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之巔》

《長城之巔》,寫於1925年3月,是王統照創作的一首新詩。

基本信息

詩歌原文

長城之巔

叢合回抱中輝凝,霧集,絳褐色交織下群峰逶迤。要掩卻這古壘殘基圮①傾谷底,可擲不破混沌宇宙中的殘粒。//②是戰士的血跡殷斑?是“英雄”的偉心陶鑄?天風獵獵,吹起了你的裳衣、我的裳衣。傾一杯金色的酒汁向蒼茫奠意,看,陰雲騰飛;聽,壑中迴響,——在空堡上獨立。//哭聲裂破了嬌喉,磚石壓折了鐵臂;露骨萬千人,建石几千里,——山麓上的羊鳴三隻兩隻。這難破的“英雄”夢迷;這不盡的生力的觸擊;這無從解答的天地偉奇。天風獵獵,吹醒了我們的悵思!//迷茫的浩蕩的世界奇蹟——飛影,幻畫,在眼前呈露。是誰說人生未有窮期?是我在牆陰下望飛雲散聚。天風獵獵,吹起了我的裳衣、你的裳衣。天空中的羊鳴三隻,兩隻,知欲歸何處?

詩歌注釋

①圮(pǐ):毀壞,倒塌。②符號“//”代表詩歌分節。

詩歌鑑賞

王統照的許多詩作,宛如一顆橄欖,乍入口中,頗有苦澀之感,但仔細品評,一股醇厚的甘甜便接續而來,使你感到含蘊相當深邃,富有韻味。這首詩便比較典型地體現了這種特點。

開首從色彩和造型勾勒長城之巔的景觀特點,給人以清晰可感的立體印象。接著由景生情、展開遐想:“是戰士的血跡殷斑?是‘英雄’的偉心陶鑄?”萬里長城氣勢雄偉,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工程,激起了詩人由衷的讚嘆。但萬里長城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建造起來的。它給千萬個參加修築工程的勞動者及其親屬帶來了極為深重的痛苦和空難。而那些“英雄”——帝王正企望以此來施展自己的雄心偉志,使本家族的帝業永世長存。但從春秋戰國起,兩千年來許多帝王雖不惜花費巨大代價,何嘗實現了他們長久統治中國的美夢?然而,歷史上無數次遭受挫敗的教訓並沒有破除這些“英雄”武夫的夢想,他們依然執著地進行著不懈的追求。回顧歷史的往事,目睹長城的滄桑,詩人感慨萬端,引起人生問題的思索。

探索人生之謎,是王統照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創作中的基本主題之一。他在這一探索的途程中不時經歷著苦悶、彷徨和矛盾。這首詩便分明打上了此種烙印。長城今昔的巨大變化,“英雄”們雖雄心勃勃,頑強追求,但其美夢卻每每無法實現。由此詩人無限感嘆:“是誰說人生未有窮期?”王統照五四時期熱烈地追求“愛”與“美”,期望以藝術之力到達理想人生的彼岸。但黑暗醜惡的社會現實卻時時、處處在摧殘“愛”和“美”,人世間充滿了種種的災難和痛苦。光明之路在何處?“天空中的羊鳴三隻,兩隻,知欲歸何處?”一句正是詩人矛盾、迷惘心態的真實流露。

寫實和象徵相結合,在對客觀事象的真實描繪中寄寓作者的理性意念,這就使《長城之巔》既具有清晰具體的現實性,又含有象外之意,從而為詩歌塗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詩中兩處描寫幾隻羊兒的鳴叫,這是寫實,藉此反襯出長城古戰場的寧靜和寂寞,這又是詩人情思的象徵物。“知欲歸何處?”這一詰問,抒發了詩人、也是“夢醒了無路可走”的青年一代迷茫惆悵的情懷。

這首詩的內容是由幾種意象疊合組接而成的。其中有對長城之巔客觀景象的勾畫,有對攀登者的行動及外在形象的描述,更有對“我”的想像和思索的抒寫。這幾個方面的內容交織融合,轉換頻繁急速,跳躍性大。這種藝術構思和表現技法的好處是有助於加大全詩的思想容量,其弱點是使讀者一下子難以把握。

作者簡介

王統照(1897~195[4]7),一名恂如,字劍三,山東諸城人。1918年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曾擔任《中國大學學報》《曙光》半月刊編輯。1921年初與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主編《文學旬刊》。1922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27年執教於青島市立中學,不久去日本遊學。1931年春去吉林四平街東北第一交通中學任教。1934年赴英、法、德等國考察西方文學和古代藝術。次年回國,在上海主編《文學》月刊。1939年後歷任暨南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省文化局局長等職。寫有《山雨》《春花》等多部小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