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業對2007-2008年金融市場動盪的回應》

《金融服務業對2007-2008年金融市場動盪的回應》

《行為準則及最佳做法建議:金融服務業對2007~2008年金融市場動盪的回應》是對委員會的工作總結。它是2008年4月發布的中期報告的後續,體現了委員會就解決在市場動盪中暴露出來的缺陷所達成的共識,並得到國際金融協會董事會及協會其他成員機構的積極支持和贊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國際金融協會的成員機構在全球金融業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它們堅信,遵循本報告中提出的行為準則,並結合自身的業務特點予以落實,將有助於重樹金融市場信心,避免日後發生系統性危機。在對工作組編著的報告劃分之後,本報告在不同章節對行為準則、最佳做法建議和對政府部門的建議進行了闡述,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風險管理;(2)薪酬激勵機制;(3)流動性風險、管道融資及證券化;(4)估值;(5)證券化市場中的信用擔保、評級及投資者盡職調查;(6)透明度及信息披露。此外,報告中有一部分專門闡述了市場監測小組(MarketMonitoringGroup,MMG)的建立。報告的附錄部分提供了背景信息。同時,編者將行為準則、最佳做法建議及對政府部門的建議這三個部分的原則性陳述(正文中無相關討論)放在附錄中,以便讀者參考。下面對報告的各部分逐一加以說明。

媒體評論

此篇報告非常重要,值得一讀。國際金融協會(IIf)成員包括全球主要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其研究成果和豐富經驗對於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凸顯的風險管理問題至關重要。前車覆,後車戒,相信中國的銀行業一定能從此篇反告中汲取教訓。而箇中關鍵在於,銀行的風險管理不應僅僅局限於風險管理部門,而應真正成為每位董事會成員、高級管理人員和基層員工的職責。——沈聯濤 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

目錄

總序中文版序原版序摘要引言行為準則和最佳做法建議行為準則和最佳做法建議的實施行為準則、最佳做法建議及對政府部門的建議1.風險管理2.薪酬激勵機制3.流動性風險.管道融資及證券化問題4.估值5.證券化市場中的信用擔保、評級及投資者盡職調查6.透明度與信息披露系統性風險及市場監測小組的建立附錄A市場事件分析:金融壓力及其關鍵特徵附錄B行為準則、最佳做法建議和對政府部門的建議附錄C評級機構內部流程標準的指示性樣本(建議5.13)附錄D招股說明書信息簡表及風險披露因素的示例國際金融協會董事會國際金融協會市場最佳做法委員會國際金融協會市場最佳做法委員會工作組名單和籌備中的市場監測小組名單渠道和流動性風險事務工作組估值工作組評級工作組信息透明和信息披露工作組籌備中的市場監測工作組

前言

經濟全球化以及伴隨著全球化而發展的金融市場融合與開放,構成了20世紀末期和新世紀金融業發展的基本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金融業經營模式正在被能夠適應金融環境和金融需求變化的新模式所取代;過去帶有明顯國家或地區色彩的金融市場交易規則與金融活動規範,正在被相互融合的國際規則和慣例所取代;區域性或國家內的金融發展與競爭格局,正在被國際化的發展與競爭所取代;簡單的以貨幣信用為基礎的金融工具,正在被日益精細和複雜的以綜合信用與風險為標的的金融產品所取代。同時,金融交易的速度也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步入便捷、高效的時代。許許多多的金融機構已經看到了金融業發展環境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並據此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發展戰略,調整企業的行為模式,重構金融業務和產品的流程。在這一過程中,金融創新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創新已不再是以簡單地增加業務或產品種類、最佳化交易方式為主,而是圍繞著如何切實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培育出適應社會分工變化、符合金融發展趨勢、各有所長的相對競爭優勢,不斷展開的一系列制度、組織管理和業務產品的再造與更新。正是這種變化,使得近20年來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創新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精彩書摘

·結合近期的市場經歷,使融資流動性風險管理與其業務模式相匹配;·確保壓力測試涵蓋或有流動性風險敞口;·通過壓力測試和分析,研究何種壓力環境會造成機構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並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市場流動性:在近期的市場動盪中,市場流動性是很多問題發生的根源。因此,在壓力市場條件下,依賴市場融資(尤其是擔保融資,包括資產證券化和管道融資)的機構有必要對其資產的流動性和潛在的聲譽風險進行評估。在可能的情況下,機構應與政府部門一起,制定周密的應急方案,以應對市場風險的發展。對政府部門有關流動性問題的建議:在近期的市場動盪中,中央銀行通過提供流動性,在恢復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彈性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展望未來,委員會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近期發展起來的一些工具,如定期標售、證券借貸、貨幣互換,應成為中央銀行的常規措施,並進一步實現各國間的協調一致;·中央銀行應更清晰地闡明其在滿足市場流動性需求方面的作用;·中央銀行應考慮繼續擴大和統一合格的央行抵押品範圍,這對於保持一體化國際市場的流動性日益重要。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流動性的監管應基於定性的風險管理指引,而非具體的定量要求。近期的事件使委員會更加確信,使用簡單的、標準化的融資流動性風險計量方法,計算的額外資本計提要求,很可能不是真正意義上基於風險要求的結果,無法有效地降低機構的流動性風險。結構性融資工具:包括政府部門在內,多方都針對表外工具的內在風險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行為準則和最佳做法建議強調的重點包括:·應在流動性規劃、信息披露和管理中反映諸如管道融資等結構性融資工具的風險敞口;·穩健的流動陛風險管理應涵蓋機構對於表外工具項下的正式或有義務,並清楚地評估為這些工具提供流動性支持的給機構本身的潛在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