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劉濤:《頭等強國》作者,社會學學者,199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語系德語專業,2005年在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世界社會研究學院的獎學金資助,並成為該學院博士生和研究小組成員,重點研究課題是福利國家的建設和中國工傷保險制度。發表有《中國崛起策》,《論福利國家在建設全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作用》等。文章目錄(節選)

地緣戰略篇
第一章中國的地緣困境和地緣戰略
一、誰統治“世界中心島”,誰將支配全球/3
歐亞大陸:最大的“世界島”/3
地處“世界心臟”邊緣的中國/4
世界島的爭奪,引發兩次世界大戰/6
二、中國是“歐亞心臟”的“起搏器”/9
前蘇聯、東歐和中國曾“聯手”控制了歐亞大陸/9
中蘇之爭:宗主與附庸之爭/12
三、歐亞大陸重現“戰略真空”/13
前蘇聯解體,世界中心島成為“無主之地”/13
中美俄“三國演義”/14
中國的地緣身份確認/15
第二章獨特的日本考驗中國的崛起
一、“家有惡鄰”/24
日本人相信:“王侯將相,恆有種”/24
菊花叢中一把刀/26
假如裕仁天皇下達的不是《終戰詔書》/28
“小日本”和“支那人”/30
二、“壞孩子”的優點/32
服輸的日本人/32
中國要有一個“戰略幫手”/34
假如“東亞雙雄”聯手/37
國際戰略篇
第四章中美:對抗還是共生
一、龍與鷹/65
世界經濟的兩個引擎/65
面對西方“舶來品”,要多一個心眼/69
二、對美大戰略/72
美國的想法很簡單:不希望看到另一個超級大國/72
第五章合縱連橫下的全球戰略謀局
一、新戰國策/81
合縱與連橫/81
規則決定輸贏/83
“以美國為首”的新戰國時代/87
二、美國五角大樓的戰略預案猜想/89
預案一:歐盟的統一和整合/90
預案二:俄羅斯的重新崛起/92
國內戰略篇
第六章直面中國之痛
一、警惕社會矛盾的頻發/111
中國面臨的社會問題/111
摒棄“GDP主義”模式/113
關注弱勢群體,兼顧你我他/115
文摘

從中國自身戰略利益角度來分析,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和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都對認識二戰後中國革命勝利後的局勢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在1949年人民解放軍兵臨長江北岸,即將解放南京的前夕,世界上兩個意識形態完全對立、互相以消滅對方為目的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在中國時局上卻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雙方均要求中國南北兩方劃江而治,這是斯皮克曼邊緣地帶理論最集中的體現:在歐亞世界島東西兩端的邊緣地帶因為人口眾多,經濟區域密集和資源豐富,任何一個區域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則無論其是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其必將對美蘇的超級霸權構成挑戰。因此互為敵對的美蘇戰略性地達成了一致,要求成立南北中國。當時中國的兩位領袖都頂住了美蘇的壓力,蔣介石拒絕了美國的南北朝的建議,而毛澤東則以“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魄力粉碎了美蘇在邊緣地帶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捍衛了中國國家利益,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中國人以實際行動掌握了中國戰略主動權,在亞洲大陸邊緣地帶完成了中國大陸的統一,為中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地緣戰略局面。因此僅僅將中國革命的勝利歸結為蘇聯勢力擴張到歐亞大陸東端的純意識形態的看法是偏頗和不足的,之後中蘇兩個大國之間的衝突完全印證了這樣的事實:中國革命的勝利造就的是歐亞大陸東部邊緣地帶一個獨立大國力量的興起,而不是任何一種依附力量的興起。——(世界島的爭奪,引發兩次世界大戰)
文章特色
留學德國10年的海外華人學者,列舉了大量現實案例,用事實和數據丈量中國與“頭等強國”的距離。本書的突出觀點之一是“中國的優勢不可避免”,比如地緣優勢、經濟體量,甚至發展模式;作者通過各方面分析得出“中國的難題可以解決”的結論,比如中國與世界最先進國家之間存在的5個鴻溝,經濟鴻溝,金融市場鴻溝,高科技鴻溝,體制鴻溝和軟實力鴻溝。他認為第一個被填平的將是經濟鴻溝;金融和科技鴻溝早晚也會被填平。難一點的是體制鴻溝,最難填的是軟實力鴻溝。但只要不急於求成,漸進而不激進,像精衛那樣,海都能填,還愁“溝”填不平?全書充滿激情而富有理性:它以全球格局為視野,國家利益為立場,普世原則為框架,傳統價值為背景,歷史教訓為參照。這本書不以片面求鋒利,不求創新以立異;毋寧說,它是一隻箭韜,兼收各種理論的箭鏃,瞄準中國和平崛起的靶心,縱有數箭失手,必有一羽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