公職也好,無公職也罷,他們都長期處於民間寫作狀態,這本詩歌選輯是目前為止他們詩歌精華的一個匯總。他們活躍在民間,以獨特的文學視覺對社會生活進行分門別類的關照,更接近於生活的真實和人性的本質,也更易感染人、打動人。因而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本大氣而厚重且典型的貴州本土製造的詩歌選本。

導讀



趙衛峰
1
這是一本有貴州特色的鄉土詩歌集。鄉土一詞,如今眾說紛紜,在此我們不如就直接理解為:本鄉本土環境下的詩歌表達——它是鄉土題材,它反映鄉土事實,它具有鄉土情懷。如果追究一下,鄉土文學的概念的起源竟然與貴州有很大關係,那么,現在提及這個概念,我竟有些複雜的感覺,它像某種輪迴?
其實也不是輪迴。在貴州現當代詩歌里,鄉土表達始終是一個主流或基本的底盤。這原因現在看比較多,但就貴州來說,又與很合情合理,一種植物、一種感情既然倔強地生長著,頑強地存在著,表明它本身是力量和必須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當代詩歌有了若干枝節性的變化,鄉土風味相較以往不那么茂盛了,在貴州,有的青年詩人漸把才情詩思轉回到自身,這是應該的。詩歌世界本身是多維的,同樣有一些詩人堅持或繼續關注自然山水與民風民情,這同樣也是應該的。這本詩歌集,正是後者的集中體現。
不妨認為,它是這二十年來貴州另一群年輕詩人對家鄉對現實的另一種觀察與交代、精神回望與詩意解說。在如今城市化的風塵里,或許更需要不時返回,返回有時是為了自我的調整與參照,以充實經驗,完善自我身心。“我要回家/回到山風蕩漾和草蟲鳴叫的地方/回到深山林處/吹響我的木葉/回到月亮好太陽出來山前那/流水的寧靜”(李金福《雷公山的森林裡·我要回家》)
但返回應當不是目的。寧靜以致遠。它應當是新一輪的出發的開始。在今天,我們的返回其意義有時是一種休憩,我們需要在沿襲千年百載的鄉土文化基礎上,測繪當代,對今昔之間的個體精神的詩意存在進行主動的調整。
2
樸實的鄉情與淳厚的親情熱烈交接,形成這本詩歌集的坐標。在書中,詩人們的視線親切地縈繞著高原、家鄉,記述“故鄉的顏色”,“與高原的日落對舞”,讀之感覺就像一本細緻的貴州自然風光與人情畫卷,和諧而溫暖:“這裡是雲貴高原/壩子上的莊稼熟了,搖響高原/鄉親們把糧食背回家,留下高高矮矮的稻草垛,守在高原//高原的寨子青,炊煙白/一個孩子從遠處奔跑過壩子,舉起的長長竹竿/我擔心,會把天上的星星捅下來”(楊光《高原的壩子上》)
一頁頁讀下去,可見到一首首詩甚至落足於具體的鄉野地名,而一個地名、風景名甚至會出現在不同的詩人筆下,如冰木草、餘光、文玉深的“韭菜坪”,這是貴州高原的最高處;如羅文、啞木、劉維昌、末未的“草海”,以及李金福的“烏響村”、劉功明的“冷洞村”、韋龍東的“獨山”和文玉深的“雷打塘”、“錫繡村”,末未的“黃果樹瀑布”、“招堤”、“平塘”、“苔茶”、羅文的“梅花山”、陳貴瑩的“湘江河”等,都無不直接地打上了地名烙印,體現出詩人對細小而實在的“本地”的凝望。
我們知道,“黔東南”一詞其實遠非指示地理方位,它既是古代貴州境域內的群體文化的化石性遺存,又是當代貴州微縮人文景觀、少數民族文化的鮮活存在,於此,當看到來自苗鄉腹地的李金福眼中的雷公山、看到文玉深的苗族水鼓舞、侗族大歌、鼓樓、風雨橋、苗族錫繡、清水江組成的“黔東南”……不能不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們對自然風光的熱情和強烈的家園情感,是的,“故鄉,思念里的圖騰”。
自然,親情及類似的以人為主的詩思也必然活於其中。如羅文的一些詩作直接以“我的兄弟”、“表妹”為題,而“父親”這個詩題,則分別出現離岸、李金福、張琪鈺、楊偉的作品中。一般而言,親情表達在文學及詩歌中是屢見不鮮的,這本詩集裡,似乎沒有出現相對最為感性的母系主題,我想,綜合了生殖、撫育、家務與早教記憶的“母”系形象在當代詩歌中或許是恰好被“故鄉、家鄉、田園”籠統代替了,它體現生長階段。那么反過來,關於父性的表達,則體現了個人自我塑造階段的出現。“父親”潛在的人文意味其實相當於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體,是某種精神的權威、依賴物或標準,當詩人們在表述“父親”時,他們其實是在歸納審視自我。這是“成長”長途上的必須。
3
“感其況而述其心”,明顯的時代特徵自然也充滿了這本詩歌集。對生活環境、生活狀況和社會民生狀況的多角度關注,體現了詩人的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意識,詩歌是抒情的,但不等於說它只是美好的展示。如果一個寫作者只會讚歌自然美化鄉土,而忽視了現時的人們的生活生存狀況,沒有反詰與疑問,那是很遺憾的。故而讀到諸如“打工者的無奈”、“無法訴說的蒼涼”(離岸)之類的詩作,我覺得欣慰和應該。
或許貴州以外的人並不知“背篼”為何物,但在黔地,這卻是一個令時光難以完好訴說的日常的城市街景或說印痕,它的出現與歷史地理有關,它自社會轉型後就持續出現在城市裡,它像重慶的棒棒、成都的繩繩,它在鄉間是一種常規的農具,在城市則作為一種初級的打工器具和謀生的輔助性工具,它是“暫住的”,卻已持續經年,它在貴州各地的稱謂略有差異,如“背蘿”、“背篼”,或直接叫“川軍”,也有取其形而將之稱為都市“喇叭花”的。
正是這種被動地開放於城市的苦命的作物,不約而同出現在了幾位詩人筆下:黔東南凱里市羅文的“背篼”、遵義市謝致饒的“貴陽背篼”、黔南都勻市劉功明的“行走的背篼”。
(每天早上總看到在貴陽市瑞金北路的一段路上有幾十個背篼,或躺或睡,起得早的抽菸,起得晚的還在美夢,如此喧囂的街道上竟然甜睡,心中悲天憫人之意油然而生,於是記下。)
“從幾百里外趕來,在貴陽市的街頭開放/或坐,或躺/背篼都像喇叭花,在時代的潮頭/沒有吶喊,卻最醒目//鄉村的蔥綠抵不過城市的燈紅/你們還是相信,說好的幸福/你的目光轉了方向,那一邊/還有和你同樣的兄弟//日子簡單的穿梭在貴陽街頭/輸送著看不到的追求/流動的奔忙/是不是還會剮著城市的裙裾/一切都很真實,又不被注視//即使是冬夜/你還是把腳趾頭伸出短短的棉絮/打聽風的方向,汽車的聲音撕不破你沉沉的夢//你的三千兄弟呢?/在貴陽市的每一個角落/等你回家,安度晚年”(謝致堯《貴陽背篼》)
雖然類似的詩作表達有明顯的主觀情感和角度,但提醒我們是的,對於這個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日常存在,既然不約而同地受到詩人的關注,那表明它確實有值得關注之處—那是什麼?
希望類似的話題或主題在今後會更多一些。
4
這本詩歌集裡除了文玉深、謝致堯外,所錄的其他詩人年齡都很年輕。除上面提及的詩人外,其他如楊光、杜興權、沈成君、若非、幽草、高雲的詩作真情實感,亦自有特色。秦蕪、張琪鈺的作品探索性明顯一些,秦蕪以“稅”為詩,激情飽滿持續而又能較好地完成表述,其下一步值得期待。
在今天,網路正改變和調節著曾經的關於地理、人群、城市的距離感,在這本書里,詩人們堅持關注故地人事,觀照鄉土民情,這與當下年輕人們追逐時尚(它的變化與當代傳播伴生)、漠視土地(在很多時候它在可視範圍內凝固成了小區及房地業)有所不同。一方面,我們肯定要對詩人們這種“堅守”致以敬意,同時相信,在今後,詩人們應會更多地注意調整距離—是能動的,他應能隨時測量到自身在想像的鄉土與現實的鄉土中的位置,能深入本地,更能換位視之,在進一步認識和葆存自然情懷的同時,更有效地觀察和判斷世界,以致於大自在與獨立。
學無止境,詩也是,作為共勉,我也相信,對於更好地認知和理解環境,把握好閱讀記憶與現實經驗的關係等等方面,我們今後的路還很漫長。在這裡,作為讀者、同樣作為“山坳上的中國”里的寫作者的我,願與本書詩人們相互鼓勵,我們的審美經驗與情感體驗,隨時隨地都需要與一個時代的精神困境、生存處境保持緊密的聯繫。現代“鄉土文學”已持續了一個世紀,也是貴州顯態文學及詩歌的主體,這本詩歌集對此的努力,是明顯的。我更以為,如何在既有基礎上更新和變化,或許,正是這本詩歌集的提示作用:它是貴州鄉土詩歌在新世紀初期的一個階段性小結,它因此成為一種佐證,它或會成一種推陳出新的開始,其意義不言而喻。
這本書的出現,是新時空里的貴州詩者關於本地的詩意的新一輪記錄和文字保存,是編者與詩人們對本土詩歌的貢獻,是貴州時光的證物、禮物。這本書的書名每個字詞都很關鍵,“高原魂:貴州民間優秀詩人作品選”,我們知道,它應該代表了編者的殷切構想與希望。
2012年11月於貴陽

作者簡介

羅文:男、彝族。筆名:過客、落雨等,1978年12月出生於貴州威寧縣新發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98年離開部隊後,就踏上了漫漫打工路。曾在貴陽、昆明等地打工,做過保全、物業管理員、物業經理等,2002年定居凱里。自小酷愛文學,有作品散見《中國保全》、《貴州工人報》、《貴州監獄工作報》、《現代青年》、《青少年文匯》、《新詩文》、《作家報》、《鄉土詩人》、《現代物業》等報刊雜誌,入選《當代青年作家精品文庫》、《中華新詩精選(2003)》、《2002圓夢之旅》、《當代校園作家精品文庫》、《雷池文化》等選集,獲獎30餘次。現系凱里市進珠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經理。

基本信息

主編:羅文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涵
編輯:凱里市進珠物業服務有限公司
設計校對:張亞旗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50×1168mm1/16
字數:90千字
印張:4.00
版次:201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40.00元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