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倒閉潮,失業潮,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我們正經歷著1929年以來一場最大的危機
居安思危,“保衛錢袋和飯碗”的警報已然拉響
·《360°零死角的絕美自拍法》獨家54折熱賣>>·《我的第一本學習方法書》獨家特價搶購>>
內容簡介
媒體評論
美國正陷於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之中。事實上,無淪大洋彼岸的美國,還是身處中國的你、我、他,每一個人都在風暴的中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信心堅定,才能認清形勢,搶抓先機;如若失去信心,則處處都是難以逾越的關隘和無法擺脫的困境。
就業問題,已成為2009年的主題詞:在無情的危機面前,如何保住“飯碗”,已經成為關乎個人和家庭生存最現實的問題。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流”,“新節儉主義”順勢而生,生活要低調,但同樣也可以有情調。
在當前危機蔓延肆虐之下,為財富找一個安全的“避風港”而免遭侵蝕是重中之重。記住,困難總會過去,我們當下要做的,就是積蓄力量,迎接挑戰:既要“過冬”,更不要忘了“春播”的準備。
——WhoseCheesWasMovedByFinancialCrisis
目錄
前言危機來襲。誰動了你的乳酪第一章危機橫掃全球:這個冬天有點冷
噩夢連連的華爾街
沒有一個國家是孤島
離大蕭條還有多遠
誰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機
第二章並非危言聳聽:我們都在風暴中心
股市大崩潰:從巔峰到低谷
CPI迷霧:乘坐通脹與通縮的過山車
危機兇猛與風暴中的實體恐慌
真正的“寒冬”也許才剛剛開始
前途未卜:全球抱團取暖
美國救贖:7000億美元援救計畫
史無前例的全球降息總動員
吹響“集結號”,各國協同救市
“國有化”浪潮捲土重來
唇亡齒寒。打響中國經濟保衛戰
第四章揮之不去的失業夢魘
大樹將傾,民眾受累
失業大潮的第一波“受害者”
畢業等於失業?
白領精英們的職場騷亂
第五章危機啟示錄:經驗與教訓
不再“像畜生那樣生活”
危機中的復甦政策
亞洲金融風暴的啟示
“好組合”助你投資成功
第六章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其實,心理危機更可怕
恐慌的不是經濟,而是你自己
來做個“心情體檢”吧
活下來:金融危機的生存法則
第七章如何看護好你的飯碗
當下的主題詞:保住飯碗
誰是過冬的主角
準備好你過冬的棉衣
白領們的“飯碗”保衛戰
畢業生“危”中尋“機”
第八章是該準備過節儉的日子了
被改變的生活方式
新節儉主義
“省長”的低成本生活
危機下的“山寨版生活”
第九章留足你過冬的糧食
把握財富的航向
為財富找個“避風港”
直面危機,現金為王
收益第二,安全第一
準備好“三個籃子”
第十章等待下一次繁榮
繁華褪去,世界經濟何去何從
淡看危機:繁榮總在險情後
要“過冬”,更要做好“春播”的準備
結語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查看全部>>
前言
危機來襲,誰動了你的乳酪生活並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
讓我們輕鬆自由地在其中旅行,
生活是一座迷宮,
我們必須從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隹動了我的乳酪》(美)斯賓塞·詹森
2006年11月,一部名為(伏國崛起》的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開播,它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引發了無數國人的熱議和評說。這部頗有氣勢的片子解讀了九個國家崛起的歷史,也為中國的強國之夢照亮了未來的行程。
的確,種種跡象業已表明,龐大的中國航母已經啟程,並且正以驚人的速度,漸漸成為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中國經濟的美好前景不僅讓全世界刮目相看,更是吸引了無數的國際投資者。中國迎來了史無前例的超高速發展時期,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可以說,生在今日之中國,是每一位中國人莫大的幸事。不論城市居民,還是鄉村百姓,都在享受著經濟騰飛帶來的豐碩成果。祖國的蓬勃發展給無數國人帶來了新機遇,人們努力工作,盼望著升職機會儘快降臨,祈盼加薪美夢早日實現。
進入2007年以來,牛氣沖天的中國股市,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般,飛速地上漲,大有一舉衝上萬點之勢。在這場單邊上漲的大牛市中,無數家庭一夜暴富。面對此情此景,每一個中國人都篤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某些專家甚至預言,中國的經濟已經迎來了美妙的“黃金十年”。
然而,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生活並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正當人們還在做著加薪、升職的美夢之時,大洋彼岸傳出一個舉世震驚的噩耗:“次貸”出事了!緊隨其後,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15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也正是從那一刻起,華爾街的一連串噩夢開始了,金融危機迅速席捲整個美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宣告破產,金融危機的爛攤子越來越難以收拾。更可怕的是,這場危機猶如瞬間倒塌的“多米諾骨牌”,迅速在歐洲、亞洲乃至全世界蔓延開來。一時間,全球股市連續暴跌,能源危機再現,各國經濟迅速墜入下滑道,曾經富庶的冰島甚至瀕臨破產的危險境地……
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危機”,正以不可扭轉之勢橫掃全球。據統計,幾乎每一個國家的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歐、美、亞等各洲很多國家的失業率也快速逼近幾十年來的新高。毫不誇張地說,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寒冬”。人類可能正在遭遇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而不幸的是,危機給人們帶來的創痛也許才剛剛開始。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1997年,一場始於泰國、席捲東南亞、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突如其來,許多國家和地區隨之遭殃。匯市、股市輪番暴跌,經濟成長速度明顯放慢……這場金融危機帶來了一系列讓人震驚的負面影響:民眾收入大幅下降、貧困人口驟增、公共服務業萎靡不振、教育和衛生條件日益惡化、犯罪率不斷攀升,等等。時至今日,人們提起這場金融風暴時仍心有餘陲。這場金融危機給人們留下了兩個血的教訓:一個是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亞洲人應學到的教訓;另一個是亞洲人實際學到的教訓。西方經濟學家得出的結論是,新興經濟體應該採取靈活的匯率制度,並建立現代的、監管良好的、有競爭力的金融市場。亞洲人則得出結論,認為應該選擇有競爭力的匯率、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和大規模積累外匯儲備。而眼前的問題是,亞洲人是否需要改變自己當初的選擇?
1997年,當泰銖出現下行壓力時,沒有人能預料到隨後即將發生的一切。這件看似很小的事件最終導致了一場金融“海嘯”,東亞的大部分地區被淹沒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和泰國無一倖免。導致的結果是匯率制度瓦解,金融體系崩潰,政府信用處於崩潰邊緣,各國經濟紛紛陷入衰退的深淵。1998年8月它蔓延至俄羅斯,1999年年初又殃及巴西。
原本是一場地域性的“泰銖保衛戰”,卻最終演變成了幾乎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這完全出乎全世界的預料。回望20世紀的歷史,不難發現一個事實——新興的市場往往是滋生金融危機的“溫床”: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金融危機,這些都使得原本高速成長中的新興市場或者地區經濟遭受了重創。
如今,人們反思亞洲金融危機時,總結出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往往超前發展,沒有學會走路時卻開始跑了。在市場經濟發展尚不成熟、內部相關體制還沒有完善的時候,它們就過早、過度地開放了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透過已開發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楚看到它們歷經200多年,從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債權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到衍生工具市場,一步步走來,經過長期反覆的經濟實踐,才得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運行和監管制度。而亞洲的經濟體卻想在短短二三十年中,實現已開發國家200多年內所完成的事,要在短短數年內完全實現“金融自由化”,的確有些天方夜譚。急於求成的渴望以及向已開發國家看齊的競爭心理,必然導致體制、機制上的先天不足,加上後天的政策失誤,危機的爆發幾乎不可避免。
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所產生的結果也出乎人們意料。從它的嚴重程度和地理局限性上講,這次危機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興經濟體遭遇的一連串金融危機中的最後一次。如今,外部投資者依然信心滿滿,希望將資金投入這些經濟體。走勢強勁的金融市場、較低的外部借款息差和規模龐大的私人資本不斷流人,都證明了這一不爭的事實。
現在,東亞的新興經濟體大多搖身一變成為了債權國,這些國家所積累的大部分外部資產都集中在官方手裡。截至2008年2月份,東南亞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量已經達到3.28萬億美元,與1999年年初相比增加了2.49萬億美元。就中國而言,其同期儲備額就增加了1.01萬億美元,達到1.16萬億美元。在大多數東亞經濟體中,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4:1或5:l。外匯儲備的規模表明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許多外部經濟學家建議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並沒有為這些國家所採用。相反,它們選擇了壓低本國匯率,這樣可以保證賬戶經常盈餘狀態。維持這種現狀需要本國儲蓄持續高於國內投資,因此這些國家採用的手段就是“沖銷”外匯儲備累積對本國貨幣供應的影響,以防止貨幣和信貸的正常擴張、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以及外部競爭力的喪失等方面。
假使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區域出現賬戶經常巨額盈餘的情況,那么在其他地區一定出現了等額的赤字。然而,在一個匯率不斷波動的世界,那些能夠用本幣自由借貸的國家最容易累積大量的淨外債。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國家可以大量借貸,而且不會造成金融體系內部出現嚴重的匯率失調。因此,美國當仁不讓成為全球第一赤字大國。
那些經濟學家所稱的“新布雷頓森體體系”能否改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不穩定的狀況,並成為可持續的出口主導型增長的基石呢?目前誰也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這種政策很大程度上將導致外匯儲備增加,最終達到難以沖銷的水平。貨幣供應增長過快、國內資產價格泡沫、經濟過熱、通貨澎脹和競爭力喪失的狀況可能隨之而來。通過將利率維持在均衡水準以下的政策將會扭曲國內金融體系。低收益率外匯資產的累積最終可能會導致巨額資本損失,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它會令亞洲經濟體對外部需求產生過多的依賴性。
事實證明,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政策體系的穩固性,遠遠超過許多人的預期。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形勢還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