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電視紀錄片]

《錢學森》[電視紀錄片]
《錢學森》[電視紀錄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紀錄片《錢學森》是中央電視台利用他們多年來創作《大家》欄目強大的隊伍和豐富的創作經驗而申報的一個重大創作巨片,是經中宣部審批立項的重大革命文獻題材。全劇共分六集,介紹了一代科學巨匠錢學森傳奇而光輝的人生歷程和精神世界。

基本信息

首映式

2010年10月31日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逝世一周年。為緬懷錢學森先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10月22日上午舉行了錢學森逝世一周年紀念會暨人物傳記片《錢學森》首映式。人物傳記片《錢學森》也在紀念會上和觀眾首度見面,影片運用大量歷史畫面,展現了錢學森先生回國治學之路,令現場觀眾又一次為錢先生的治學態度及愛國之心所感動。

導演談片

我有些遺憾,我們這個片子製作歷時三年,卻最終沒能讓錢老看到。在錢老逝世一周年之際,這個片子可以在中央台1套和10套播出,希望全國的觀眾朋友都能看看這部紀錄片,感受下錢老的精神,緬懷下錢老的功績。該片以六集大型紀錄片的氣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了錢老的一生。

人物簡介

《錢學森》《錢學森》

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套用力學火箭飛彈研究。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飛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此後長期擔任我國火箭飛彈太空飛行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並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中國火箭飛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小羅克韋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分集介紹

第一集

《錢學森》《錢學森》

1929年,18歲的錢學森中學畢業,考入當時中國最好的理工科大學——上海交大,從此立志實業救國。在那裡,他不但學業優異,還熱衷於攝影、哲學、並成為學校銅管樂隊中的一員。

第二集

1947年,錢學森回到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成為這座世界知名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與此同時,錢學森回到闊別12年的中國,與蔣英結婚。由於掌握了美國軍方的大量機密,錢學森的回國之路顯得異常艱辛。

第三集

1956年,錢學森的一份《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成為中國火箭、飛彈和航天技術發展的起點。在逐一分析了飛機和飛彈的利弊之後,錢學森選擇了優先發展火箭武器,並取名飛彈 。

第四集

《錢學森》《錢學森》

就在中國航天事業蹣跚起步時,蘇聯卻停止對華援助。與此同時,嚴重的自然災害也來臨了。在這個時候,錢學森設計並主導了新中國飛彈試製的全部工作。在他的背後,有一位信任並百般呵護他的元帥,這個人是誰呢?

第五集

錢學森的另一個夢想是星際航行。在1965年初,錢學森就向聶榮臻提出發展人造衛星的建議書。但這時文革就爆發了,這些最困難的日子裡,中國成功試驗了飛彈核武器,並將“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

第六集

“科學無止境”這句話貫穿了錢學森的一生。晚年的錢學森從國防一線領導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依然關注著中國航天事業。與此同時,他將研究投向了更廣泛的領域:草產業、沙產業、系統科學等等。

幕後製作

《錢學森》《錢學森》

總導演陳真十餘年前創作文獻紀錄片《周恩來》時對錢老的採訪,成了本片拍攝前掌握的最長的有關錢學森的電視採訪,也是本片首次披露的珍貴影像。而且錢學森長期工作在國防科技戰線,其個人化的內容非常少,只能通過他的同學、同事、學生、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通過各種回憶錄、文獻等等才能“建立”起他豐富的個性形象。

因此,紀錄片攝製組確定了紀錄片的創作方向,即努力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眾多的人物採訪、豐富的實拍鏡頭、紀實的手段、樸實的語言敘述錢學森先生非凡的人生經歷,力圖形象地展現錢老的愛國情懷、科學貢獻、學術精神與人格魅力,尤其是展現出百姓眼中錢學森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形象。歷時三年,在總導演薛繼軍的領導下,總導演陳真率領攝製組殫精竭慮、孜孜以求,克服了很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最終完成該片的創作。2009年年底,有關部門審看了影片,給予充分肯定,評價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很高的人物傳記片精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