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與市場的波動性》

《金融創新與市場的波動性》

變更現有的金融體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獲取現有的金融體制和金融工具所無法取得的潛在的利潤,這就是金融創新,它是一個為盈利動機推動、緩慢進行、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金融創新與市場的波動性》通過對美國股市一些災難性事件的描述,對金融創新本身的產生過程,特別是對金融期貨的產生過程以及人們對何以在短短的二十餘年內會產生如此眾多的金融創新產品的不解等一併進行了分析。本書很少涉及艱深的數學運算,從作者簡潔、幽默的語言中,讀者一定能領悟到作者作為一代金融學家的代表,其豐富的知識和深厚的功力。 讀者對象:經濟學專業師生、經濟理論工作者、學者及研究人員。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美國期貨交易所的商業性,特別是它們為生存下去而保持競爭性的努力將是貫穿和聯結本書每一篇論文的主題。本書題目中所說的“金融創新”指的是各種競爭性的新產品,從本質上看,這些產品產生的動機及交易方式(包括該行業所進行的廣泛的市場研究)與人們更為熟悉的產品的交易動機及交易方式在各方面都是相同的。書的題目中所稱的“市場的波動性”實際上只是一個旗號。打著這一旗號,股票零售經紀商和其他的股票指數期貨競爭者在爭取保持其競爭性地位的努力中,首先是想獲得國會,其次是想獲得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財政部的支持。
本書的第二個主題(同時也是本書的組織中心)是1987年10月19日和20日股票市場的大崩盤。儘管本書的主題文章“金融創新和市場的波動性”(第三章)已明確告訴人們,本書將對一些災難性的事件進行描述,但是,第一部分中的三章所記錄的都是股票市場崩盤之前的內容。這一部分將金融創新本身的產生過程,特別是金融期貨(這或許是金融創新中最重要的部分)的產生過程以及人們對為什麼在短暫的20年內會產生如此眾多的金融創新產品的推測等一併進行了分析。論文“流動性和市場結構”是從我和聖福·格羅斯曼(SanfordGrossman)——現在沃頓學院(WhartonSchool)工作——合作完成的一篇文章中節選出來的。此文奠定了本書以後各章節中以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直接供給和需求理論的基本框架。

作者簡介

莫頓·米勒(1923-2000),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1990年為表彰他“對現代公司理財理論”所做的獨特貢獻,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目錄

序
作者前言
第一部分風暴到來之前
1.金融創新:過去的20年及其未來
2.流動性和市場結構
3.金融創新和市場的波動性
第二部分1987年的股市崩盤及其後果
4.1987年股市崩盤時的指數期貨
5.1987年的股市崩盤和1946年的股市崩盤
6.1987年的大崩盤:是股市泡沫造成的還是基本因素決定的?
7.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均衡關係
第三部分市場以及與市場波動性有關的政策問題
8.資本市場的結構與管理戰略
9.保證金管理和股票市場的波動性
10.對短期交易應該徵稅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