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伎》

《銅雀伎》

大型舞劇《銅雀伎》這部歷時三十來年的創作之非同凡響,在於具有“四絕”,令人驚嘆難忘。講述的是三國時代(公元200--265)的舞伎鄭飛蓬與鼓手衛斯奴從小相愛,但光彩照人的飛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兩代的霸占並倍受將官的欺凌,飛蓬因反抗被處死,已被挖去雙目的衛斯奴擊鼓相送,最後,飛蓬剪下一束青絲,輕輕放在戀人的身旁,踏著悲憤的鼓聲,一步步地走向刑場。

(圖)《銅雀伎》銅雀伎

大型舞劇《銅雀伎》這部歷時三十來年的創作之非同凡響,在於具有“四絕”,令人驚嘆難忘。講述的是三國時代(公元200--265)的舞伎鄭飛蓬與鼓手衛斯奴從小相愛,但光彩照人的飛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兩代的霸占並倍受將官的欺凌,飛蓬因反抗被處死,已被挖去雙目的衛斯奴擊鼓相送,最後,飛蓬剪下一束青絲,輕輕放在戀人的身旁,踏著悲憤的鼓聲,一步步地走向刑場。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銅雀伎

外文名稱: Dancing Girl of Tongque Platform

類別: 傳統舞劇

演出單位: 中國歌劇舞劇院

文化結構

(圖)《銅雀伎》《銅雀伎》

大型中國古典舞劇《銅雀伎》是一部含有濃郁文化韻味的舞劇,是一部很具有歷史感的舞劇。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演第一版。事隔二十多年,北京舞蹈學院重排此劇,幾近重新構思、編排。音樂由已負威名的青年作曲家張磊先生任總監再譜新篇,舞美燈光設計由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設計師任東升擔任。服裝總監、設計由享受國務院津貼國家一級舞美服裝設計師,董淑芳先生擔任,董老是第一版《銅雀伎》的服裝設計,時隔多年鼎力再造。造型設計由29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化妝團隊總指揮李玫玫擔任。音響設計由金少剛先生擔任,國內音響界泰斗,現場音效方面第一人。該版《銅雀伎》在各方面均有大幅度的調整、修改。北京舞蹈學院同時將此劇推為探索民族舞劇發展途徑的科研課題。老教授帶領高徒:史博、王芳、鄭璐、佐果四位青年教師進行了科研實踐性的創作。演員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漢唐)專業05級和07級兩屆在校學生。女主角由青年舞蹈家郭嬌飾演鄭飛蓬,陳捷飾演衛斯奴,袁佳飾演曹操。因此這部舞劇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漢唐)專業師生三代獻給社會各界的一部舞劇力作。含著推揚民族藝術的濃情厚意,含著創造中國品牌的宏願大志,這部舞劇的上演,將成為中國舞劇藝術新奇靚麗的文化景觀。

故事梗概

(圖)《銅雀伎》《銅雀伎》

公元二世紀,漢末建安十五年,魏王曹操在鄴郡漳河岸邊修築了富麗絕時的銅雀台、並選伎樂納於台中,供宴聚遊樂。舞伎鄭飛蓬、衛斯奴自幼共習漢代獨有的踏鼓舞,一個手鼓一個足踏是一對親密無間的技藝夥伴。鄭飛蓬年甫及笄色藝俱佳、與諸伎同獲朱雀頭釵選為銅雀伎、並得魏王垂愛、獨納後宮、侍奉曹操。王室中郎將副丞相曹丕和北疆戍邊將軍也垂涎鄭飛蓬這個伎樂尤物,但不敢染指。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崩,留下遺令,命諸銅雀伎盡留銅雀台、仍似其生前“旦、朔”向其陵寢獻舞(實為活殉)。曹丕篡漢稱帝,修奠乃父之機、將鄭飛蓬帶回洛陽宮。鄭飛蓬得免守陵之苦,但鼓舞將由此異地分離,衛斯奴一時情急闖駕犯律,雖未殺身,卻被刑致盲,鄭只知衛斯奴獲罪,卻不知後情。 北疆鮮卑朝魏,奉獻胡女,魏朝廷搬演中原樂舞,以娛藩客、壓軸節目;是魏廷名伎鄭飛蓬的踏鼓舞,並從銅雀台調來搭檔鼓手衛斯奴。鄭、衛分離又得重會。鄭飛蓬雖則欣喜,卻又有所顧忌不敢造次。對舞當中盲人衛斯奴頻頻失誤,引起鄭的懷疑、幾經試探方知衛斯奴雙目已盲、鄭飛蓬百感交集、真情迸發,再也顧不得富貴、名份、當場斷袖棄釵罷舞任憑發落。文帝雖則盛怒,卻沒有誅殺,將鄭飛蓬賜給了垂涎已久的戍邊大將軍。鄭飛蓬由宮伎又淪落為更為卑賤的營伎

鄭飛蓬在關邊適逢將軍,心灰意冷,無意逢迎。侍奉曹操,侍奉文帝,再也無意逢迎、遍歷富貴,方知心中的真愛是衛斯奴,並從此惹怒將軍,被擲於如狼似虎的軍士、受盡凌辱。鄭飛蓬心力交瘁無意間撞到燔火,又憤恨交加,有意揣翻燔火引燃軍帳,原想自焚了斷,看到一直守護不離的手鼓,又覺心事未了逃出邊關……。

一路忍飢挨餓、乞食、賣藝,再遭市集痞子的欺辱,迎風冒雪千里迢迢奔回銅雀台,見到衛斯奴之際,刑吏已在守候。自知生路已盡,滿腹辛酸,欲吐的衷腸還是沒能吐露,只將一束青絲和懷抱不離的手鼓,默默留給木然如屍的衛斯奴,黯然,木然的走向刑場。

劇情介紹

(圖)《銅雀伎》《銅雀伎》

故事發生在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建成銅雀台前後。它表現了銅雀台舞伎鄭飛蓬和鼓手衛斯奴的愛情悲劇。
序幕
建安初,某戰場。血戰方歇,曹操巡視戰地,收留了一對幼小的孤兒——鄭飛蓬衛斯奴
第一幕第一場
建安十一年至十五年間,清商署百戲部,後轉至銅雀台殿堂。孤兒鄭飛蓬、衛斯奴被收養在清商署百戲部習舞學藝,耳鬢廝磨,相依為命,萌生了愛的情愫。銅雀台上,曹操大宴群僚,席間起而舞槊,銅雀群伎獻舞助興,鄭飛蓬色藝俱佳,被曹操召幸。
第一幕第二場
翌年,銅雀台上鄭飛蓬的寢閣。鄭飛蓬錦衣玉食身居宮闈,得曹操寵愛,但她依然深深地思念著鼓手衛斯奴。
第二幕第一場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銅雀台殿堂,遠處可見新建的西陵,時曹操已死,曹丕禪漢稱帝。銅雀諸伎奉曹操遺命,留銅雀台伴陵,向西陵作舞。鄭飛蓬與衛斯奴懾於律令,難以親近。魏文帝曹丕謁陵,鄭飛蓬強顏作舞。曹丕見鄭飛蓬風采依舊,召鄭入宮。衛斯奴一時情急,從匍伏跪拜的人群中站起身來,由此慘遭挖目之刑。
第二幕第二場 距前場數月後,銅雀台一角。衛斯奴雙目失明,悲憤交加,但他仍思念著鄭飛蓬,群伎亦為之情動。內宮黃門趕來,宣召衛斯奴即赴洛陽宮。
第三幕
黃初三年春,洛陽宮一角。魏戍邊大將軍陪鮮卑大人朝覲,帶來了貢物和鮮卑女伎。席間,魏宮伎人扮做伏羲、女媧、西王母、羽人等神話人物侍宴作舞。鄭飛蓬奉召獻藝,正遇衛斯奴,方知其已遭酷刑。她肝腸欲斷,遂罷舞卸裝,唯求一死以明心志。曹丕順水推舟,將鄭飛蓬賜予大將軍。
第四幕
黃初三年冬,邊關大帳內。大將軍得到了鄭飛蓬後,終日狂飲作樂。鄭飛蓬身處異地,心神交瘁,借酒澆愁。微醉間,仿佛見到衛斯奴出現在身邊,給她帶來了歡樂和幸福。但鄭飛蓬酒醒後,憧憬成泡影。由於她不願受屈辱,又被貶為營伎,受到眾軍校狂暴的欺凌。
尾聲
前場數月後,銅雀台當年宴樂的殿堂。銅雀台淒涼荒蕪,銅雀眾伎面對西陵,一如往日作舞祭奠先帝。鄭飛蓬自邊關逃出,輾轉來到銅雀台故地,而刑吏早已在銅雀台守候,奉命將鄭飛蓬處死。鄭飛蓬強抑悲咽,將早年就已剪下的青絲,作為終生不渝、深深相愛的信物,贈給衛斯奴,遂被押赴刑場。斯奴擊打著如泣如訴的手鼓,送別鄭飛蓬。

責任描述

創作者編導:孫穎。作曲:張定和、張以達。舞美設計:沈忱、黃振亞(布景),董淑芳(服裝),張羅(燈光),馮玉明、劉德山(道具),劉衛(化妝)。
演出者主要演員:夏麗蓉、蓋一坤(飾鄭飛蓬A、B),翟傑明、海燕(飾少年鄭飛蓬A、B),於健、葉建平(飾鼓手衛斯奴A、B),方伯年(飾曹操),潘景生(飾曹丕),關天秦(飾銅雀令)。導演助理:關天秦、洪文莉、張明娟。樂隊:中國歌劇舞劇院管弦樂隊。指揮:王恩悌

語言風格評論

民族舞劇《銅雀伎》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舞蹈語言新穎別致,既不同於戲曲舞蹈風格的《紅樓夢》,又不同於敦煌壁畫風格的《絲路花雨》,更不同於洋語言兼用的一些舞劇。它自成一體,開拓了中國古典舞蹈的又一個新領域。
編導孫穎認為發掘古代舞蹈文化不同於發掘地下文物。舞蹈也是古代的一種精神文明,絕不是摹擬一些文物上的舞姿隨便加以串連,就可以做到古樂舞的恢復和發展的。因此他通過研究漢代社會的歷史、宗教、習俗、文學、藝術、哲學、禮法,首先抓取漢代文化的精神、風骨、氣韻,也就是抓住了“神”,然後再反過來立“形”造“形”。
“大部頭”的民族舞劇,用什麼語言去書寫一直是舞蹈界在探索的問題。《銅雀伎》並非已臻完美,但它在解決民族舞劇的語言問題——實際也就是解決民族風格問題的思路和做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